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本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和玉米在枣树和杨树2种农田防护林带作用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果表明:枣树林带下的作物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杨树林带.枣树林带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速度高于杨树林带51.4%,致使生物产量相对杨树林带高38.4%.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玉米的粮食产量增加4.2%~13.0%.增产的原因之一是枣树林带下作物不同生育期农田土壤含水率均高于杨树林带.可见枣树林带的胁地作用弱于杨树林带.推广枣树防护林,实现枣粮间作,是提高民勤绿洲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民勤绿洲防护林带作用下作物生长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和玉米在枣树和杨树 2种农田防护林带作用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果表明 :枣树林带下的作物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杨树林带。枣树林带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速度高于杨树林带 51 4% ,致使生物产量相对杨树林带高 38 4%。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玉米的粮食产量增加 4 2 %~ 13 0 %。增产的原因之一是枣树林带下作物不同生育期农田土壤含水率均高于杨树林带。可见枣树林带的胁地作用弱于杨树林带。推广枣树防护林 ,实现枣粮间作 ,是提高民勤绿洲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乌兰布和人工绿洲11条不同配置结构农田防护林带的防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等条件下,窄冠型杨树林带的疏透度均比宽冠型杨树的小,新疆杨较加拿大杨低0.23,箭杆杨较二白杨低0.30;但新疆杨的防风效能较加拿大杨高34.43%,箭杆杨较二白杨高26.46%.宽林带(32 m)的防护作用强于窄林带(4 m),其农田防护率可提高16.55%~54.41%,胁地指数降低0.03~0.22,农作物减产率下降27.5%.(2)小网格灌木防护林的农田防护率、胁地指数和农作物减产率均好于乔木,农田防护率较乔木提高8.00%~13.93%,胁地指数降低0.04~0.05,减产率下降0.8%~49.4%;防风效能提高1.08%~6.3%.(3)乔木混交林的防护效应好于乔木纯林,其中,农田防护率较纯林提高43.8%,胁地指数降低0.27,农作物减产率降低57.5%.(4)新疆杨栽植9 a后即可进入最佳有效防护成熟期,有效防护成熟期在10~27 a.(5)林带配置方式即株行距、行数、林带宽度与林带疏透度显著正相关(R=0.661*、0.707*、0.688*).(6)林带防护距离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林龄与林带间距呈显著正相关,即林带的工艺成熟龄和防护期是确定林带间距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民勤绿洲枣树、杨树防护林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民勤绿洲枣树林带、杨树林带及其防护下的作物进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枣树林带防护下小麦的产量比杨树下的高 7.9% ,玉米的产量比杨树下的高 4 .2 % ;枣树林带胁地范围比杨树林带小 3~ 6m ;枣树林带的年均净收入是 6 584 .2 3元 / (hm2 林网 ) ,投入产出比是 9.2 8,分别是杨树林带的 16 .7倍和 3.78倍。枣树林带相对杨树林带经济效益明显。近林带 30m的范围内作物的产量曲线呈“S”型 ,可分为强烈减产带、平稳过渡带和产量恢复带。适宜在民勤地区大力推广经济型枣树防护林  相似文献   

