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7,(5):302-306
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土传病害,该病在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发生,且危害逐年加剧。概述了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种类、报道区域、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马铃薯枯萎病的发生规律、流行规律和病害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大麦育种材料的赤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200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有193份品系较抗(耐)赤霉病;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芒果炭疽病流行过程,流行成因分析及施药指标预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芒果炭疽病在流行过程中,流行速度有多次升降;流行曲线属多峰曲线。每次流行速度上升过程主要是按照逻辑斯蒂生长模型的规律发展,但其指数增长期不明显。当前推广的品种都较感病,感病期长,菌源多,这些都已满足病害流行之需要。病害流行强度主要决定于芒果感病期间的气候条件。温暖高湿,连续降雨,则病害迅速发展造成流行。据此建立了施药预测指标,经3a应用,可减少2次喷药,并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crosporazeae-maydis<\i> Tehon&Daniela)引起的一种病害,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我国陈刚于1991年在辽宁省发现该病,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均有发生,并已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从症状、病原、流行规律、发病条件、抗源鉴定、抗性机制、抗性遗传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今后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K leb.)系维管束、土传病害,是棉花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生与病原、品种、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对抗感性不同的品种,致病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变异性较大,寄主范围较广,感病品种多,从病害流行上看,更加容易广泛流行成灾。在该病的防治领域内,尚无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狠抓种子消毒、土壤铲除、轮作换茬和选种抗病品种等几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南方玉米锈病P[ucciniapolysoraunderw.]是近几年我国玉米主产区暴发流行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在重病区已上升为像大小斑病及弯孢菌叶斑病一样的新的主要病害。对锈病的发生情况、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危害损失、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以抗病育种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流行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中心病株(区)阶段;(2)病害增长蔓延阶段;(3)病情下降消退阶段。病害在不同的年份和地区按三种方式发展:(1)一开始发病即较普遍,后转严重,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消退;(2)以中心病株(区)为始点,使林段或大区病情逐渐加重,后转消退下降;(3)病害出现很迟,零星分散,没有中心病株(区),也没有大区流行高峰期。 20多年的资料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冬春温度,抽叶期长短,病害流行始点期出现迟早,越冬菌量,嫩叶期雨日等,与病害流行关系较密切。冬春温度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低温阴雨天气是病害发展的综合有利条件。温度主要是通过落叶、抽叶物候影响病害的流行强度。分析广东垦区的白粉病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发现有四种流行气候型:(1)冬春温暖流行型,(2)冬暖春凉流行型,(3)冬冷春凉流行型,(4)冬春干旱流行型。根据海南岛、粤西垦区各地历年病害的流行频率和流行强度,气候、物候特点,可将广东垦区划分为三个流行区:(1)常发区,(2)易发区,(3)偶发区。  相似文献   

8.
叶锈是苏联小麦中广泛流行的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目前已经知道叶锈病原菌有200多个生理小种、大量的菌株和生物型,但正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其它一些国家小麦免疫育种试验所表明的那样,鉴定品种抗锈性以选育抗病品种,并非必须利用所有熟知的小种和病原体菌株,通常只采用在该时期能充分反映其自然种群毒力的某几个病原菌的培养物(Rajaram. S., Safori J. A., 1971; Fuch E., 1980; Mckenzie D. R., 1971).因此,评价标准是对这些培养物在大田条件下表现抗性反应的品种为高度抗锈性.  相似文献   

