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口疮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所致,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囊膜蛋白是OrfV的主要抗原性蛋白,其机理主要是为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创造一系列条件,同时降低宿主免疫力,增强了病毒的毒力。当病毒侵入宿主体内后,宿主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来清除病毒粒子,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但主要以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宿主对病毒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同时病毒也会对宿主的免疫应答形成一种免疫逃避机制,通过该机制来躲避宿主免疫细胞对病毒粒子的捕获和清除,为病毒粒子在宿主体内的增殖、成熟及增强病毒毒力创造了各种条件。作者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羊口疮病毒与宿主互作的研究,阐述了OrfV囊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免疫逃避机制和OrfV的其他一些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以期为羊口疮病毒的致病机制及疫苗防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羊传染性脓疱皮炎(也称羊口疮)是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羊口疮病毒)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可给羊的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威胁人类健康。及时准确的诊断是防控羊口疮的重要环节,羊口疮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每种技术体系中又包括多个诊断方法。论文对国内外羊口疮诊断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相关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快速有效评估宿主动物体内及周围环境中的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是否失活,本研究应用核酸染料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联合PCR扩增技术,以F1L基因为靶向检测对象,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具有感染活性OrfV的PMA-PCR检测方法。【方法】 将病毒悬液经不同温度相同时间的水浴处理,通过PCR确定病毒样本最佳的热灭活温度;分别设置PMA曝光时间梯度及浓度梯度,进一步对PMA的曝光时间和工作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有效区分具有感染活性OrfV和失活OrfV的PMA最佳处理条件;对所建立PMA-PCR方法进行特异性试验验证,并通过对不同数量比例的热灭活OrfV、活OrfV混合病毒悬液样本进行检测来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OrfV样本经60 ℃热水浴处理10 min即可被完全灭活;PMA与失活OrfV的DNA共价结合且溶液中游离PMA光解的最佳曝光时间为15 min;热灭活OrfV基因组扩增被完全抑制的最小PMA浓度为20 μmol/L,活OrfV基因组扩增不受抑制的最大PMA浓度为35 μmol/L;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活OrfV时出现阳性条带,而口蹄疫病毒(FMDV)、绵羊痘病毒(SPPV)、山羊痘病毒(GTPV)的扩增结果均呈阴性;经PMA处理后,在不同数量比例的活、热灭活OrfV病毒悬液中检测到活OrfV的灵敏度为10-1.68 TCID50/0.1 mL。【结论】 本试验成功建立了针对活OrfV的PMA-PCR检测技术,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可为相关工作领域评估OrfV致病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可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羊口疮(Orf)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irus,OrfV)引起的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这两种传染病不仅给羊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且存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隐患。本试验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间接ELISA方法对临床上采集的423份羊血清样本进行了布氏杆菌和羊口疮抗体的检测。结果:血清中的羊布氏杆菌抗体为阴性;羊口疮疫苗免疫羊血清样本阳性率为62.55%(152/243),未免疫羊血清样本阳性率为14.44%(26/180)。表明采样羊群不存在布氏杆菌感染,但存在羊口疮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5.
用PCR方法快速检测福建各地区临床发生羊口疮症状病羊病毒。结果表明,该病在福建省发病率为10%~20%之间,死亡率小于10%;PCR检测结果显示病羊样品可扩增出507bp的特异性片段,健康羊只样品则无条带,首次利用PCR方法确定羊口疮病毒在福建省的存在,从而证明了羊口疮在福建省山羊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羊口疮是由于羊的口疮病毒发生感染所导致,传播性极强,也就是俗称的羊传染性脓疱病,不仅只是在牲畜中进行传播,还会造成人的疾病感染因此必须及时做好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本文将主要围绕着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特异性PCR方法从病山羊组织病料中分别扩增山羊痘病毒、羊口疮病毒和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特异性片段,继而将扩增的特异性片段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上相应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从病山羊中可同时扩增出山羊痘病毒、羊口疮病毒和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特异性片段,并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确证了PCR检测结果,首次证实我国存在山羊痘、羊口疮及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混合感染,为我国现阶段羊病的流行病学和有效防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羊口疮是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羊接触性、嗜上皮性、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各个年龄段的羊群都能感染发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嘴唇、口腔黏膜、外阴等出现丘疹或水疱,其中羔羊的危害最严重。ORFV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的核酸为双链DNA,基因组全长约145Kb。2016年1月15日,福清市某养殖场出现羔羊死亡疫情,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羊口疮病,现将该病的诊断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羊口疮病毒(Orf V)粒子的形态,试验采用透射电镜对Orf V地方分离株感染的体外培养MDBK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负染痂皮病料悬液的病毒粒子呈卵圆形线团样,表面呈绳索样缠绕结构,大小为150~200 nm×230~270 nm,病毒粒子外有双层被膜包裹;OrfV地方分离株感染MDBK细胞在48 h后可见细胞变圆、聚集、融合、拉网甚至脱落的细胞病变(CPE);超薄切片可见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浆内,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获得囊膜成熟病毒粒子和未成熟病毒粒子的表面均呈现两种形态,即表面呈绳索样的病毒粒子和表面无绳索样的病毒粒子;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脱落,细胞浆空泡增多,内质网扩张呈囊状。说明OrfV能够在MDBK细胞内增殖。  相似文献   

