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伦贝尔草原的白头鹞有明显的领域行为。在地面上交配。窝卵数多为4—6枚。巢、卵被触动时不弃巢毁卵。孵卵期雌鸟食物由雄鸟供应。1只雏鸟出壳要2—3天甚至4天,不能出雏的卵被亲鸟吃掉。育雏时,雄亲鸟捕食,雌亲鸟出巢接取食物,分喂给雏鸟。7—8日龄的一窝雏,亲鸟日喂15—17次,每小时1—2次。每次只喂一雏,食量约2.1 g。弱小雏鸟多被亲鸟处死,撕碎后喂给其它雏鸟。初生雏平均体重34.3g。孵化率68.6%。孵化期平均32天。  相似文献   

2.
1987~1988年,在浙江江山西山马尾松林悬挂人工毡纸巢箱招引大山雀,招引率为33.9%~36.3%。1987和1988两年大山雀繁殖种群密度分别为0.26巢/hm~2和0.38巢/hm~2。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区半径约24m。产卵期5d。平均窝卵量5.5枚(3~8枚)。孵卵期15d,每天孵卵占全天活动时间的63.1%,凉卵占31.9%,出雏率为88.5%,育雏期16.4d,育雏频次及食量分别为29.25次/d·雏和0.127ml/雏·h。繁殖率为4.87只/对。成鸟食物中昆虫占92.25%,其中马尾松毛虫占55.23%。雏鸟食物全为昆虫。育雏期间对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消费量为1784.92条/hm~2,控制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密度为0.85条/株。  相似文献   

3.
池鹭繁殖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池鹭Ardeola bacchus约于每年4月23日到达浙江安吉西亩林场。4月底开始营巢,巢平均距地高5.36m,营巢4~5天。5月上旬开始产卵,每窝3~6枚卵,平均4.2枚。卵径为43.6×33.7mm,最大为47×37mm,最小为39×30mm。卵重18.55g(16~20.8g),隔日产卵为主,产卵期约6~9天。双亲孵卵,雌鸟孵卵时间占64.9%,雄鸟为25.1%,空巢晾卵为10%。 5月底、6月初孵出雏鸟,雏鸟均重13.84g,30~31日龄后离巢。第二窝于7月底孵出幼雏,年繁殖力3.21只/对。9月下旬迁离,居留期约152天。文中对食性、觉醒亮度、鸣叫频率和鸟粪成份进行了精确分析,探讨了池鹭种群与林业经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2014年3—5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片马垭口共找到20个白眉雀鹛鸟巢,对其繁殖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的各个阶段均有双亲共同参与,筑巢期、孵卵期和育雏期分别为10、17 d和14 d(n=1);窝卵数为(2.64±0.93)枚(1~4枚,n=14),卵的大小为(1.67±0.08)cm×(1.28±0.05)cm(n=33),鲜卵质量为(1.47±0.13)g(n=14);在孵卵期,亲鸟每次孵卵时间为(32.07±14.72)min,每隔(14.13±13.80)min翻卵1次;每(16.11±14.14)min亲鸟喂食1次;至5月18日,20个巢中,仅1个巢幼鸟成功出飞,7个巢繁殖尚未结束,12个巢由于被蛇、小型兽类捕食等原因而导致繁殖失败,大风和降水对白眉雀鹛繁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山鹛的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留鸟。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0.12只/km,繁殖后为0.2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0.09只/km。该区山鹛的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求偶配对,5月中旬开始产卵,最晚6月末至7月初产卵。最早营巢期为5月13日,营巢天数6-7 d,巢筑好后3-4 d开始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3-5枚,由雌雄鸟轮流抱窝孵卵,孵卵期为12-13 d。巢内育雏11-12 d后离巢,巢外育雏6-7 d,平均孵化率为80.0%,平均成活率为91.7%。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总频次的77.3%,是重要的森林益鸟。  相似文献   

