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照强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光照强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探索稻水象甲的迁飞规律,为控制稻水象甲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结果]稻水象甲在光照强度为100 lx时飞行能力最强,且其飞行能力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结论]光照强度对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弱光照强度下,稻水象甲容易迁飞,100 lx是稻水象甲的最适飞行光照强度.在相同光照强度等条件下,稻水象甲越冬后成虫和人土前的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系统分析自1976年开始,截至2019年10月底的国内绿盲蝽研究主题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绿盲蝽研究中文论文发表于202种期刊上,共846篇。主题论文数量总体保持逐年递增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棉花》和《昆虫学报》。在全部作者中,发表绿盲蝽论文数量最多的是王丽丽,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陆宴辉的一篇名为"绿盲蝽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的文章。截至目前,绿盲蝽研究论文热点领域排名前2的依次为防治研究、生物与生态研究。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植保学会于11月8日至11日在从化温泉召开荔枝蝽蟓专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华南农学院及有关科研单位和省、县公社、大队代表共30人。会议首先介绍了广州市、广州市郊、从化、花县、东莞、新兴、惠来、从化太平公社、广州市郊钟落潭公社湴湖大队、海南岛琼山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大面积防治经验。华南农学院、中南昆虫研究所和广州市郊农科所共宣读了论文9篇。华南农学院副院长赵善欢作了“关于荔枝蝽蟓防治及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会议认为广东省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在荔枝产区和广大社员一起,几年来,在  相似文献   

4.
大豆蚜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通过吸虫塔对迁飞蚜进行监测明确大豆蚜迁飞规律,田间系统调查明确大豆蚜田间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田间调查大豆蚜虫6月中下旬始见,9月上中旬结束,高峰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中旬;大豆迁飞蚜7月上中旬始见,9月中下旬结束,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到9月上中旬;吸虫塔收集小型迁飞昆虫有草蛉、褐蛉、小花蝽、蝽中号、龟纹瓢虫、食蚜蝇、瓢虫、中蝽大,其中以瓢虫、小花蝽、草蛉、食蚜蝇较多。  相似文献   

5.
北方直纹稻苞虫虫源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研究飞蝗、粘虫、褐稻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小地老虎、草地螟等迁飞规律的结果表明,远距离迁飞性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越冬区域有局限性,虫量大范围同期突增突减,特定世代成虫有生殖滞育过程,上下世代发生期发生量异地衔接,空中或海域可以探测或观察到有规律的虫群迁移和可在预定区段异地标放回收等。根据这些特征可判定昆虫的虫源性质。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通过迁飞入侵的外来有害昆虫,具有迁飞扩散快、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重等特点,对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主要介绍了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与主要防控技术,综合利用农业防治、成虫诱杀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快速扑杀高密度幼虫与成虫基数,及时控制草地贪夜蛾危害。  相似文献   