5.
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从农田景观生态结构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入手,综述了影响农田非点源污染的因素复杂多样,不同化肥、农药使用量、使用方式和季节,农田耕作措施、灌溉方式在非点源污染形成中起了不同作用;并分析了通过农田景观设计来控制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目前过量施肥和田间管理不当等措施造成我国农田肥料氮磷利用率偏低,大量剩余氮磷通过径流流失到邻近水体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污染。以太湖地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在稻田体系下采用不同灌溉方式(传统灌溉和间歇灌溉)、氮肥类型(尿素和新型缓施氮肥)、磷肥减施(稻季施磷和稻季减磷)等不同试验处理,对水田中氮磷的输入和流失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明确水田中氮磷径流流失的具体规律与关键机制,为太湖地区水田氮磷径流流失防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氮径流流失中主要以铵态氮为主,而磷径流流失中可溶性磷与颗粒态磷所占比例基本相等。在各种不同处理的径流水中,间歇灌溉、新型缓释氮肥及稻季减磷处理氮磷的损失量最小,且该情况下不降低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通辽地区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造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是解决半干旱地区杨树速生丰产的关键。充分利用农田渠、道路等地营造农田防护林,不但可以有效的保护农田,使之增产15%~20%以上,而且可以使其生长超过正常杨树丰产林生长速度的15%以上。其主要措施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把地势平坦、土壤适宜,有水浇条件的土地列为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的营造范围,确定半地下畦田整地、造林时间、造林密度、林带配置、造林树种、苗木规格和造林方法,严格执行浇水、间作等管理措施,搞好林木管护,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是西辽河流域等平原地区的一个较好的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杨树-农作物复合生态系统内水分利用关系,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农田防护林内杨树、冬小麦以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杨树WUE为5.33~14.88 mmol/mol,不同时期杨树WUE差异显著。小麦WUE为5.79~26.72 mmol/mol,成熟期WUE与同时期杨树间差异显著(P0.05),但拔节期2者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小麦WUE间差异显著(P0.01),从大到小为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但同一时期内不同距离处小麦WUE间差异不显著。玉米WUE为14.56~27.63 mmol/mol,显著高于同时期杨树的该值(P0.01)。不同时期玉米WUE间差异显著(P0.01),成熟期玉米WUE显著高于出苗期与拔节期。杨树、小麦和玉米WUE与温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空气相对湿度与杨树WUE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小麦WUE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玉米WUE相关性不显著。各植物WUE和δ~(13)C值相关密切。杨树对玉米没有明显的水分竞争,对小麦的水分竞争较大,但随着与杨树距离的增大,杨树对小麦的水分竞争变小,小麦的WUE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9.
非点源污染是导致中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湿地是指位于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被认为是治理非点源污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湿地主要通过微生物反硝化、土壤吸附、沉淀以及植物吸收等途径来削减非点源污染物。运用于非点源污染防治的湿地类型主要有工程湿地、湖滨带、河岸带湿地、氧化塘、生态沟渠等。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应当同点源污染的治理紧密结合,高效发挥湿地的净化功能和景观效应。在构建工程湿地时应保护好自然湿地并慎用外来物种,此外湿地的后续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不同杨-农间作模式碳储量及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物量法对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3种不同间作模式各组分的碳含量、碳储量及整个系统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K,P及W 3种模式中,深度为1 m的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0.64~15.27 g·kg~(-1),土壤碳储量分别达71.19,40.67和42.64 t·hm~(-2);杨树不同器官中碳含量仅细根和毛细根与其他器官存在显著差异,但碳储量树干所占比例最高,3种模式中分别占到49.7%,50.8%,51.2%;4种间种作物中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根的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碳储量都为收获部分(穗或豆荚)所占比例最大,小麦、玉米、大豆均达50%左右,水稻为45%左右,但3种模式农作物均以小麦+玉米的年耕作制度的碳储量最大;3种模式中,凋落物归还碳量分别为(0.78±0.23),(0.73±0.22)和(O.37±0.09)t·hm~(-2)a-(-1);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均是土壤>农作物>杨树>凋落物,但整个系统的碳储量为K模式>W模式>P模式.  相似文献   

11.
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防护林是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晋中地区农田防护林的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科学建设农田防护林的对策,并对农田防护林的效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三北地区农防林的更新方式主要有半带更新、全带更新、隔带更新、全面更新、加带更新、改带更新。本文对其更新方法、更新顺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乡(镇)农田防治森工程的更新轮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混农经营的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沙区樟子松人工林中开展混农经营研究,结果表明:混农经营改善了林地的水分养分条件,增强了林木抗病能力,并且种植带内风蚀程度很轻;混农经营促进了林木生长,当种植带宽度为7 m时,花生、黑豆产量分别达到农田地产量的80%、60%,实现了林地长短期经济效益的结合。在樟子松人工林中开展混农经营兼顾了林分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四川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于旱期结束末,调查了蓬安县境内两座丘陵-石马寨(栎柏混交林)和碉堡梁(人工柏木林)上、中、下坡林地和林带中耕地及坡脚农田的土壤含水量;调查了四川盆地丘陵区内5个县9个乡镇17个小流域有无农田防护林条件下,稻田开裂起始时间和裂缝宽;以及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近、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差异的原则,调查了宣汉县和达县5对乡镇(森林覆盖率高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28.26%~46.85%,平均为37.24%,相对应的低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12.75%~26.74%,平均为18.64%)内不同台地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地的保水能力强于纯林林地,林地的保水能力强于耕地,农田防护林对水稻具有庇护作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土壤保水能力强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土壤。在干旱期末坡上、中、下部位的0~40 cm土层中,栎柏混交林林地的含水量比柏木纯林林地高出3%~7%,林地的土壤含水量比林带中的耕地高出0.7%~2.1%;栎柏混交林带中的耕地含水量比柏木纯林带中的耕地高出3%~6%,石马寨的坡脚农田含水量比碉堡梁的高出5%;在干旱期末不同台地0~40 cm土层中,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水稻田含水量高3%~7%,二台土高4%~8%,三台土高2%~8%;有农田防护林的农田土壤开裂时间比无农田防护林的推迟5 d~20 d,裂口宽平均窄0.1 cm~3.1 cm。  相似文献   

