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一日龄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雏鸡经新城疫(ND)疫苗一次免疫后,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局部免疫组织中浆细胞、TANAE 、Mφ、淋巴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一次免疫组.表明感染鸡免疫器官组织对 ND 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均呈现抑制。  相似文献   

4.
对40只无IBDV母源抗体的白来航雏鸡于1日龄时感染了IBDV。染毒后第7天发现,病雏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而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本试验还首次发现了鸡传染性氏囊病时胰腺的病理性损伤,并证明由胰腺病理性损伤引起的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是导致本病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1日龄雏鸡感染vMDV后的免疫学变化进行研究。其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及消化道,呼吸道相关局部免疫组织中的TANAR^+细胞,TACP^+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未感染对照鸡,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呈现抑制。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雏鸡局部体液的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雏鸡4种局部体液(泪液、气管液、胆汁、肠液)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免疫雏鸡局部体液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较未免疫对照雏鸡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IBD超强毒株攻击后,对照雏鸡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雏鸡,发生典型IBD,并全部死亡,而疫苗免疫雏鸡免疫保护率达60%,表明疫苗免疫后,可增强雏鸡的局部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雏鸡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诱导免疫缺陷,引起免疫抑制,使雏鸡继发其他多种疾病且疫苗接种的反应性下降。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IBD的最有效途径。试验应用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免疫1周龄的SPF雏鸡,观察其免疫功能的动态变  相似文献   

8.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在体内抗体水平、免疫时间、疫苗毒力这三者之间有一个动态的衔接平衡。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主要根据母源抗体水平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方案,达到最佳的免疫预防效果。1雏鸡免疫的时间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经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苗免疫和未免疫的蛋鸡为试验动物,检测了感染IBDV后雏鸡的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试验结果表明,雏鸡在感染IBDV后红细胞C3bR花环率显著(P<0.01或P<0.05)低于B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极显著(P<0.01)高于B组,说明感染IBDV后雏鸡红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0.
实验研究了1日龄SPF雏鸡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virus,REV)后免疫器官匀浆涂片的免疫学变化。结果发现,雏鸡感染REV后其免疫器官法氏囊、胸腺、脾脏中淋巴细胞数、酯酶阳性(ANAE+)T细胞数以及颗粒型和弥散型ANAE+T淋巴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P<0.01)。表明1日龄SPF雏鸡感染REV后,其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细胞免疫呈现抑制。  相似文献   

11.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当前危害养鸡业和火鸡饲养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对火鸡的免疫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国外仅有少数报道,国内则迄今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幼龄火鸡感染IBDV后的血液、泪液和免疫器官组织的免疫学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时血细胞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感染IBDV免疫和未免疫30~59日龄AA雏鸡的外周血细胞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DV对红细胞数(RBC)影响各组差异不显著,均随日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以IBDV攻毒前1d到攻毒后的头5d,3组鸡的白细胞数(WBC)均呈上升趋势,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随后下降,而未免疫攻毒鸡(A组)和免疫攻毒鸡(B组)则持续上升至攻毒后第7d,然后下降;A组在IBDV攻毒后,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的单核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急剧增加,淋巴细胞第1d虽有减少但随后上升,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第7d出现峰值,以后下降。方差分析显示,A组WBC和DC均高于或显著高于B组和C组,B、C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母源抗体对雏鸡的保护期大约为3周,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鸡在2周龄~15周龄都能够感染IBDV.IBDV通过口腔或者呼吸道方式进入机体,在肠道相关组织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复制,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法氏囊,盲肠扁桃体的细胞因子表达在强毒攻入SPF鸡体内后发生变化即是很好的例证.体内外的研究表...  相似文献   

15.
16.
17.
研究1日龄SPF雏鸡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后局部免疫组织均浆涂片的免疫学变化。结果表明:雏鸡感染REV后其局部免疫组织中,淋巴细胞数、ANAE、T细胞数以及颗粒型和弥散型ANAE^+T淋巴细胞数明显低于未感染雏鸡。说明病消化道和呼吸道相关的局部免疫组织的细胞免疫呈现抑制。  相似文献   

18.
19.
为明确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免疫器官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将50只14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经点眼、滴鼻途径每只感染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6×10~(6.5)TCID_(50)。对照组经相同途径给予相同剂量PBS。于感染后第1、4、7、21天及35天快速采取胸腺、腔上囊及脾脏并制成冰冻切片,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器官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感染组雏鸡胸腺巨噬细胞数量在感染后第1-4天明显升高(P<0.01或P<0.05),腔上囊、脾脏巨噬细胞数量于感染后第1-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随后降低,于第35天恢复正常(P>0.05)。结果表明,IBDV可导致雏鸡免疫器官内巨噬细胞数量先升高后降低,之后随着机体的自我调节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