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工业污水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及DN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黑斑蛙蝌蚪暴露于不同体积分数100%、20%、4%、0.8%和0%的工业污水中饲养,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每7d记录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长及黑斑蛙的成活情况。对照组0%至100%工业污水处理后,蝌蚪的死亡率7d内,由3%升至100%;14d内,蝌蚪体长平均增长率由43.7%降至21.1%,每增高5倍体积分数,体长平均增长率降低5.6%;蝌蚪体质量平均增长率的影响由238.5%降至135.6%,每增高5倍体积分数,体质量平均增长率降低25.7%。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利用CASP软件检测分析工业污水对黑斑蛙蝌蚪血细胞DNA损伤。结果表明,DNA损伤呈现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彗星图像拖尾增加,尾长、尾部DNA含量和Olive尾距显著增加。因此,本研究可为水质监测、水产养殖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并筛选出防治该病的药物,本研究从患出血病蝌蚪体内分离出菌株KD-CXB-1,健康蝌蚪在人工感染该菌后出现与自然感染蝌蚪相似的出血症状.同时从人工感染死亡蝌蚪体内分离到与菌株KD-CXB-1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一致的优势菌株,以上结果表明KD-CXB-1为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实验进一...  相似文献   

4.
正黑斑蛙又名青蛙、田鸡,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类动物。养殖成功后的效益可观是近些年黑斑蛙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高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该品种养殖成本大、风险系数高、养殖门槛高,这对从业人员相应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科学的养殖方法,需要了解黑斑蛙的常见病害,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避免盲目养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增温对蝌蚪形态表型和生理特征的影响,设置了26℃、28℃和30℃3个温度梯度组,每一组平行处理3次,测定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从37 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蛙的时长、以及46期幼蛙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的比值)、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随着温度升高,变态时长缩短,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变态完成期幼蛙的体型随温度升高显著变小(P<0.05),肾脏湿重系数下降明显(P<0.05),其他内脏器官湿重系数和消化道各段长度系数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增温使幼蛙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N/L的比值下降(P<0.05),但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3)26℃组、28℃组和30℃组幼蛙PHA-P反应最高值分别出现于注射后1 h、2 h和2 h,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增温使幼蛙的体型趋于变小、肾脏湿重下降,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均趋弱,嗜中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存在权衡关系,气候变暖将不利于幼蛙的存活。  相似文献   

6.
1 黑斑蛙生物学特性 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us)属于蛙科侧褶蛙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近危物种,俗称青蛙.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条件下,用水毒理学方法研究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高锰酸钾(KMnO4)对黑斑蚌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并由此推断2者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试验采用96 h静水式实验法,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LAS、KMnO4对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顺序为KMnO4>LAS,LAS、KMnO4等2种实验试剂对黑斑蛙蝌蚪24h的LC50分别为11.6 mg/L和3.67 mg/L;48 h的LC50分别为10.0 mg/L和3.15 mg/L;96 h的LC50分别为8.57mg/L和2.17 mg/L.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LAS-KMnO4对黑斑蛙蝌蚪的联合毒性在24、48、96 h的相加指数AI>0,均表现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肿腿病病因:该病因皮肤擦伤后受细菌感染所致。症状:病蛙后腿肿胀,皮下积水,有时表皮充血发红,有明显炎症,跳跃无力,厌食,最后死亡。流行及危害:发病的多数为种蛙,常在从外地引种入池后几天内发病。蛙在越冬苏醒后易发病,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十四、气泡病病因:养殖池底质有机物含量过高,在高温时节发酵冒泡,蝌蚪误食过多的气泡,或气泡附着在蝌蚪的体表后,使之在水中不能平衡。症状:体表或肠道中有许多小气泡,使蝌蚪浮于水面而不能下沉,影响其活动和摄食,最后导致死亡。流行及危害:因该病由水质...  相似文献   