7.
黄淮夏玉米区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7~2009年对黄淮夏玉米区灰飞虱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域一代灰飞虱虫量突增突减现象明显,具有大面积区域性同期发生现象,本地虫源的越冬地为江淮和周边稻茬麦,在本地玉米或杂草上一般不能正常越夏,这些均符合迁飞昆虫的判断标准,说明灰飞虱除近距离扩散外还存在远距离迁飞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对馆藏2003—2011年采集于江苏省的缘蝽总科昆虫标本的鉴定,整理出38种缘蝽总科昆虫名录;其中,异稻缘蝽Leptocorisa varicornis(Fabricius,1803)、宽棘缘蝽Cletus schmidtiKiritshenko,1916、禾棘缘蝽Cletus graminisHsiaoetZheng,1964三种为江苏新纪录种。还记录了江苏省38种缘蝽的中文名,学名,异名,别名以及江苏省和全国、全球的分布情况。简述了3个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标记蛾迁飞轨迹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一维TKE模式,以国家气象局的常规气象资料为基础,以E-ε闭合求其数值解,模拟出边界层内任意迁飞高度上的风温要素值,再将昆虫迁飞行为参数化,据此模拟了稻纵卷叶螟标记蛾的迁飞轨迹。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迁飞轨迹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借鉴现代统计-天气理论中的大气传输与扩散模型,对褐飞虱秋季回迁的轨迹进行模拟,计算了回迁昆虫在高空1000m和1500m的迁飞轨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高度的轨迹在迁飞方向、迁飞速度和迁飞距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迁飞风场和迁温度场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1000m高度的迁飞轨迹模拟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出昆虫迁飞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导致1000m和1500m两高度轨迹差异的环流进行了归类,定性地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温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探索稻水象甲的迁飞规律,为控制稻水象甲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温度下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温度为25℃附近时飞行能力达到最大值;随后,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结论]温度对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稻水象甲起飞温度为20℃,25~30℃是稻水象甲的最适飞行温度.在相同温度等条件下,稻水象甲越冬后成虫和入土前的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板栗枝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枝枯病由真菌的半知菌类 :黑盘孢目、棒盘孢属栗棒盘孢侵染所致 ,主要为害枝干 ,还为害果苞及幼果 .病原菌在病株组织内越冬 ,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由昆虫、风雨传播 ,7~ 8月份为发病盛期 ;在湖北 ,发现稻绿蝽是该病的传媒昆虫 ;通过营林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防治稻绿蝽 ,喷洒福美胂 ,多菌灵 ,代森锌等杀菌剂 ,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越冬代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在北京地区的灯下消长动态和迁飞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09年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探照灯和相关设备对旋幽夜蛾的迁飞过程开展实时监测,通过GRADS图形处理软件分析其迁飞高峰期盛行的空中风场,结合Hysplit_4软件对其迁飞轨迹进行分析,探讨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扩散的虫源。结果旋幽夜蛾迁飞高峰期,卵巢发育进度集中为2—3级,雌雄性比1,高峰期过后雌雄性比1;夜间迁飞主要集中在风向有利风速较大的300—500m高度,持续飞行时间可达8h以上;轨迹分析显示,虫源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北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盟等中西部地区,随偏西气流向东北、东南方向迁飞扩散。结论越冬代旋幽夜蛾具有明显的迁飞现象,根据其迁飞行为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年来采集标本、查看标本和查阅资料,对昆明市蝽科昆虫进行了统计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蝽科昆虫有44属70种(亚种),其中以菜蝽属种类最多,有4种;其次是岱蝽属、二星蝽属、曼蝽属、益蝽属和稻绿蝽属,各有3种(亚种)。蝽科昆虫东洋区特征极显著,仅在东洋区分布就有38种(亚种),占54.3%,但有较多古北区成分,东洋-古北区共有24种,占34.3%,并含有其他区系成分;在中国动物区系中,均在西南区有分布,但与华中区、华南区和青藏区共有成分较多,分别占74.3%、62.9%和47.1%,同时该区域特有成分较多,有9种,占12.9%,其他区也有一定分布。表明昆明市蝽科昆虫具有显著的东洋区特征和本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5.
吸虫塔是研究小型迁飞昆虫的有力工具,随着吸虫塔在多个地区的布点,为小型迁飞昆虫的监测、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等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综述了利用吸虫塔在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学研究和农业研究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吸虫塔规模化、网络化和数据信息化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是半翅目蝽科兜蝽属昆虫,是传统的药食两用昆虫,因其具有温中助阳、理气止痛的功效以及含有抗肿瘤、抗菌、抗凝血等药用成分而倍受人们关注[1]。同时,九香虫因取食寄主南瓜、丝瓜和冬瓜等葫芦科植物的汁液而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进而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农业害虫[2-3]。由于化学杀虫剂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转移到开发影响昆虫行为的化学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一次雷达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为其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及相关辅助设备对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空中飞行参数进行研究,并运用HYSPLIT平台对监测到的迁出种群进行迁飞轨迹分析。【结果】在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在日落后起飞,20:00左右达到起飞高峰,起飞可持续1 h左右;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度主要在1 000 m以下,具有聚集成层现象,可形成2-3层,100-300、400-500 m成层密度较大。成层现象与局部风速极值有关,与风向关系不大,但最大密度并不总是出现在最大风速处。轨迹分析显示,此次从兴安迁出的稻纵卷叶螟蛾经过3次再迁飞,可到达广西河池地区继续繁殖危害,而到达贵州遵义、黔南地区的虫群由于缺乏食物来源无法生存。【结论】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与华东地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和对广元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川北稻区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越冬、取食、田间分布、产卵、迁飞和扩散规律,为因地制宜的开展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外昆虫雷达及其应用研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孙雅杰国外应用雷达研究昆虫迁飞的,目前仅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英国昆虫学家5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雷达观测沙漠蝗的迁飞,以后在非洲和亚洲应用雷达观测多种昆虫的飞行。澳大利亚和美国于70年代中...  相似文献   

20.
公主岭昆虫雷达的装置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十年代末Orawford发现昆虫能产生雷达回波。五十年代英国昆虫学家Rainev应用气象雷达观测到蝗群的活动。六十年代以来英、美、加、澳等国先后组装专用的昆虫雷达用以观测昆虫迁飞,经20年的发展已成功地研究了非洲粘虫,蝗虫,云杉卷蛾等的迁飞规律。目前的专用昆虫雷达可以观测昆虫迁飞的高度、密度、速度和方向,並能辨识混虫种类。有的已实现电脑自动控制观测、记录和运算,用以系统监测迁飞害虫做出防治决策。 我们为研究粘虫的迁飞规律,在农牧渔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