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颡鱼溃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病(Canker)是鱼易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发炎、鱼鳞脱落、生成白色絮状物、继而溃烂,最后死亡,该病发病率高,且死亡情况明显。在鳗鱼、鲈鱼、金鱼、鲫鱼、鲤鱼等均有报道,其致病菌主要有气单胞菌属占59.1%、不动杆菌占13.3%、黄杆菌占10.8%、肠球菌占1.2%、克雷伯氏菌占1.2%。其中气单胞菌属不仅是淡水鱼类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同时也是中华鳖、牛蛙、三角帆蚌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重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以患红头病的全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从其病灶处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扩增检测等鉴定,以及药敏性斑马鱼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其药敏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从患病全雄黄颡鱼病灶处分离获得的优势菌株为■爱德华菌;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为2.3×105CFU,感染该菌株的斑马鱼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2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啉、克拉霉素、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3.
<正>一、材料与方法1.鱼病样本采集2011年8月6日,济宁市某养殖池塘黄颡鱼暴发红头病,陆续有黄颡鱼死亡。鱼体典型特征为:头部发红,伴随腹部膨大,鳍条、下颌、鳃盖、腹部可见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外突,剪开腹腔内有大量含血或者清亮的液体,肝肿大、变白,严重者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2.仪器与试剂仪器:无菌工作台、显微镜及显微成像系统、API生理生化试剂条、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试剂:营养琼脂培养基、MHA培养基、革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腹水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对患有腹水病的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dco)的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各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增生、肥大,并有脱落、变性、坏死现象;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局部肾小管崩解坏死;肾小球结构模糊不清、松散,呈空泡样,部分区域肾小球的血管球肿胀、肾小球坏死;肾间质中可见局灶性坏死,局部区域可见颗粒管型和黑素-巨噬细胞沉着.肝细胞发生明显的水泡变性,部分病鱼肝组织可见局灶性坏死和血管充血.肠胃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并有脱落、变性、坏死现象.脾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严重区域破裂出血,形成血斑,部分病鱼脾组织可见弥散性坏死灶.  相似文献   

5.
从患"红头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肝、肾等组织中分离出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生化鉴定及16S r 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优势菌株HHG有很强的致病性,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该菌株对丁胺卡那、米诺环素、恩诺沙星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中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头孢哌酮等10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利福平和链霉素3种抗生素低度敏感,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等14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控黄颡鱼"红头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在我站名特优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养殖中,于10月暴发了一起黄颡鱼腹水病,该病前期发展迅猛,后经我站技术人员积极诊治,成功治愈该病,现将治疗该病的过程中主要的做法及取得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借鉴参考。一、发病情况黄颡鱼养殖池塘位于汉中市水产试验站名特优养殖基地,池塘面积3亩,在7月2日放养由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宏达水产繁殖场提供黄颡鱼苗种7.7万尾,规格为1260尾/千克,搭配花白鲢进行  相似文献   

7.
8.
正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又称黄骨鱼、黄角丁,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黄颡鱼的青睐,市场需求、人工养殖区域不断扩大。目前,黄颡鱼在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区均有养殖,成为养殖户喜爱的养殖品种。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病害也日渐增多,已经严重危害黄颡鱼养殖业的发展。笔者于2015年6月在广东佛山一家黄颡鱼养殖场遇到黄颡鱼"裂头病"暴发,本文就该例黄颡鱼  相似文献   

9.
笔者受请于十几个养殖场,看到了许多种的黄颧龟的病鱼,但危害最严重的只是下面几种,我们根据其得病的症状,作了一些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我们较常见的黄颡鱼的得病情况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尚琨  曲凌云  王玉芬  王斌  赵涵  高萍  刘欣 《水产学报》2020,44(2):266-275
为确定引起河北北戴河地区养殖牙鲆患腹水病死亡的病原,本实验从患腹水病牙鲆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对分离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来确定分离株的生物学地位,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toxR、vhhA、vhhB)鉴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其病理特征,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分析分离株毒性。结果显示,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此次从患病牙鲆中分离到的3株菌株均为哈维氏弧菌;经鉴定,3株分离株毒力基因(toxR、vhhA、vhhB)结果均为阳性,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牙鲆多器官(肠、肾脏、脾脏和肝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呈全身性感染;人工回感实验显示,菌株BDHYPFS-Y1G对牙鲆的半致死浓度为LD50=5.88×106 CFU/mL,低于自然状态毒性;药敏实验表明,3株分离株均对呋喃妥因高度敏感。本实验确认了此次牙鲆腹水病的病原菌,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以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zaco Richardson)是我国主要淡水水域中分布比较广、具有比较高经济价值的小型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广东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2.
<正>黄颡鱼是我国传统名优鱼类,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面积增大、养殖密度增加,各种病害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溃烂病,引起的损失异常惨重。笔者将2015-2017年在浙江湖州地区成功治愈的十多起案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以期对无鳞鱼类似溃烂病的治疗提供借鉴。一、案例基本情况塘口面积在5~15亩,水深1.2~2.0米。存塘黄颡鱼150~250克/尾,3月中旬-4月初陆续  相似文献   