10.
正羊肉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羊产业的不断发展,羊病的发生日益频繁。一、鉴别诊断1.羊口疮1)初步诊断。根据病因、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2)血清学诊断。采集病羊血清,通过琼脂扩散试验,间接ELISA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判断是否存在病毒。3)病原学诊断。病毒组织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并进行病毒形态学鉴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通常,细胞在培养5代后发病。  相似文献   

11.
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的嗜上皮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在国内外均有流行,对养羊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对羊口疮的防治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羊口疮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病毒中和试验(VNT)、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琼脂扩散试验(ATD)、蛋白质印迹法(WB)、侧流免疫层析测定法(LFI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本文概述了ORFV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快速、准确的诊断ORFV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羊口疮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州省的5个养羊大县羊只发生的羊口疮进行了确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任何年龄的黑马羊、沿河黑山羊、麻江黄羊和波尔山羊均可感染羊口疮,发病率为2.2%~17.7%。病死率为0~51.4%;发病部位可分为唇形、乳房型、外阴型和混合型,其中以唇形较为常见;患病皮肤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发生"气球样变";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卵圆形的线团样病毒粒子;PCR扩增出507bp的特异性条带。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经病理组织切片镜检、电镜负染和PCR方法确诊为羊口疮。  相似文献   

13.
总结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观察羊口疮病样的临床症状,采用病原学等方法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并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积极进行羊口疮病的诊断和防治能有效降低羊口疮病的传播感染,为养殖户饲养羊提高可靠保障,提高羔羊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羊口唇、鼻镜、乳房和外阴等处丘疹、水疱、溃疡和结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发病率一般为2.2%~17.7%,病死率为0~51.4%。无论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或山羊均可感染发病,哺乳羔羊和90日龄内羔羊高发,感染后可长期带毒。羊口疮病传染性强,影响羊群采食量、降低机体抵抗力,进而影响羊生产性能,造成了养羊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羊口疮病的防治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口疮病是由于羊传染性脓疮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该病的致死率不高,但是传播速度较快,容易引发羊群的感染,是当前影响山羊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加大预防措施,及时对症治疗,是控制该病发病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病羊临床主要表现为唇部、嘴角及舌面的溃疡、生疮和结痂,发病死亡率为11.8%,个别羊有发烧、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症状。本文以羊口疮的临床病理与防治为主要研究课题,分析了目前羊口疮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半套式PCR对四川省攀枝花市某羊场疑似羊口疮病毒感染的6份山羊口腔痂皮病料进行了分子诊断。结果表明:采集的6个样品均检测到羊口疮病毒片段,确定该羊场有口疮病毒感染。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该羊场口疮病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病以患羊口唇等部位皮肤、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 1 发病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1岁以内的山羊,尤其是3~6月龄的羔羊发病率最高,常为流行性,成年羊多为散发.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多发于秋季,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中常可连续危害多年.  相似文献   

18.
蒋建 《当代畜牧》2014,(20):46-47
羊口疮是由于羊口疮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致死率不高,但是传播速度快,容易引发羊群的感染,是当前影响山羊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本文对于羊口疮的发病症状以及流行特征进行探讨,提出治疗羊口疮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羊口疮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病,是由羊口疮病毒或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绵羊及山羊的接触性传染病,羊只感染该病后常在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表现出病症,而且该病感染羊只后严重影响羊的生长发育,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给养羊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羊肉无论是营养成分、味道等方面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在养羊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疫病的影响,羊口疮病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羊口疮是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使绵羊以及山羊口腔出现红斑丘疹、结缔组织增生、长水泡或形成疣状厚痂的疾病。依据病变位置可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该病主要危害3~4月龄羔羊,成年羊也容易感病,但发病较少。病羊和带毒羊是传染源,而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变处的渗出液和痂块中,通过羊之间的接触进行感染,也可经感染的羊舍、草场、草料、饮水和用具等。1羊口疮的临症表现1.1唇型羊口疮唇型羊口疮具有轻型和重型两种。多发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