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I- 10 0 0 T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 7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130例、急性肝炎35例、重型肝炎38例、肝炎肝硬化70例)及4 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镁、铁、铜、锌的水平。结果:各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锌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 1)。除急性肝炎组外,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镁、铜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 1) ,血清中镁、铜、锌水平以重型肝炎组最低。各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铁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 .0 1) ,以重型肝炎组最高。结论: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对了解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CHB患者和45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结果HBeAg阳性的CHB和肝硬化患者中血清HBV-DN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0×10~7 copies/mL和5.85×10~6 copies/ mL;HBeAg阴性的CHB和肝硬化患者中血清HBV-DN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23×10~6 copies/mL和4.57×10~6 copies/ mL。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V-DNA阳性、ALT升高例效均高于HBeAg阴性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肝硬化患者的HBV-DNA阳性例数高于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HB和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变化与HBeAg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庚型肝炎病毒(HGV)混合感染的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15例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抗庚型肝炎抗体(抗—HGV)。结果,31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62例(19.7%),其中以重型肝炎组抗—HGV阳性率较高(23.7%),依次为慢性肝炎(21.0%)、肝炎肝硬化(18.0%)和急性肝炎(9.4%),经统计学处理各型肝炎之间抗—HGV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2.848 P>0.05);抗—HGV阳性与抗—HGV阴性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输血或血制品史组抗—HGV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或血制品史组(32.6%vs2.2%,χ^2=44.887,P<0.01)。结论:HGV感染主要经血液及血液制品途径;HGV无致病性或致病性很轻微,其与HBV混合感染并不加重乙肝患者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荨麻疹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120例荨麻疹患者(其中慢性荨麻疹75例,急性荨麻疹45例)及3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Hp-Ig G抗体。结果慢性荨麻疹和急性荨麻疹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Hp-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0%、42.2%、34.3%,其中现症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5.3%、37.8%、28.6%。慢性荨麻疹组的Hp-Ig G抗体阳性率和现症感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急性荨麻疹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荨麻疹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关,对于病因不明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应开展Hp的筛查,以及时了解其Hp感染的状况,这有助于临床及时调整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方法 (1)通过对290例COPD患者和290例健康人群的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两组HP阳性率。(2)从290例COPD患者中抽取50例HP阳性和50例HP阴性的COPD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情况。结果 (1)COPD组的HP阳性率为66.9%(194/290),健康人群为47.2%(137/2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肺功能检测结果是HP阳性的COPD患者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l)、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值明显低于HP阴性的COPD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为HP阳性COPD组的PaO2和SaO2水平低于HP阴性的COPD患者,而PaCO2水平高于HP阴性的COPD患者(均P<0.01)。结论 COPD组的HP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组,且HP感染与COPD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114例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4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32例,肝炎后肝硬化21例,慢性重型肝炎10例,肝细胞癌8例,所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11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BeAg阳性者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而HBeAg(-)抗HBe(+)者较多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慢重肝或肝癌。抗-HBe(+)者的病情和预后较HBeAg(+)者严重(P<0.001)。抗-HBe(+)者可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突变株感染所致。分析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以及其它HBV标记物的特点,对估计其所感染的HBV类型、肝病轻重和预后好坏,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M、Ig A)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8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轻度组32例,中度组30例,重度组27例)和35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Ig G、Ig M、Ig A和TRF水平,比较组间各指标的水平与病情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各组患者的Ig G、Ig M和Ig 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RF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各组间Ig G、Ig M和Ig A的水平依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呈递增性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RF水平则逐渐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g G、Ig M、Ig A可反映肝细胞的受损程度,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和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建立一种便于检测鸭病毒性肝炎抗体的方法。【研究方法】将纯化的鸭病毒性肝炎I型病毒(DHV-I)致敏双醛化红细胞,制备检测DHV抗体的间接血凝诊断抗原。【研究结果】使用该抗原对9种常见的禽传染病阳性血清、15只随机抽样的非免疫鸭血清进行检测,抗体均为阴性;检测被鸭病毒性肝炎I型病毒阻断后的阳性血清,抗体为阴性;用不同批次的诊断抗原检测同一血清样品结果显示一致;敏感性是琼脂扩散试验的32~64倍;对15只随机抽样的免疫鸭进行检测,阳性率达93%。【结论】该方法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检测及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0.