9.
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86-1994年9年对河南开封花生病毒病的系统观测研究,确认花生病毒病为开封花生的主要流行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病毒病年流行程度与花生苗期的蚜量及降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 ,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 ,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 ,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 2 0 0 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有 193份品系较抗 (耐 )赤霉病 ;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 ,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 ;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粤西地区橡胶树炭疽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橡胶树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调查、观察结果表明,病菌越冬场所广泛,其寄主带菌率高(40%-100%)。一年中只要抽嫩叶病菌都可以侵染为害,在橡胶树抽第一蓬叶时遇上雨天高湿环境病害就可注行。分析粤西地区20a资料发现,嫩叶期间的雨日和>90%RH的天数、嫩叶期长短、嫩叶期寒潮(11-15℃)的天数及最低温度在11℃以下的天数与寅害流行密切相关。嫩叶期间的雨日和>90%RH的天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低温阴雨天气是加速病害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新型的防风减灾栽培措施,减少风害对橡胶种植业的影响,试验设计在风害较大地区的幼龄胶园行间间种不同组合的非胶树木,研究其防护效应。研究表明:橡胶树幼龄胶园间种非胶树木,能有效减轻常风的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对强台风有抵御作用,能有效提高存树率;橡胶幼林间种非胶树木,对橡胶幼树的光合水分生理生态影响较小,间种后的橡胶幼树粗生长和高生长没有受到明显抑制。试验中不同橡胶品种间种不同非胶树木,橡胶幼树的光合水分生理生态因子、粗生长和高生长虽无显著差异,但仍表现有差异,这说明不同橡胶品系受间种的非胶树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天然橡胶产销动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数年来的观测表明,在生产实践中出现有少量的植株(称其为"超高产橡胶芽接树"),其单株产胶量约达当地普通橡胶芽接树平均单株产胶量的15~20倍.为了探索这些超高产橡胶芽接树高产的原因,笔者对其(砧木为无选择种子砧木,接穗为PB86)根际及立地环境土壤的养分状况,pH值,交换性钙、镁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橡胶芽接树单株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尤其是有机质、速效N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优于对照株,但其立地环境土壤微生态环境并不优于对照株.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树龄橡胶林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及对细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用根钻法对幼树期(5a)、初产期(9a)和旺产期(16a)3个树龄橡胶林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及对橡胶树细根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橡胶林0~60cm土层的土壤中,5a橡胶林土壤肥力相对比9a、16a橡胶林的高,9a橡胶林肥力相对较低,土壤养分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各有差异。不同树龄橡胶树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除了受树龄影响外,橡胶树细根生物量主要还受以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等养分为代表的土壤肥力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创造合适的土壤肥力条件是确保橡胶树细根高生长量、高吸收效率和养分循环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胶园间种柱花草的生态适宜性及间作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幼、中、成龄胶园中进行了柱花草间种的生态适宜性试验。结果表明,仅幼龄胶园可以间种,间种后土壤肥力略有下降,对胶树生长亦有一定影响,但无显著差异,柱花草产量为全光照的46.5%。中、成龄胶园不宜间种柱花草,原因是:(1)中、成龄胶园内光照太弱,上午10:00平均仅为全光照的13%;(2)中、成龄胶园行间整地后橡胶营养根系生长迅速,密布土壤表层,柱花草无法同其竞争;(3)中、成龄胶园柱花草长势弱,易遭受从橡胶树冠落下的雨滴打击,林地湿度较大,炭疽病十分严重易导致衰败。对Wasana的PER和LER评价公式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土壤养分均衡率公式,采用了Wasana的IER经济效益评价公式,对幼龄胶园间作柱花草的效益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刺激割胶制度对广东植胶区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实施刺激割胶制度后广东植胶区胶园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并与实施刺激割胶制度前胶园的土壤养分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实施刺激割制14a后,胶园的土壤养分总体水平比较低,其中花岗岩赤红壤和砂页岩赤红壤中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值的下限;玄武岩砖红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在正常值范围内,而有效钾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下限。说明现行胶园培肥等管理措施已不能满足刺激割胶制度下的橡胶树正常生长、生产的需求。在刺激割胶制度下,胶园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速效氮和pH等6种指标是影响橡胶树产量的主要因素。胶园土壤pH在下降,胶园土壤有呈酸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刺激割制下橡胶园养分状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3年8~9月在西双版纳胶园采集土壤样品218份,橡胶树叶片样本107份,调查了刺激割胶制度实施5 a后的胶园养分状况及其与胶树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刺激割制实行5 a后西双版纳胶园除土壤有机质、全氮、叶片氮含量下降外,总体来说其他养分状况均有所改善.胶园养分状况的好转与刺激割制推行过程中各农场采用营养诊断施肥等措施有关.缺氮是西双版纳垦区胶园的普遍现象,已成为该区胶树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建议增施氮肥;但也有个别农场缺磷(东风农场)、缺镁(景洪农场)的现象.胶树产量与叶片N含量、胶园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含量成正相关,与叶片K,Ca,Mg,P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近年来,该病原菌侵染危害多种热带作物,并在局部地区大面积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 alpha, EF-1α)、β微管蛋白(β-Tubulin, TUB),对来自橡胶树、木薯、番木瓜和瓜菜等多种热带作物的70株多主棒孢进行种群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利用最大似然法,在相似系数为0.97时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两大遗传类群:类群Ⅰ为国内和一些国外橡胶树的多主棒孢;类群Ⅱ为其他寄主多主棒孢,遗传类群与寄主来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致病力测定表明,多主棒孢种内致病力分化明显,类群Ⅰ的橡胶树多主棒孢仅能侵染橡胶树,不能侵染其他寄主,具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且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类群Ⅱ的多主棒孢在不同寄主间可以相互侵染,但菌株在致病力和发病症状上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出对其原寄主的高度致病力。多基因序列聚类分析与致病力分化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为研究我国热带作物多主棒孢的种群结构、主要致病型以及为多主棒孢病害的发生、流行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橡胶树炭疽菌生物学和侵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橡胶树炭疽病是危害我国橡胶树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致病菌为胶抱炭疽菌。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8 ℃下,有利于菌丝体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 。最适合菌丝体生长的pH值为6。黑暗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但产孢则不如在光照条件下。在100 %相对湿度下孢子萌发率最高。在葡萄糖、橡胶叶汁和琼脂胶等营养液中, 孢子萌发率高于清水对照。对其侵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侵染源为受害嫩梢和半枯死枝条,寄主范围广泛。病菌可从伤口、气孔和表皮3种途径入侵,风雨是传播媒介。潜育期一般3~6d,条件最适宜时潜育期为1~ 2d。田间气温21~24℃、相对湿度大于95%时,病菌产孢多,侵人迅速,病斑扩展快  相似文献   

20.
基于目前橡胶树拟盘多毛孢叶斑病在境外主要植胶国爆发流行的态势,以及对天然橡胶产业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笔者前期对我国海南、云南、广东等省橡胶主产区的13个农场和胶园进行了病害踏查,在我国海南省乐东县志仲镇乐东保显农场发现了疑似橡胶树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样。本研究将该疑似病样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力测定,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新拟盘多毛孢属(Neopestalotiopsis)的Neopestalotiopsis aotearoa Maharachch., K.D. Hyde & Crous;基础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8℃,孢子致死温度为50℃;适宜pH为6.5,最适碳源为蔗糖和D-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大豆蛋白胨;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8 d后产孢。初步明确了该病的病原及其基础生物学特性,为提前储备防治该病的相关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