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农机化发展状况和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机械化投入少,农机服务体系薄弱,农机化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主要有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机化;加强政策和法律建设,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大力促进农机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正>一、农机化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现状、农机化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现状1.农机化网站建设现状伴随着我国农机化事业伴随着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农机化信息网络从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零起步,边建设,边服务,快速发展。目前,农机化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核心龙头,以中国农机化质量网、中国农机监理网和中国农机推广网三大行业网站为骨干,各省级农机化信息网为基础,一大批地、县级农机化信息网为补充的农机化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业机械化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关键支撑。本文基于递进发展视角,分析2016年我国31个地区的农机发展情况,并对农机化效率进行测度评估。研究表明,我国农机化转型存在显著的递进发展现象,农机普及率与农机化效率呈正相关,扎实的建设基础助推农机产业高效发展;农业产值的提升对农机化效率起正向推动作用;但技术资源的冗余和低效使用引起农机化效率的下降。我国整体农机化效率仅0.35,农机化发展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李泽华  马旭 《中国农机化》2013,(4):49-55,60
为揭示我国农机化投入现状,文章首先分析了2001~2010年间我国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农机化投入的关系,农机化投入规模、强度和结构;然后从农机化总投入及其内部结构——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和农民个人投入等方面,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对"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化投入经费来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我国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农机化总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农机化总投入强度变化不大,约占GDP的0.2%;从投入结构看,我国农机化投入正逐渐由农民个人投入和地方财政投入的二元主体结构变为农民个人投入、中央财政投入和地方财政投入的三元主体结构,中央财政投入增幅较大,地方财政投入和农民个人投入增长缓慢,单位和集体投入的比例越来越小。我国区域农机化总投入、投入构成中各成分的贡献度和投入水平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距在逐渐减少,呈均衡分布的趋势;地方财政投入的差异是形成区域总投入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农机化高新技术成果对我国农机化水平和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农机化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存在着各种问题。为此,研究分析了阻碍农机化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原因,总结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做法和经验。同时,提出了促进农机化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十一五"全国农机化成绩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明确"十二五"农机化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回顾"十一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一是农机化行政法规和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正处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农机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面临着"加速发展、改善结构和提升质量"的战略要求。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农机化发展中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建设农机科技创新机制就成为新疆农机化发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是农业部主管、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农业机械化行业年鉴出版宗旨为记录农机化发展历史,传承农机化文化精髓,博采农机化研究成果,推动农机化快速发展编辑定位为成就纪实、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机化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第一动力,确定科技创新发展重点是"十四五"农机化发展布局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重点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出发,分析农机化科技创新的一般发展规律;从时代冲击的横向维度出发,探讨不同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对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对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和区域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就农机化科技创新而言,一般发展规律的制约要远远大于时代冲击和影响。"十四五"期间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应是棉油糖等大宗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以及丘陵山区等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区域机械化技术研发;可同时考虑科技创新的前瞻性,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和智慧农业研究方面做出一定部署;并就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始终是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紧密关联的。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农机化要承担起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任。目前,我国农机化的总体水平不高,政府对农机化的投资也非常有限;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为主,以促进生产的数量、速度为目标,因此面临的调整任务是巨大的。总体来看,我国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十四五”是我国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时期。农业机械维修行业如何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期,在农机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值得探讨和思考。近年来,随着青阳县农机化快速发展,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和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便突显出来,客观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笔者以青阳县农机维修行业现状为样本,  相似文献   

13.
三、加入WTO对我国农机化现状的挑战加入WTO,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然要经受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面对这一形势,必须清楚地看到我们的不足之处,积极改进工作,迎接挑战:①农机化法规体系尚不健全;②农机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需要完善,力度需要加大;③农机装备质量亟待提高;④农机装备结构需要改善;⑤农机化经营体制、服务模式需要完善和创新;⑥农机化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  相似文献   

14.
谁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目前对这个问题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农民是发展农机化的主体;有的说政府是发展农机化的主体;有的说农机生产企业是发展农机化的主 体:有的说农机管理部门是发展农机化主体。到底谁是发展农机化的主体。它关系到发展农机化的基本方向问题。根据国家有关农机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实际情况,政府是引导、促进和推动。农机生产企业是提供装备与服务,农机主管部门是规划、指导与服务。农民(泛指农业经营者或农业从业者)才是我国发展农机化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15.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整个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目前,由于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农机化发展,我国农机化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势,  相似文献   

16.
<正>多年来,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管机构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需求,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农机质量监督、农机维修管理、职业技能开发、农机标准化和信息化等工作,为保障农机化政策有效实施、推进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农机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宁夏全区平均农机化水平为46%,高于全国45%的平均水平,而南部山区平均农机化水平仅为31%,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平川地区农机化水平差距悬殊且继续拉大。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貌和农村经济特征,分析其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对推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同类地区的农机化发展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在农机化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农机化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滞后,机耕道、场库棚等农机化的基础设施缺乏等等,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效率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和重视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是地方政府和农机主管  相似文献   

19.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4年我国农机化事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一季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机工业总产值均保持历史新高。随着农机化发展速度提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现,丘陵山区农机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与平原地区的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一、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的条件日渐具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共识,但目前对丘陵山区农机化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工作推动力度不够。随着国家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机化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成果辉煌。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三大成就将载入史册:一是小麦生产率先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二是全国农机化发展总体上进入了中级阶段;三是我国进入了增机减人(育人、转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