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正>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它主要在我国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一、为害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  相似文献   

2.
小麦的病虫害中条锈病和吸浆虫较为普遍,危害性也较大,须加强防治。小麦条锈病发病症状: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冬前发生的较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分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平舆县以叶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危害较重。秆锈病和条锈病也有不同程度发生。1症状特征三种锈病的共同特征是,发病初期在叶片、叶鞘及秆上形成褪绿黄斑,然后产生铁锈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后期形成黑色疮斑即冬孢子堆。植株受害严重时大量失水,光合作用减弱,叶片早衰,影响灌浆,籽粒瘪小,减产严重。三种锈病的不同点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为大褐斑。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保证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病作为清水县冬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发生,严重影响着小麦的生产安全。笔者对清水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为期5年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分析发病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影响当地小麦条锈病发生的规律,并提出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农业防治及药剂防控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春季小麦返青后,做好中后期管理对小麦获得高产至关重要。小麦中后期管理的关键是防治病虫害,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品种抗性,确定防治对象和时期,注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提倡综合防治,推广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达到最佳防治效果,最终确保小麦稳产高产。1小麦条锈病1.1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  相似文献   

7.
为突破文献中小麦春季条锈病预报基本上建立在冬春季旬月气象因子基础上的研究预测,改善预报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本研究利用2008—2015年河南南阳小麦条锈病周报资料的动态发病面积及动态气象因子,通过划分发病时段和计算发病速率2种方法进行动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三个发病时段预报模型拟合预测率分别为90%(发病流行始期)、95%(发病流行发展期)、94%(发病流行盛期);发病速率的动态预测模型拟合预测准确率分别为 r1(发生面积速率)70%、r2(发生面积+防治面积的速率)80%、r3(发生面积+防治面积/2的速率)90%。本研究的预测模型提升了小麦条锈病发病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突破文献中小麦春季条锈病预报基本上建立在冬春季旬月气象因子基础上的研究预测,改善预报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本研究利用2008—2015年河南南阳小麦条锈病周报资料的动态发病面积及动态气象因子,通过划分发病时段和计算发病速率2种方法进行动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3个发病时段预报模型拟合预测率分别为90%(发病流行始期)、95%(发病流行发展期)、94%(发病流行盛期);发病速率的动态预测模型拟合预测准确率分别为r1(发生面积速率)70%、r2(发生面积+防治面积的速率)80%、r3(发生面积+防治面积/2的速率)90%。本研究的预测模型提升了小麦条锈病发病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农业农村部调查,今年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防控任务艰巨。为了防治病虫害,夺取夏粮丰收,全国最大规模夏粮航空植保防治作业近日在河南展开。眼下,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既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的关键时期。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是一项防灾应急任务,  相似文献   

10.
<正>据重庆气象预报,3~4月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3月上旬、4月上中旬阴雨寡照天气明显,其中3月上旬出现的连阴雨天气较为突出。全市区域性大雨将于4月上旬后期到中旬前期开始,较常年偏早。综合当前小麦条锈病病情、天气预报、我市小麦品种布局以及常年条锈病发生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预计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为3~4级,发生面积60万亩(次)左右,发病高峰期为3月  相似文献   

11.
1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大区气流传播病害,近几年连年流行,对小麦造成较大损失.一般在冬前¨~12月传入形成初侵染源,在秋苗上侵染为害,形成传病中心.春季气温回升后,在暖湿气流的作用下迅速蔓延扩散,造成大面积流行.为此在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上要采取冬前监测控制发病中心,春季流行期统一药剂防治控制流行的策略.冬前在常发区加强田间普查,一旦发现病株或病叶,立即铲除或在周围施药控制.春季气温回升后,根据品种布局、冬前普查和常年流行地域分布情况,结合天气要素,在病害流行激增期前采取大面积统一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丙环唑.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有小麦种植户反映:小麦的叶片麦尖发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根部出现纹理交错的斑纹状黄色斑纹(通称"花秆"),严重的出现深褐色腐烂,这是小麦纹枯病的典型症状。据了解,种植户未对麦种进行任何药剂处理(即俗话所说的"白籽下地")的发病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2006年贵州省赫章县秋季小麦条锈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国新发现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贵州省赫章县小麦条锈病秋季发生情况,2006年秋季笔者主要对该县古基乡、野马川镇、六曲河镇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19块地,自生麦病田率为55%,秋播小麦病田率为20.20%。古基乡发病较多,自生麦苗上有多个发病中心,有的秋播小麦田块亦呈现病叶较集中现象。在海拔1660-1910m范围内,都有小麦条锈病发生,说明当地越夏菌源能够为本地区秋苗发病提供充足菌量。对进一步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赫章县小麦条锈病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2008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为559万亩,呈现发病早、面积大、病情重的特点。2010年我国小麦生产可能面临条锈病全国性大流行的威胁。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具有发生区域广、致害性变异快、流行频率高和危害损失重的特  相似文献   

15.
<正>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中药材板蓝根发生霜霉病、根腐病和菌核病三种病害。有些药农不懂得识别与防治,往往束手无策,导致板蓝根减产甚至绝收。根据生产经验,现将板蓝根的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霜霉病1.症状为害叶部。植株下部靠近地面的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初期仅叶背出现灰白色霜霉状物,叶片无明显病斑,被害部分凹凸不平,进一步发展则成绿色小圆斑,以后变为褐色枯斑,严重时褐色枯斑连  相似文献   

16.
赵玉江 《种子科技》2003,21(1):45-47
1症状1.1番茄症状1.1.1缺氮:植株生长缓慢呈纺缍形,全株叶色黄绿色,早衰,初期老叶黄绿色,后变浅绿色。小叶细小,直立,叶片主脉由黄色变为紫色至紫红色,下部叶片更加明显。茎秆细,果实小。后期下部黄色叶片出现浅褐色斑点。1.1.2缺磷:初期叶背紫红色,叶片上出现褐点,叶片僵硬,叶脉变紫色,下部叶片上卷,老叶变黄,茎部细弱,叶尖变黑褐色枯死,结果受到明显抑制。1.1.3缺钾:发病初期叶缘出现针尖大小黑褐色点,后茎部也出现黑褐色斑点,后融合成片。叶缘呈鲜橙黄色,叶脉间逐渐变黄,最后叶片边缘开始枯萎。质地变脆,茎变硬…  相似文献   

17.
温晓荣  芦静 《种子科技》2017,(5):102-103
小麦条锈病流行年份可致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就宝鸡市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河西走廊东部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方差分析,对小麦条锈病在河西走廊东部发生的危害趋势、发生特点、病情指数与病叶率的关系、病情指数在当地的分级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条锈病发生的影响,同时建立了条锈病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对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12月6日,该校王保通教授主持完成的"小麦条锈病菌新小种监测和抗条锈基因挖掘及其应用"研究成果,在杨凌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据专家介绍,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发生面积大,流行成灾频率高,危害十分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由于小麦条锈病的高度变异性,病菌变异后常常造成生产上原来的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变为感  相似文献   

20.
正四川省植保站日前称,小麦条锈病是威胁全省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病害,截至2015年12月18日,全省已有7个市(州)、9个县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病区域为嘉陵江、涪江、沱江流域和攀西地区,目前除川西片区尚未查见外,其余三大片区已全部查见小麦条锈病。11月16日,在川北片区剑阁县最先查见小麦条锈病,为单株单片发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