6.
2012—2015年每年的4—7月份,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对三道眉草鹀的窝卵数和营巢成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道眉草鹀的平均窝卵数为(4.46±0.72)枚·巢~(-1)(n=47),平均孵卵期为(12.44±0.53)d(n=9),孵化率为0.52,Mayfield营巢成功率为0.22,直接观察法营巢成功率为0.34。三道眉草鹀营巢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天敌捕食和人为干扰,因此,应加强对西伯利亚山杏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合理的放牧政策以提高三道眉草鹀的营巢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器孵卵机孵卵,在我国的养鸡事业上有广阔的前途。而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我们的潜力,提高现有电器孵卵机的生产量,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现在我把使用立体电力孵卵机孵卵,增加生产量的两个方法介绍于下,以供大家参考(以16,000卵容量的孵卵机为标准)。一增加小型卵盘法一台16,000卵容量的孵机,它的生产能  相似文献   

8.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Fabric ius)和意大利蜜蜂(Apis m ellifera ligusticaSp inola)为试验材料,通过蜂群在无巢脾时建造巢脾和在有巢脾时建造巢脾试验,发现工蜂建造的巢房比例和蜜蜂性比值基本一致;通过标记和统计巢房中卵数量变化,观察巢房中卵染色体的单双倍体特性,以及计算巢房中的卵存活率及产卵准确率,发现工蜂能及时清除巢房中的卵,这种行为是工蜂调控群内蜜蜂性比值的有效措施.结果表明,工蜂可以通过建造巢脾和哺育行为来调控群内的蜜蜂性比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的保护温度,研究南岭天蚕种卵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孵卵与孵化。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温度、孵化温度下的孵化率略有差异;孵卵时间与孵化历期长短,与种卵保护温度无相关性,孵卵和孵化期间的温度低,孵卵和孵化期的时间长,反之则短。同时可确定南岭天蚕卵的有效积温,不但高于柞蚕卵的有效积温,同时也高于长白山天蚕卵的有效积温。种卵在-15~-10℃条件下保护,对饲养效果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09,26(4):116-116
1孵卵 时间与柞叶萌发生长情况相适应,一般春蚕在放养前15d左右,蛹经感温后于茧内羽化成蛾,秋蚕在放养前8~11d进行。孵卵温度,由头、胸、腹3部分组成。春蚕(包括一化性品种)适温为20~22℃;秋蚕适温为22—26℃。宽1.8~2.2cm,相对湿度,长3~4cm,春蚕为70%-75%;秋蚕为75%~90%。孵卵前或孵卵中用药液进行卵面消毒。孵卵后期卵鸣结束第4天,蚁蚕即破壳而出。  相似文献   

11.
2002年3月至7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对栗鸮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这对栗鸮最早在3月23日产卵,窝卵数4枚,卵的受精率为75.00%,4月末至5月初出壳,孵卵期36~42d,受精卵的孵化率及雏鸟的成活率均为100.00%,雏鸟生长迅速。孵卵和育雏由雌雄鸟共同完成,亲鸟护卵性极强,随着雏鸟的长大。亲鸟暖雏和护雏的时间逐渐减少。栗鸮的食物主要是啮齿类、蜥蜴类和蛙类,还包括一些鸟类和昆虫。  相似文献   

12.
2006年4-8月对华北平原北部河北廊坊农区麻雀(Passer monta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观察到麻雀的巢主要建于农户的房舍,少量建于电表箱中的空隙和电线杆洞中。巢由主体巢和进入主巢的通道构成。亲鸟饲喂雏鸟次数从雏鸟孵出后第5日开始迅速增加,喂食高峰出现在第7~9日,此后逐渐下降。繁殖期麻雀具求偶炫耀、补巢、警戒、食物处理和对幼鸟的指导等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乌屿岛粉红燕鸥、褐翅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巢址选择偏好和繁殖生态,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种间竞争如何影响巢址选择和繁殖生态。结果表明:大凤头燕鸥占据了粉红燕鸥的巢址,迫使粉红燕鸥侵占褐翅燕鸥的巢区,出现粉红燕鸥和褐翅燕鸥最佳巢址重叠的现象;在大凤头燕鸥的竞争压力下,褐翅燕鸥倾向于低密度的繁殖方式,而粉红燕鸥则偏向于高密度的繁殖方式;大凤头燕鸥进入后,粉红燕鸥平均窝卵数由1.17枚增加到1.76枚,有2枚卵的巢占比由1/6增加到3/4。  相似文献   

