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前,除了南半球的部分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国,以及印度的夏季花生正在或即将收获外,其他大多数国家的花生己收获完毕,估计1982/83年度(9—10月份)世界花生总产量仅达1,748万吨(生果计,下同),约比上年度的1,840万吨减少5%。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产量及磷利用效率(简称磷效率)花生品种的干物质及磷素累积、分配特性,为高产及磷高效利用花生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在山东莱西和招远两基点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4个花生品种的产量及磷效率差异,以两指标平均值为基准,将供试品种划分为高产磷高效(简称双高型)、高产磷低效、低产磷高效和低产磷低效(简称双低型)四大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结果表明:(1)34个品种中有27个品种产量及磷效率类型在两试验点表现一致,占供试品种的79.4%,总体表现稳定。(2)当产量类型相同时,花生磷效率主要取决于植株磷浓度及累积量,而器官中磷浓度偏高及营养体磷积累过多,是磷低效的主要原因,基于花生磷高效植株适宜的磷浓度为0.49%~0.55%;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花生产量的关系较小。双低型品种磷收获指数低于低产磷高效型,其多吸收的磷素主要用于茎、叶、针等无经济价值的器官,对产量贡献较小。(3)与低产型品种相比,生殖体及整株较高的磷累积量以及干物质生产能力是高产品种的显著特征,磷浓度及磷收获指数对产量影响较小。综上,较高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能力、适当偏低的植株磷浓度和适中的磷累积量是高产磷高效花生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芝麻花生等带宽间作不同行比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于2018年进行了芝麻花生间作试验。以芝麻单作(CK1)、花生单作(CK2)为对照,设芝麻花生2∶2(M1)和芝麻花生4∶4(M2)两种等带宽间作模式,研究不同等带宽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产量、土地当量比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降低了芝麻、花生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种间作模式下,M2模式下芝麻、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M1模式显著增加15.0%和15.1%,在作物收获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时,M2较M1处理显著增加芝麻、花生产量16.1%和8.0%。M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为1.15,产投比为4.75,均显著高于CK1、CK2和M1处理,间作优势明显。说明芝麻花生4∶4等带宽间作模式能够通过提高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获得较高产量,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果柄强度是影响花生机械收获的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对7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果柄强度、产量和品质的测定。筛选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大花生新品系6个:R17-9,P17-91,P17-70,P17-68,P17-90,P17-111,不仅果柄强度较高,荚果自植株上脱离时较少带有果柄,荚果和籽仁产量均比对照品种花育33号增产,品质性状优异。本研究为筛选和培育适宜机械化收获的花生品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型缓释掺混肥对花生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养分需求规律和肥料分层包膜、养分缓期释放技术,研发出中氮和高氮型花生缓释掺混肥,通过大田试验,探讨新型花生专用缓释掺混肥对花生氮、磷、钾、钙素养分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氮型缓释掺混肥(ZN)处理花生荚果产量较常规复合肥(CF)处理提高11.7%,高氮型缓释掺混肥(GN)处理较常规复合肥(CF)提高11.0%。与CF相比,新型花生专用缓释掺混肥有利于提高花生收获指数,促进了各器官中氮、磷、钾、钙素的积累和在荚果中的分配率,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膜下滴灌追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膜下滴灌条件下花生花针期最适的施肥量,以花育25号为材料,在同一灌水量水平下设3个追肥处理,分别为尿素45 kg·hm~(-2)和磷酸二氢钾60 kg·hm~(-2)(T1)、尿素67.5 kg·hm~(-2)和磷酸二氢钾90 kg·hm~(-2)(T2)、尿素90 kg·hm~(-2)和磷酸二氢钾120 kg·hm~(-2)(T3)。研究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针期追肥可显著降低花生营养器官生物量,增加花生经济产量,提高收获指数,增加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膜下滴灌追肥处理能增加花生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及出仁率,提高花生籽仁脂肪、油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比值(O/L)。因此,花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单株有效结果数、荚果饱满程度及提高单果质量实现的。花生荚果产量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增加收益及肥料投入成本,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T1和T2处理是达到高产高效的追肥措施。  相似文献   

