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振兴推进的保障,是乡村纠纷化解的有效手段,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乡村村治理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农村地区法治意识淡薄、基层干部法制能力不足、村规民约不够规范化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地区法律普及,提高基层干部法律素养,规范村规民约,提高乡村法治化水平,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是促进乡村振兴、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当前法治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但在实践中还面临多重困境。基于此,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应向多元化维度推进,从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提升乡村法律服务的实用效能、加强民间法和国家法的融合、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载体、壮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健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等方面入手,从而助推新时代法治乡村的优质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效赋能。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发现仍存在着基层法治人才缺乏、村民法治观念淡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当认真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价值意蕴,通过挖掘优质人力资源、加大乡村普法力度、构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路径来解决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籍以优化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41-243
对我国乡村治理经历的不同阶段演变进行概述,揭示了乡村治理演变的规律。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转型与发展变化,乡村振兴必然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面临着农村空心化、法治缺失与多种关系错位等现实复杂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法治化加以解决,通过乡村治理法治化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规范制度的落实、组织的健全与村民自治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保障与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乡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知、需求、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本调研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S村为调查对象,从村民需求的视角出发,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深入S村实地走访,了解到村民在乡村...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业科学》2019,(14):264-266
正确理解和处理乡村振兴与法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蕴涵着独特"法治基因"的村民驱动型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法治化的新路径。这一发展模式启示:必须通过尊重村民基本权利、规范有序参与治理、提升主体自治能力、优化基层权力结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具体工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7.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工作中暴露出乡村立法不足并且滞后、乡村执法工作缺乏规范性、乡村司法人才流失、村民缺乏法律知识和信仰等问题。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法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基层矛盾纠纷治理是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矛盾纠纷解决是实现新乡村治理的保障。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建立的乡村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司法所的牵头下,携领多部门共同解决当地矛盾纠纷,较好地对矛盾纠纷和社会风险进行了化解。经验表明,单一纠纷解决方式已难以适应复杂社会关系下的农村发展需要。乡村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既能发挥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长处,还能通过跨部门的联合调解,让当事人拥有纠纷解决过程的参与感以及公正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9.
谢丽珍 《新农业》2022,(7):91-9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本文以宁化县为例,从村民自治、乡风文明、农村人居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等治理内容着手,剖析乡村治理模式,助力乡村实现振兴.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乡村的法治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法治建设要想成功开展,必然要先培养民众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建设行动彰显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又反作用于法治建设,由此不断推动我国的法治社会进程。乡村发展与法律信仰联系密切,但乡村法律信仰确立却面临村民学法积极性不高、法制宣传效果不佳、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备等诸种问题,因而需要从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文化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政府推动下的乡村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冲突,应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坚持优先发展和融合发展两大原则,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从法律制度上通过健全治理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关键作用、加强文化建设等规范乡村社会治理,从而实现以村民权利表达为中心的乡村社会治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与发展,并参与广西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乡村的全面发展是农民的强烈愿望和诉求,农村民间组织能够提升边境地区村民文化素养、改善边境地区乡村社会风气,推进边境地区社会治理与民主政治建设,推动边境地区生态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农村民间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应把建立和培育农村民间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民间组织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并加强政府对农村民间组织治理能力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从而提升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述法治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归纳分析了乡村面临的农村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法治意识薄弱、基层干部法治能力不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普及、提升基层干部法律素质的具体对策,以更好地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传承基础有待夯实、传承意识有待提升、传承机制有待健全等实践难点,要应用好传承载体、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探索有效形式、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是村民参与乡村事务治理最重要的平台,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其机制运行成效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推进与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村民自治机制还存在领导决策主体自治能力较弱、自治过程缺乏民主协商及民主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及矛盾调处机制薄弱等问题,要健全村民自治领导体制、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不断创新村民自治机制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表明乡村法治秩序建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法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但是,实践中存在法治化水平较低、乡村社会法治公共产品供给有待加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矛盾冲突、“半熟人社会”未能充分发挥法治作用、乡土社会法治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等困境。为了克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法治秩序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要健全乡村法制体系,提高乡村法治化水平;二要加大法律公共产品的培育与补给;三要兼顾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实现良性互动;四要改善法治环境,促进“三治融合”;五要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  相似文献   

17.
崔荣方 《乡村科技》2022,(23):24-2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走乡村法治化道路已经是当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经之路。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着法律体系不健全、治理主体权责不明、基层民众法治意识淡薄、基层司法资源供给不足、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困境,严重影响了乡村法治建设进程。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提出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明晰治理主体法定权责、健全基层司法保障机制、营造良好法治文化环境、健全“三治合一”治理体系等路径,以期提升乡村治理法治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脱贫事业的胜利,乡村发展进入到全面振兴这一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从过去对农村的“物质帮扶”向“精神帮扶”转变,提高人员的整体素养,催生内生动力[1]。唯有如此,才能在有效衔接脱贫事业的基础上,创造继往开来的局面。面对如何践行“精神帮扶”这一时代命题,乡村法治化建设无疑是最好的答案。在过去的时期中,虽然中国的乡村法治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囿于现实国情的限制,收效甚微。因此,面对乡村社会环境急速变化带来外部冲击、乡村治理主体法治意识淡薄以及涉乡村治理法律缺失等多种问题,必须全力推动法治化道路建设,重点提升乡村主体法律意识,进一步填补乡村法治相关的法律缺失,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促进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总依据,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探索中的新经验、新理论、新方法,引领着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在目标上,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乡村振兴法治建设价值目标的耦合,是引领和促进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在实践中,国家制定法与乡村习惯法之间的博弈、治理主体法治思维欠缺以及法治人才缺乏的困局构设,为乡村振兴未来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方向。在策略上,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体系、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法治建设提供了路径选择,丰富了法治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思考,使法治有效回应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以肇庆地区为例,实证调研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法律问题。调查显示,当前肇庆乡村旅游发展中主要存在着村民法治意识淡薄、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以及环境和景观保护不够等问题,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以上问题需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力量的的共同努力,例如注重人居环境整治,注重乡村发展的顶层设计、保护农村景观等法律问题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法。同时,注重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和正确处理消费者投诉问题,引导村民遵纪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