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对人工养殖黄颡鱼的细菌性疾病,主要依靠各种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但是,抗生素的使用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细菌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强弱与速率,可能与细菌的种类和抗生素使用频率有关。了解抗生素使用后鱼类消化道中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对于将抗生素作为水产用兽药时制定科学用药程序是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的。本研究将烟酸诺氟沙星添加在饲料中连续投喂黄颡鱼5天后,从供试黄颡鱼消化道中分离细菌,测定  相似文献   

2.
<正>2.用药前后菌株MBC的变化从试验和对照黄颡鱼消化道中分离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MBC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烟酸诺氟沙星对从对照组黄颡鱼消化道中分离的50个菌株的MBC分别为3.13~12.5微克/毫升,从连续投喂5天烟酸诺氟沙星药物饵料后的黄颡鱼消化道中分离的150个菌株,其MBC上升至6.25~25.0微克/毫升。对属于同一类的恩诺  相似文献   

3.
<正>对人工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的细菌性疾病,主要依靠各种抗菌素类药物治疗。但是,抗菌素的使用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细菌对不同抗菌素耐药性的产生强弱与速率,可能因细菌的种类和抗菌素使用频率有关。了解抗菌素使用后鱼类消化道中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对于将抗菌素作为水产用兽药时制定科学用药程序是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的。本研究将氟苯尼考添加在饲料中连续投喂黄颡鱼5d后,  相似文献   

4.
采用17个随机引物和3对特异性引物,测定了东北三省黄颡鱼主要分布区的RAPD和SCAR图谱。根据RAPD电泳结果鉴定,所检测的48尾鱼分属于3种黄颡鱼,经SCAR复合分子标志确定,分别是普通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光泽黄颡鱼(P.nitidus)。  相似文献   

5.
不同饲料对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乔慧  黄成  王喆  潘建林 《淡水渔业》2007,37(1):58-61
将40尾成熟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分成两组,分别饲喂高蛋白的幼鳗人工配合饲料和低蛋白的鲤鱼人工配合饲料50 d,每10 d分别从各组中随机取3尾做消化酶测定。结果显示:幼鳗人工配合饲料组的黄颡鱼胃中淀粉酶比活力呈下降趋势,蛋白酶比活力呈上升趋势,肠中淀粉酶比活力变化不明显,而蛋白酶比活力呈上升趋势;鲤鱼人工配合饲料组的黄颡鱼胃内和肠内淀粉酶比活力均呈上升趋势,而蛋白酶比活力均呈下降趋势。淀粉酶比活力与蛋白酶比活力的比值(A/P值)比较显示:高淀粉成分的食物长期诱导下可以使黄颡鱼体内淀粉酶相对含量上升,并且出现食性转化的现象;高蛋白成分的食物长期诱导不能使淀粉酶相对含量一直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很多地区难以取得规格整齐的黄颡鱼苗,阻碍了黄颡鱼的大批量生产,致使很多地方市场上黄颡鱼供不应求。笔者在2000~2002年这几年内经过试验,基本上掌握了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一、黄颡鱼的人工繁殖1.亲鱼的选择要求选择体表光滑、体色鲜艳、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黄颡鱼作亲鱼,雌性体重每尾在100克以上,雄性每尾在150克以上。倘若是从市场收购来的,用3%~4%的食盐水浸泡4~5分钟,而且要先进行驯食,强化培育之后方可进行人工催产。2.人工催产雌雄鉴别:雄性体型较长大,只有一个泄殖孔。而雌性…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及其3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API 20NE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3种毒力基因。结果显示,从发病症状典型的黄颡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GXGP1,与嗜水气单胞菌标准株ATCC 7966T的同源性为99.9%,对黄颡鱼有很强致病力,是引起黄颡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该菌携带有Aer、hly和ahp 3种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8.
鱼种池因清塘不彻底,注水或投喂浮萍、水草时掺带进野杂鱼、虾,在鱼种池与家鱼争食耗氧,影响鱼种规格和产量。适量套养黄颡鱼能起着去杂清野的作用,黄颡鱼个体小,生长速度慢于家鱼,对家鱼无危害,但能有效消灭野杂鱼、虾,促进鱼种生长,提高养殖产量。套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套养黄颡鱼必须在夏花鱼苗入塘1个月后投放,投放过早因鱼苗入塘时间短,规格小,会出现黄颡鱼吞食鱼苗现象。2.投放规格要适宜,一般投放黄颡鱼10-20g/尾左右。3.投放数量,每667m2投放黄颡鱼30尾左右。鱼种池套养黄颡鱼,在提高鱼种产量的同时,也能生…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21日至7月3日进行了黄颡鱼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人工催产黄颡鱼6批,其中催产雌性黄颡鱼1017尾,计82.7kg,雄性黄颡鱼1080尾,计130kg,获黄颡鱼苗40万尾左右.本文对黄颡鱼的繁殖季节,雌雄比例,注射方法,几种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的催产效果,流水孵化与静水孵化的效果,人工鱼巢的设置,苗种培育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唐攀 《齐鲁渔业》2010,(10):42-42
<正>池塘套养黄颡鱼,既能有效清除池塘中小鱼小虾,又可充分利用饵料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每667 m~2套养黄颡鱼苗300~500尾,在不另投饵料的情况下,可产商品黄颡鱼15~30 kg,增纯收入300~600元。其方法简便易行,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通过连续开展黄颡鱼规模化繁殖技术研究,创新了一种黄颡鱼精子保存液配方,在常温保存条件下可将单尾雄鱼配组繁殖的雌鱼数量提高到300~500尾,单组繁苗量达50万~70万尾,大大减少黄颡鱼雄鱼宰杀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提升规模化繁苗的效率。现将黄颡鱼规模化繁殖的综合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一、亲本选择黄颡鱼亲鱼要求体表完整、无伤无病,且腹部饱满、达到性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21,42(8)
试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水质的影响,为今后黄颡鱼的露天规模养殖提供参考。试验塘(A、B、C)水深约为2.0 m的土质塘,放养密度分别设置为每667 m~2放养1.00,2.00和3.00万尾,试验持续315 d,在试验第1,109和315 d进行3次水质检测,试验结束后测定各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指标。结果发现,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黄颡鱼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均减小;肥满度先下降后上升;饲料系数和变异系数增大;水体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先上升后降低;从试验开始到第109 d,水体中硝酸盐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试验后期,B塘水体中硝酸盐含量剧增;试验前期水体中亚硝酸盐、总氮和总磷含量稳定;中后期亚硝酸盐和总磷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氮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放养密度增加会抑制黄颡鱼的生长,水体中亚硝酸盐增加也会导致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13.
韩九皋 《河北渔业》2006,(12):44-45
2005年3-12月,通过对衡水湖118尾黄颡鱼个体的测量,测得平均体长95.46mm,体重30.35g,比以往研究的结果均减少,差异显著;216尾黄颡鱼的胃肠食物充塞度秋季最高,为3~5级;51尾黄颡鱼的胃肠内食物组成和出现率中,动物性食物占88.85%,说明其为小型肉食性鱼类;146尾标本的雌雄生殖腺发育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成熟系数平均值雌体最大都在5-6月份,为12.458;雄鱼平均成熟系数最大在7-8月份,为0.795;140尾黄颡鱼年龄的结果表明小型化、低龄化,资源面临危机,并分析了产生原因,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黄颡鱼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黄颡鱼食性杂、饲料系数低、抗病力较强,无论是池塘主养,还是套养,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一、苗种培育1.夏花培育刚出膜的仔鱼长仅4.8~5.5毫米,鱼苗池最好用水泥池,水深0.3~0.5米即可,保持微流水,每立方米放苗1.5万~2万尾。黄颡鱼鱼苗卵黄囊较大,需要经过3~5天才能将卵黄囊消耗殆尽,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投  相似文献   