7.
草纤维膜覆盖花生,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果,并能促进花生生育和显著提高荚果产量。而且花生收获前残膜降解一触即碎,收获时花生棵已不挂带残膜,这对防除残膜污染有重要的意义。但草纤维膜有一定的透气性,其增温、保墒效果和对花生的增产幅度不如聚乙烯微膜大,加之膜幅太窄、太厚,亩用量多,成本高, 尚需改进研究。  相似文献   

8.
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的原因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产实践和试验发现,常规栽培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率一般在7%左右,最高可达30%,并且远果柄处种仁发芽烂果率高,近果柄处种仁发芽烂果率低。发芽烂果可直接导致花生品质下降,影响花生产量。1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的原因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是受光照、株际湿度、荚果...  相似文献   

9.
多效唑和海藻肥对不同品质类型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进花生高产优质生产技术,选用花生高蛋白品系KB008、高脂肪品种花17(简称H17)和高油酸/亚油酸品种农大818(简称818),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多效唑(PBZ)和海藻肥(SM6)以及两者配施对不同品质类型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喷施多效唑能显著增加3个品种荚果产量,原因是显著增加了单株结果数和单株果重,但降低了3个品种的出仁率和蛋白质含量,降低了H17和818的O/L值。单独喷施SM6对H17和818的荚果产量影响较小,但能显著增加KB008的单株结果数和荚果产量。SM6能显著提高不同品种花生的出仁率、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及O/L值。PBZ与SM6适当配施能显著提高不同品质类型花生的荚果产量、公顷蛋白产量和脂肪产量,增产的同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0.
1989/90年度世界花生总产量为2187万吨(生果计,下同),比上一年度的2305万吨减产5%,造成世界花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第一大花生生产国印度,尽管面积有所扩大,但由于花生生长季节期间雨水严重不足和收获时多雨,致使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品质量都有所下降,全国冬夏两季花生总产量比创纪录的1988/89年度减产4%以上。我国也因花生主产区发生严重干旱,减产幅度达  相似文献   

11.
应用~(15)N标记尿素,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盆栽场,用中等肥力砂壤上进行盆栽试验.氮素利用率和残留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氮素损失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生植株体总氮中,肥料供氮率和土壤供氮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瘤菌供氮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肥可提高土壤AN值和激发率,有利于花生对土壤氮的吸收,但氮肥用量过多,会明显地抑制根瘤菌固氮,降低花生收获后的土壤全氮量,而荚果产量增减产差异不显著.故花生不宜多施氮肥.  相似文献   

12.
花生果柄和荚果力学特性影响着花生收获机作业质量指标。本研究对92个花生品种(系)鲜荚果的果柄强度、荚果压缩破壳力、荚果层厚度和高度、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34个品种(系)在荚果处脱落率为100%。大多数品种(系)的果柄强度在未熟和成熟荚果间差异不显著,秧-柄节点的果柄强度大于果-柄节点,荚果侧压破壳力正压立压。果柄强度均值与不同成熟度的果柄强度、秧-柄节点的果柄强度、果-柄节点果柄强度、荚果处脱落的百分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3个方向的破壳力之间,荚果层厚度与荚果层高度之间,夹持状态荚果层厚度与荚果层厚度、夹持状态荚果层高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筛选出了10个适于机械化收获的优质大花生品种(系),果柄强度较高,荚果和籽仁产量均比对照品种花育33号增产。为培育筛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花生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鲜食花生一年两作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早熟花生品种—特早2号,进行鲜食花生一年两作试验,第一茬花生用地膜 拱棚膜覆盖,3月下旬播种,7月上旬收获。第二茬花生地膜覆盖,7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鲜食花生产量分别为6158.55~7000.05kg/hm2和3067.35~3250.05kg/hm2。纯收入为19344.3~12150.15元/hm2和6942.9~9025.2元/hm2。  相似文献   

