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教育部提出探索建立新农科建设的新范式、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动物科学类实验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新农科”背景下有效提升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延边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探究了基于“新农科”的动物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农科”人才等方面的效果,以期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动物科学类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农科建设和国家对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以及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笔者以菏泽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为例,以培养基于新农科产业需求的人才为主线,阐述了从强化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以及开设“第二课堂”等途径,构建“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个层次、五个模块”的基于产业需求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教育体系,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范本。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畜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了"五个一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有效提高了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地方农科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体系,以现代高新技术充实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内涵,促进农科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5个方面阐述了地方农林高校培养农科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动物行为与福利养殖是畜牧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传统的动物行为与福利养殖课程教学难以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畜牧专业大学生培养新要求。基于对动物行为与福利养殖课程现状分析,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专门化教材、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并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校企课程共建实践教学以及建立综合考核方法等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培养畜牧专业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兽医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综合性大学中普遍存在农科专业萎缩现象。分析了综合性大学中兽医学教学中教学课时量削减、课程建设投入减少、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及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对传统中兽医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确定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专业"造血功能",旨在为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农科人才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扬州大学农科专业学生农忙实践成功经验的介绍和分析,阐述了农忙实践在农科专业大学生正确专业思想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指出了农忙实践是构建特色农科人才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提出了通过实践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力的发挥,能够有效构建未来高等农业人才实践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新农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围绕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学教融合为课程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农事操作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在农科专业好感度和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提高农学类专业人才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高素质智慧农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智慧农业专业是新农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科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农业领域的新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开展智慧农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章基于国内涉农高校智慧农业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研究了智慧农业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期为我国涉农高校智慧农业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校农科专业层次性、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在农科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当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实际,构建了农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为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针对福建农林大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现代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的力度、以科研促教学、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措施,对构建农科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地方农业院校要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作用,必须提高涉农专业本科教育质量,扎实做好农业各类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山东农业大学认真落实全国本科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在加大农科类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农科专业优化调整、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科类人才教学培养质量、加强农科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五个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高校力量。  相似文献   

13.
响应国家“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战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机制下农工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型农科人才,坚持需求导向、以需定标,锚定目标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把农业产业信息链、装备链和创新链的工程科学与技术基础按其自身逻辑结构有机嵌入农科专业人才培养链,研究提出农科专业工程教育的系统化的实践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跨学科大工程训练平台;以目标为导向优化农工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以项目为依托建立农工跨学科创新训练体系;以校企合作为战场创新农工跨学科产业实践体系。通过明确“农科专业教育和工程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在全国农林高校率先建设农科学生工程训练中心,形成独特的农科人才工程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该文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如何建立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大学农科动物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解剖学是农科院校畜牧学及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公认具有知识点杂乱、枯燥乏味以及难于理解掌握等特点。在综合性大学农科教学改革进程中,如何探索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与通识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适应农科专业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分析综合性大学农科动物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期推动农科动物解剖学课程的深度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安徽农业大学农科专业为例,创建了学分制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模式,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思政实践和素质拓展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分制下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实践教学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通过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研究,对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的模式以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进行探讨,以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改革实践背景下,课堂教育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农林院校教师必须接受的挑战,个性化教学理念在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建设,促进农林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人才。优化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培养课程设置,以健全教学制度与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9.
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农科高校专业课,是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畜牧兽医专业卓越人才的重要举措."动物生理学"作为动物生产类和动物医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介绍了"动物生理学"课程从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评价思政教育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的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以达到专业课...  相似文献   

20.
"新农科"是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和"新文科"与传统农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新农科"人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之举。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专业结构、师资结构、产业需求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新农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