15.
<正>黄颡鱼,俗称昂刺鱼、丁鱼、角鱼等。黄颡鱼一般情况下雄鱼比雌鱼生长快。调查发现,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第一年雄性黄颡鱼比同胞雌鱼的生长速度快30%左右。在养殖的第二年,其雄鱼生长至150~200克/尾,而雌鱼却只有50~75克/尾,雌雄生长差异接近3倍。  相似文献   

16.
以常规方法分离细菌,API 20NE进行细菌鉴定,人工感染检测细菌的致病性,K-B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试验,对梧州市等3个不同养殖区域黄颡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及其致病性、耐药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广西梧州等3个市/县网箱养殖的患病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ico)分离到17株嗜水气单胞菌,总检出率41.46%,永福县的检出率最高(76.92%),桂平市次之(26.67%),梧州市最低(23.08%)。除YF13无致病力外,其余16株菌株对健康黄颡鱼的平均致死率70.00%~100%。抑菌效果最好的药物有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和盐酸沙拉沙星3种,抑菌效果最差的是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高度敏感的药物梧州市有9种,永福县10种,桂平市12种;不敏感药物梧州市6种,永福县3种,桂平市2种。对3个养殖区域黄颡鱼源嗜水气单胞菌都高度敏感的药物有头孢他啶等8种,都不敏感的是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2种。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 son) ,俗称嘎牙子、黄姑子、黄腊丁、黄鼓鱼等 ,隶属鲶形目 (Silurforwes)、鱼尝科 (Bagridae)、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Bleeker)。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 ,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黄颡鱼的种类有瓦氏黄颡鱼 (广东 )、岔尾黄颡鱼 (上海 )、盎塘黄颡鱼 (浙江新昌 )、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 (海南 )、江黄颡鱼、克泽黄颡鱼等。黄颡鱼肉质鲜嫩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每 1 0 0g可食…  相似文献   

18.
利用鄱阳湖黄颡鱼母本91kg,瓦氏黄颡鱼父本3尾开展杂交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实验,获得受精卵360万粒,产卵黄苗200万尾,受精率达60.6%,孵化率达94.6%。  相似文献   

19.
<正>黄颡,俗名黄骨、汪丁,是我国优质名贵淡水鱼类,广泛分布在我各大水域,其中以两广、两湖、浙江、四川等地为主产地。黄颡具有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鱼价稳定利润可靠,耐运输、上市规格及出塘时间灵活等特点,同时,两湖两江黄颡消费量增大,促进了黄颡人工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养殖范围也从主养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由主养省份向临近省份扩散。目前浙江主养区域在湖州。黄颡鱼属有5个种类,分为黄颡鱼、瓦氏(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中间黄颡鱼、长须(岔尾)黄颡鱼。由于浙江黄颡育苗技术及设备落后,浙江区域内人工养殖黄颡  相似文献   

20.
先从瓦氏黄颡鱼转录组EST序列筛选获得53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然后筛选出42对能在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中稳定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最终选用9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对3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3个群体(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300、3.7697、3.064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970、0.7292、0.4492;3个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803、0.6746、0.5696。杂交黄颡鱼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和良种选育潜力。其中杂交子代与母本黄颡鱼、父本瓦氏黄颡鱼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006和1.8195,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对等,偏向母本一方,这与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