14.
《花生学报》2010,(4):4-4
2010年8月30日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和开封综合试验站在河南省开封县万隆乡联合召开花生机械化收获观摩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15.
花生条纹病毒病(Peanut Stripe virus, PStV)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研究了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和宁南霉素(Ningnanmycin)对PStV的控制作用和对花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施用芸苔素内酯或宁南霉素对PStV均有一定防治效果,防效在35%左右,两者复配对PStV的控制效果(45.0%)均高于单剂芸苔素内酯(36.1%)和宁南霉素(34.5%)处理,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促进作用较明显,两者复配对花生产量提高(35.6%)优于单剂芸苔素内酯(13.8%)和宁南霉素(21.2%)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盛花期喷施多效唑对春花生的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裴润梅 《花生学报》2002,31(4):9-13
盛花期喷施适宜浓度的多效唑,能显著提高花生叶片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含量,增强花生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并增强主根的根系活力。喷施3周后,单位叶面积鲜重和干重以及植株鲜重和干重均有所提高。成熟收获时,单株结荚数、饱果率和产量均比对照高。其中,以喷施150mg·L-1多效唑处理的产量最高,达3806.25kg/hm2,比对照增产12.57%。  相似文献   

17.
西班牙是欧洲第一个种植花生的国家,也是食用花生消费量较大的国家之一。三十年代以前,花生年产量约3万吨(果),基本保持自给自足。但近几十年来,花生产量逐年下降,目前仅达5,000吨左右,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因此每年约需从国外进口2万吨(仁)。  相似文献   

18.
《花生学报》2012,41(1):30-30
据初步了解,到2011年山东省花生联合收获机已发展到123台。今年山东省花生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市县均召开了以花生联合收获为主推技术的花生收获机械化现场作业演示会,标志着山东省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开始应用和发展。近几年来,山东省把发展花生收获机械化工作作为推广经济作物机械化的重点来抓:一是积极组织机具研制开发,实行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快了机具技术创新步伐;二是加快花生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近两年先后建立了12个以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为主要试验示范内容的国家示范区、省创新示范工程基地(点);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花生联合收获机列入经济作物重点补贴机具,今年补贴花生收获机具234台,其中花生联合收获机74台;四是不断加大对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培训力度,把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列为主要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生育后期水分胁迫下施氮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花育25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通过防雨棚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花生氮素吸收、分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荚果充实期设置水分条件分别为充足灌水(W 0)、轻度干旱胁迫(W 1)和中度干旱胁迫(W 2),设置5个施氮(N)水平,即0kg·hm^-2(N0)、45kg·hm^-2(N1)、90kg·hm^-2(N2)、135kg·hm^-2(N3)和180kg·hm^-2(N4)。结果表明,W1N2处理下花生经济产量、全株生物量、籽仁和全株氮素积累量均达最大值。与其它氮肥处理相比,同一水分条件下适量施氮(N 2)处理增加花生产量,提高收获指数。花生各器官中来自于15N原子标记的肥料中的15N原子百分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正常供水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花生植株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中度干旱胁迫下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W1N2处理(轻度干旱胁迫和施氮90 kg·hm^-2)处理下花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适宜,氮素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和氮肥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的可行性,通过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20 m)距离橡胶树不同位置间作花生,并开展其生长、产量、品质、养分含量以及经济性状表现观测。结果表明,间作的花生均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并能获得一定的产量,其中行间距橡胶树(东)6 m至(西)8 m之间6 m范围内(相当于25%的胶园面积)间作花生的产量与单作花生无显著差异,间作花生的蛋白质与粗脂肪与单作花生均无显著差异。试验期间(2013年5~7月份),间作花生的全周期间作胶园的橡胶树平均每刀次单株干胶产量和单位面积干胶产量与不间作的全周期间作胶园无显著差异。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能提高胶园收益29.15%,达3 065.04元/hm2。这表明,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间作花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