13.
<正>在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常见有车轮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出血性水肿病等细菌性疾病,但柱形病引起黄颡鱼体表溃疡的病例鲜有报道。柱形病一般多见于斑点叉尾,其病原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一般危害鱼鳃。鱼类自然感染柱状黄杆菌一般发生在水温高于20℃的水环境中,虽然当水体温度为6~12℃时,淡水鱼也可感染发病,但报道不多。2014年1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6月,四川内江一土池养殖的黄颡鱼(已达上市规格)出现群体性死亡,死亡率20%~30%。濒死鱼出现离群、塘边游动、腹部膨大,部分鱼眼球出血、尾部和下颌部充血、出血等症状。经实验室细菌鉴定和人工感染实验,最后确定引起此次黄颡鱼发病的主要病原为杀鱼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     
《海洋与渔业》2008,(4):33-33
【品种来源】采自自然水域或人工驯化养殖培育。 【特征特性】黄颡鱼是一种小型名优经济鱼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耐低氧,抗病能力强,属于偏杂食性的肉食性鱼类。江黄颡鱼,又称瓦氏黄颡鱼,是该种类中生长个体最大的品种,通常个体在250克左右,最大个体达1850克。  相似文献   

16.
黄颡鱼红头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红头病的黄颡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HS807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为该病的致病菌,结合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HS807菌为鲇鱼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先锋Ⅳ、强力霉素、青霉素、依诺沙星、菌必治、新霉素、呋喃唑酮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7.
以肌肉腐烂的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为研究对象,从发病鱼体的肝、脾中分离出了一株致病菌(命名为JY-03),经革兰氏染色、显微观察、API生理生化实验24~48 h,最终鉴定该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通过感染实验再次证实黄颡鱼肌肉腐烂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对发病池塘水质分析表明,养殖水体中存在大量微囊藻,加速了水体中致病菌繁殖速度,致使发病池塘中黄颡鱼暴发肌肉腐烂病。药物的治疗实验表明,10%诺氟沙星与10%恩诺沙星分别与饲料按照1∶1 000(m/m)比例拌料,每日按照鱼体重1%投喂饲料1次,两种药物对该病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鱼体皮肤溃烂征状逐步消失,死亡数量显著下降,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用药2周后基本治愈;同等的用药剂量下,恩诺沙星治疗效果相对更好。本研究提供了黄颡养殖生产过程中肌肉腐烂病发病原因的鉴定方法和治疗方案,对黄颡鱼的健康养殖及相关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湖州地区患"溃疡综合征"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开展病原研究,从典型濒死的病样体内分离到优势菌TH0426,对该菌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试验成功复制"溃疡综合征"症状,证明该优势菌为黄颡鱼"溃疡综合征"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3.98×104CFU/m L。生理生化及16 S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利福平、四环素、多粘菌素B、氟苯尼考、头孢噻吩、强力霉素、头孢西丁、诺氟沙星、头孢拉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和恩诺沙星等14种药物对该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的微生物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江河湖泊中常见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它无肌间刺,肉质细嫩鲜美.广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已开展多种模式的人工养殖,但黄颡鱼的病害多.已制约了黄颡鱼养殖业的发展。而黄颡鱼的微生物病,2000年以前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有日趋增多和严重的趋势,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微生物病㈣。笔者结合当前的养殖生产实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微生物病及其防治方法做了一个总结,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体质量20~25g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鱼种饲养在辽宁省灯塔市忠信集团面积0.53~1hm2,水深1.5~3m的池塘中,密度为52500尾/hm2,搭养全长10cm的鲢200尾、鳙80尾,投喂以人工饲料。2012年5月和6月的8、18、28日,采病鱼样品63尾,正常鱼样品23尾,监测了5个患黄颡鱼腹水病和3个未发病池塘的水温、DO、p H、NH4+-N和NO2--N含量,以探讨水环境与黄颡鱼腹水病组织病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氨氮、亚硝酸盐超出正常养殖水体指标并升高时,鱼体鳃、肾、肝组织细胞发生肿胀、增生、空泡变性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