10.
蛙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白内障病病原病因:病原为醋酸钙不动杆菌。症状:外观病蛙双眼有一层白膜覆盖,呈白内障状,但水晶体完好。后肢呈浅绿色,皮下肌肉呈黄绿色;解剖可见肝呈黑色、肿大,胆囊明显变大,胆汁淡绿,肠基本正常。流行及危害:多发于春末夏初时节,危害幼蛙和成蛙,...  相似文献   

11.
蛙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蛙类养殖(牛蛙或美国青蛙)因投资少、效益高、见效快而成为我国目前特种水产养殖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养蛙过程中,由于饲养方法、管理水平及蛙种品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病害问题日显突出,给养殖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养蛙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了解...  相似文献   

12.
十四、气泡病病因:养殖池底质有机物含量过高,在高温时节发酵冒泡,蝌蚪误食过多的气泡,或气泡附着在蝌蚪的体表后,使之在水中不能平衡。症状:体表或肠道中有许多小气泡,使蝌蚪浮于水面而不能下沉,影响其活动和摄食,最后导致死亡。流行及危害:因该病由水质...  相似文献   

13.
养殖蛙出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蛙、美国青蛙等食用蛙养殖因其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而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特种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病害是影响养蛙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自1990年开始,我们一直对蛙的疾病种类、流行特点及危害情况开展跟踪调查和研究,并提出防治措施。调查显示,在近20种疾病中,出血性败血病是发病最广、危害程度最深的一种蛙类疾病,给养蛙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今年5月以来,我省台州、湖  相似文献   

14.
林德忠 《水产养殖》2021,42(6):44-45,48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近年来,黑斑蛙养殖风生水起,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效益不断凸显,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黑斑蛙稻田养殖不仅能提高土地空...  相似文献   

15.
自疫情发生以来,受消费市场封禁影响,全国6,000万斤黑斑蛙全部压塘滞销,数万名蛙农反映销售及种蛙投放困境,生存遇困难。湖南一黑斑蛙养殖户:10,000斤黑斑蛙无路可销!现在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你看现在这么多青蛙,都这么大了。本来按正常都可以销售,都可以卖钱了,现在一个都销售不出去。  相似文献   

16.
17.
正棘胸蛙又名石蛙、石鸡,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深受大家的喜爱。随着野生资源的日渐匮乏,棘胸蛙的人工养殖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棘胸蛙养殖历史短,其人工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仍处在摸索阶段。棘胸蛙病害已被诊断的有十多种,包括烂皮病、歪头病、白内障病等。笔者今年发现一例棘胸蛙蝌蚪胀肚死亡的病例,尚未见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8.
<正>棘胸蛙(学名: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石鳞、石蛙、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棘胸蛙因为肉味鲜美,生长速度快而且个大,肉味甘咸平,入肺胃肾经,有健脾消积、滋补强壮的功效,用它来治疗消化不良、食少虚弱等症状,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野生棘胸蛙生活于中国南方的山溪水坑内或石洞岩隙中,习性昼伏夜出,每年11月~翌年4月冬眠,主要食物为昆虫及其幼体,随着树木人工不断砍伐,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加上人为滥捕,过渡的捕捉利用,野生棘胸蛙濒临灭绝,目前市场上野生棘胸蛙销售价格高达300元/kg~400元/kg。  相似文献   

19.
就如何进行棘胸蛙蝌蚪养殖及缩短冬季变态时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笔者通过试验研究和对养殖技术的初步归纳,浅谈蝌蚪养殖模式,以期提高石蛙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黑斑蛙的人工驯养由来已久,在湖北、安徽等地区养殖规模较大,且多为稻蛙综合种养模式。2020年5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下发的农渔发[2020]15号文件指出,黑斑蛙等养殖历史较长、人工繁育规模较大的相关蛙类,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现将其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一、选址稻蛙养殖区应距离居民区500米以上,稻田土壤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21)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的规定;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不受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