14.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冠纹柳莺的繁殖习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冠纹柳莺在该区为夏候鸟,春季最早迁来日期为4月16日,最晚迁离日期为9月12日,居留期143~148 d,每年的迁徙日期相对稳定;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配对筑巢,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5月中旬开始产卵,窝卵数4~5枚,卵产齐后第2天由雌鸟担任孵化任务,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约9~10 d,巢外育雏8~9 d;孵化率为88%,成活率为93.0%。冠纹柳莺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食物占总食物频次的97.3%,是重要的农林益鸟。  相似文献   

15.
珠颈斑鸠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的1~12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珠颈斑鸠的繁殖生态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观察。在该区珠颈斑鸠年繁殖1次,巢多营建于小树枝杈、或岩石洞穴中,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窝卵数多为2枚,卵重平均15.67(15.0~16.4)g。雌雄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8d,孵化率100%,离巢率87.5%,巢内育雏17~19d,种群密度为15.79只/km。  相似文献   

16.
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黄鹡鸰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时间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时间为10月21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1.61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为2.38只。繁殖期5~7月,最早营巢期为5月3日,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天。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窝卵数5~6枚,孵化期14~15天,孵化率为91.9%,孵卵由雌鸟承担。巢内育雏期为14~15天,雌雄鸟共同育雏,成活率94%。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和2001年的4—7月,在内蒙古扎赉特旗草原,采用野外直接观测法对野生大鸨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鸨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2.52 0.98)枚/巢(n=53);窝卵数与产卵期值、出巢数与产卵期值、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产卵期值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巢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大鸨的孵化率24.53%,营巢成功率为38.10%,雏鸟存活率为38.46%。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999年,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沼泽生境内对大麻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麻于每年4月初迁徙至扎龙自然保护区,4月下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大麻属于分散营巢繁殖鸟类,4月末开始产卵,卵大小均值为(53.85±2.07)mm×(39.66±0.42)mm,窝卵数(5.75±0.50)枚.雌鸟单独孵化.孵化期23~25 d,雏鸟为半晚成雏.在对2个巢共10只雏鸟的统计中,雏鸟的食物共17种,其中以鱼类为主.整个繁殖期两亲鸟多单独活动,针对其他种鸟类的护巢行为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金翅雀繁殖习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拴柱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2-313,317
2010—2011年,在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6窝金翅雀的繁殖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金翅雀在该区低山灌丛和河流村庄带的种群数量最高,在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疏林带最少。总体来讲,金翅雀在该区3月种群平均遇见率为2.3只/km,9月后为4.0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73.9%。金翅雀在该区的最早求偶期为4月上旬,最早营巢期为4月19日,营巢期8~9 d,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密度在林场机关周围居民区植被环境下最高,为1.0个/hm2,巢密度最小的是靠近河流村庄的低山灌丛带环境,为0.3个/hm2。最早产卵于4月26日,日产1枚,窝卵数3~5枚,孵卵期12~13 d,6窝26枚卵中未受精卵占11.6%,平均孵化率为88.5%,平均离巢率96.6%。  相似文献   

20.
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是一种广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夏候鸟。2015年5月中旬至6月初,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巢白眉姬鹟的繁殖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该巢白眉姬鹟5月16日产卵,窝卵数为5枚,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每次孵卵时间为(6.1±3.8)min,平均离巢时间为(5.5±2.0)min。在雏鸟约4日龄时,亲鸟的喂食频率为22.5次/h,但雄鸟的喂食频率高于雌鸟。该研究是对白眉姬鹟在我国华中地区繁殖资料的首次报道,可为白眉姬鹟繁殖资料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