15.
京郊农田防护林景观生态评价--以北京大兴县北藏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ories of protective forests and landscape ecology, the reasonableness of structures and patterns of shelterbelt system at Beizang Town, Daxing County, Beijing were analyzed and assessed from the two scales of forest belts and networks, by integrating use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GIS and RS techniqu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istent main belt (3-12 m in width) was too narrow, while the assistant belt (3-27.1 m in width) was too wid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existent shelterbelts was single, and the structures and patterns of the shelterbelt system were unreasonabl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main and the assistant belts should be changed, such as increasing the width of main belts, decreasing the width of assistant belt, and planting more mixed species, and the pattern with arbores in the middle and shrubs in the sides of belts c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of forest network after regenerating or reconstruction, the grid number of closed network should be 13 per km2 and the minimum number of belts should be 34 per km2, This study also testified that integrating GIS and remote technique with landscape ecology could provid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easonabl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ructures and patterns of shelterbelts system.  相似文献   

16.
蒋静慧 《广东园林》2020,42(3):15-21
筏子溪位于我国台湾地区台中市区城市与乡镇结合的位置,有大面积的农田,常年多风害,农业生产环境不稳定。通过对农田林网的研究梳理及案例研究,归纳出林网的布局、林带的构成、树种的选择和作物的种植方式4个构建农田林网的要素。对筏子溪流域的农地从树种选择、林网构建、时序设计3个方面进行设计实践,完善农田林网景观的设计体系。最后,讨论了农田林网的生态效应、经济效益、文化服务3种景观服务功能。农田林网景观设计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三江平原试验区为背景,采用植物生态场技术开展次生林效应带生态功能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栎林6m效应带产生斑块效应,8m效应带出现边缘效应;4m,6m和8m带的光能利用与风流动模式与效应带的分布方位关系密切,根据光能利用效率总结出蒙古栎林效应带依照8 m带→6m带→4m带逐步演化。  相似文献   

18.
发展坡地农用林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针对水源地土壤过度营养、坡地绿化率低、森林质量不高等问题,围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这个中心,提出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坡岸植被缓冲带建设等方面入手,注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坡地林业,培育森林资源,最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可见,发展坡地林业对于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波 《绿色科技》2020,(6):99-101
指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是造成水源地水库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和调查了三亚主要的饮用水源地水库库区面源污染现状。结果发现: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是三亚水源地水库库区主要的面源污染类型,其中,农业生产活动对库区TN和COD污染负荷贡献达到70%以上,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对库区TP污染负荷贡献达到了87%以上,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亚水源地水库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三亚水源地水库库区面源污染防治应以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的污染控制为主,辅以农业生活活动、库区管理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控制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北京平原地区公路典型绿化带降噪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选取京开高速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交通噪声在水平空间上的衰减规律,同时探讨绿化带的宽度、群落结构对交通噪声衰减的影响,以期为平原地区高速公路绿化带的树种选择、结构优化以及修剪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种典型林带类型的绿化带,建立9个20 m×60 m的样地,并在每个样地内按垂直于高速公路的方向设置不同宽度梯度的监测点,在定点连续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探讨不同林带类型、不同宽度梯度之间噪声值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绿化带结构指标和绿化衰减系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选取的3种类型绿化带的降噪功能均较好,雪松纯林的降噪能力最强。绿化带在0 10m的范围内降噪能力最强,随着宽度的增加,绿化带的降噪能力逐渐减弱。绿化带的降噪能力是由多个林分结构指标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不能仅用某一结构指标表征整个群落的降噪能力,绿化带在同一高度水平上的断面积是影响其降噪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结论]高速公路绿化带可以起到良好的降噪功能,不同林带类型绿化带的降噪能力不同。在建植时,应优先选分枝点低、分枝多、枝叶细密的植物。在城市绿地空间不足的情况下,为完全消除交通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还应辅助于其它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