ELISA法与FQ-PCR对HBV三种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与评价联合检测乙型肝炎HBeAg和Pre-S1Ag、HBV-DNA等血清免疫标志物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治疗中的意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对619例疑似或确诊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进行乙肝免疫标志物HBeAg、Pre-S1Ag和HBV-DNA的联合检测。结果表明,血清乙肝免疫标志物HbeAg检测为阴性时,不能完全表明患者乙肝病毒复制终止或病毒血症的消失;血清Pre-S1Ag检测结果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也可以作为乙肝病毒DNA复制的指标之一;而FQ—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则有助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血清滴度较低时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庚型肝炎病毒(HGV)与甲、乙、丙、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及其对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EL ISA方法对128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抗-HGV检测。结果:甲、乙、丙、戊型肝炎与庚型肝炎重叠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25%、8.05%、6.12%、1.82%,以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HGV最多(P<0.01)。HGV重叠感染患者的临床感染类型以慢性肝炎最多,高于HGV阴性患者(P<0.01);HGV阴性感染患者的临床感染类型以急性肝炎为多,高于HGV重叠感染患者(P<0.01)。HGV重叠感染患者与HGV阴性感染患者肝功能指标除IG g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各型肝炎患者均存在HGV重叠感染;HGV无致病性或致病性较轻,与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似不加重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方法 112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60例)和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组(52例)。恩替卡韦组口服恩替卡韦,联合组加用皮下注射胸腺肽,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24、48周血清ALT、IL-10、HBV-DNA、HBe Ag水平变化及耐药率。结果两组治疗24、48周后ALT、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联合组ALT、IL-10水平及HBV-DNA、HBe Ag阴转率均优于恩替卡韦组(P<0.01或0.05)。两组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vs 1.9%,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对高病毒载量CHB的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卵黄抗体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分别用鸭肝炎病毒1型HB株、3型SD株人工感染4日龄健康易感雏鸭,在攻毒后12、18、24 h和30 h分别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二价卵黄抗体(1型+3型)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对于1型鸭病毒性肝炎,人工感染后12、18 h治疗,治愈率达100%;人工感染后24 h治疗,治愈率为77.8%;人工感染后30h治疗,治愈率为40.0%;攻毒对照组90%死亡;健康对照组100%健活。对于3型鸭病毒性肝炎,人工感染后12、18 h治疗,治愈率达100%;人工感染后24 h治疗,治愈率为70.6%;人工感染后30 h治疗,治愈率为42.9%;攻毒对照组100%死亡;健康对照组100%健活。说明鸭病毒性肝炎二价卵黄抗体(1型+3型)对未出现临床症状和刚出现临床症状的雏鸭均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了解新疆南疆地区犬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情况及流行特点,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从新疆南疆采集的160份犬血清进行抗伯氏疏螺旋体IgG抗体检测,比较不同来源及不同性别犬伯氏疏螺旋体抗体阳性率的差异,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伯氏疏螺旋体rrf(5S)~rrl(23S)rRNA间隔区片段进行血清样本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160份被检血清中18份抗伯氏疏螺旋体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1.25%,其中,农村饲养犬的阳性率为21.81%(12/55),城市家养犬的阳性率为5.71%(6/105),差异极显著(P0.01);雄性犬和雌性犬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1.63%(10/86)和10.81%(8/74),差异不显著(P0.05)。巢式PCR检测到2份阳性样品,测序结果表明犬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属于B.garinii.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应用卵黄抗体防控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HHS)的可行性及其对病毒分布和机体排毒的影响,采用卵黄抗体肌肉注射28日龄SPF鸡,同时设置对照组(生理盐水),2 d后用血清4型禽腺病毒分离株(HuBei 201801)进行人工感染,采用PCR方法检测病毒的分布及排毒情况;对临床发病肉杂鸡注射卵黄抗体,检验其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人工感染SPF鸡14 d后,试验组存活率为93.33%,而对照组存活率为40.00%。试验组只有肝脏PCR检测呈阳性,其他器官均呈阴性;对照组肝脏PCR阳性率为100%,心脏、肾脏、脾脏等器官阳性率为60%。试验组未检出口腔排毒,泄殖腔排毒7dpi时阳性率为20.0%,其他时间未检出;对照组口腔排毒7dpi时阳性率为50.0%,其他时间未检出,在3、5、7dpi时均检出泄殖腔排毒,7dpi时排毒率达66.7%。临床发病肉杂鸡注射卵黄抗体24 h后死亡数明显减少,72 h后很少死亡。由此可见,卵黄抗体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鸡的排毒率,阻止该病原的传播,为鸡群提供有效保护。应用卵黄抗体是防控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替诺福韦胶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替诺福韦酯胶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替诺福韦酯胶囊治疗,均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测2组临床疗效、临床不适症状改善情况、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及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A/G复常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主要临床症状及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A/G复常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替诺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肝功能及肝纤维化,较替诺福韦酯单独使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600例次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透析180例次,腹膜透析110例次,非透析患者310例次)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部位、病原体、原发病因、肾功能状态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①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感染率(26.6%)明显低于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的患者(46.8%)(P<0.05);原发病中糖尿病感染率最高;②细菌培养328例次,其中阳性268例次,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46.3%);③感染组中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④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46.4%)和静脉导管(21.3%),腹膜透析患者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⑤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总体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18.3%)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8.7%)均高于腹膜透析患者(P<0.05),而腹膜透析患者腹腔真菌感染率却明显高于血液透析患者(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率较高,糖尿病感染多见.贫血、低蛋白血症、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高龄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的机会.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总体感染率差异无显著,但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腹膜透析患者,而腹膜透析患者腹腔真菌感染率却明显高于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61例CHB患者均经肝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同时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患者Hp感染的程度。观察Hp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的差别。结果 G0~1和G2~4在Hp阳性组和阴性组中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S0~1和S2~4在Hp阳性组和阴性组中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p阳性与否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的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胆维他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5例确诊为急性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用传统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传统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胆维他,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胆维他治疗各种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在治疗剂量范围内不良反应少而轻。结论:胆维他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的利胆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冠心病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慢性冠心病74例(冠心病组)与健康人72例(对照组)血清中肺炎衣原体IgG、IgM的抗体滴度.结果两组的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滴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与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总感染率分别为72%与100%,其中既往感染率分别为72%与80%,急性感率分别为0%与20%.结论慢性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增高,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