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1年桃果发生黑斑较为普遍 ,严重的桃园减产 5 0 %~ 6 0 % ,造成损失比较严重。通过观察 ,桃果实发生黑斑是由于黑星病和炭疽病侵害所造成的。1 桃黑星病 果实发病初期出现暗绿色圆形小斑点 ,此后逐渐扩大为 2~ 3mm的褐色病斑 ,稍凹陷 ,严重时数块小斑汇成不规则的大斑 ,当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呈紫黑色。由于病斑果皮停止发育 ,而果肉仍然生长 ,所以出现龟裂 ,病部木栓化 ,空气湿度大时 ,病部生长出黑霉。此病从侵入到发病 ,潜育期在果实上为 4 0~ 70天。唐山市桃产区 ,果实发病期从 6月开始 ,7— 8月份发病最多 ,凡是春季和初夏多…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香茅精油熏蒸处理对番木瓜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生理生化机制,测定不同浓度精油处理后番木瓜果实炭疽病斑直径和病情指数,比较不同浓度精油处理对炭疽菌的离体抑菌效果,并测定精油处理后果实抗病相关物质含量、抗病相关酶及病程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15μL/L香茅精油熏蒸处理明显降低番木瓜果实炭疽病病斑直径和病情指数,菌丝...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乙烯对浮皮发生的影响,作者进行了如下试验。 以13年生的杉山温州蜜柑作试材,用乙烯发生剂(乙烯利)、AAR(L—2—氨基—4—[2—氨基乙氧基)过—3—丁烯酸)乙烯发生抑制剂处理树上桔果;用脱乙烯剂(KMnO_4)处理采下的桔果,研究乙烯对桔果浮皮的影响。 1.10月28日在树上喷布100ppm的乙烯利,处理与对照比较:果实中乙烯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短时间(40小时)和长时间(10天)的低O_2和高CO_2处理对倭锦苹果果实的乙烯释放和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含量的影响。证明低O_2和高CO_2处理均能抑制果实乙烯的产生。即使解除处理后,乙烯产生也不能完全恢复。低O_2处理导致果实ACC含量明显上升,处理10天的果实在解除处理后,ACC含量仍保持高于对照的水平,这暗示低O_2处理不只是抑制ACC转变为乙烯的反应,而且对ACC转变为乙烯的酶系统也可能有钝化或破坏作用。与低O_2处理不同,高CO_2处理果实的ACC含量在解除处理后初期低于或接近对照水平,尔后不断上升。表明CO_2不仅对ACC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还抑制了ACC向乙烯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从病样中分离病原菌并选择获得代表性的2个菌株,研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致病性及9种杀菌剂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主要侵染枣果实,发病初期果皮病斑为淡黄色,逐渐变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中央凹陷,边缘呈黄色晕圈。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炭疽菌菌株YY-02和YY-05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0.27,0.23μg/ml,2种药剂的毒力显著高于其他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三唑酮4种药剂对胶孢炭疽菌YY-02和YY-05菌丝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2.85、2.97、3.17、5.69μg/mL。建议在枣炭疽病发病的不同时期,轮换使用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和三唑酮等杀菌剂,以有效控制该病害。  相似文献   

6.
红富士苹果在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为:轮纹烂果病和炭疽病、痘斑病、红玉斑点病、水心病及二氧化碳中毒等。致病原因主要有:①轮纹烂果病和炭疽病在果实生长期已经染病,进入贮藏库后30天内进一步扩展,加重;②痘斑病、红玉斑点病、水心病在果实生长期缺钙,贮藏期就表现出来;④红富士对二氧化碳反应敏感,浓度略高的二氧化碳可使果肉褐变。 为减少农药残留,提高果品品质,以顺应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趋势,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生物杀菌剂菌立灭2号杀  相似文献   

7.
正1核桃主要病害1.1核桃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叶、芽及嫩梢。果实受害,果皮上出现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中央下陷,有小黑点,病果腐烂或早落。叶片多从叶尖、叶缘形成褐色枯斑,其外缘有淡黄色圈,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黄脱落。芽、嫩梢、叶柄感病后,出现暗褐色病斑,引起芽、梢枯干,叶脱落。防治方法:1)清除病枝、落叶,集中烧毁。2)生长季喷杀菌剂2~3次,间隔15 d。药剂种类有:40%退菌  相似文献   

8.
以台农1号杧果为试材,研究荜茇酰胺处理对其采后病害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清水)相比,荜茇酰胺处理能延缓果实硬度下降,抑制果皮可溶性果胶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果实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均推迟,抑制了果实转色,延缓了台农1号杧果果实后熟,对炭疽病和蒂腐病2种主要采后病害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果实发育期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多次喷洒对采后厚皮甜瓜抗病性、后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以‘玛瑙’厚皮甜瓜为试材,在果实幼果期(花后14 d)、膨大前期(花后21 d)、膨大后期(花后28 d)和成熟期(采前2 d)4个时期分别采用0.5 mmol·L-1SNP进行喷洒,以清水喷洒作为对照,观察处理对采后果实损伤接种粉红单端孢发病率及病斑直径的影响,测定果实采收及贮藏期间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分析果实苹果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以及能荷水平的变化。【结果】SNP喷洒有效抑制了采后损伤接种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贮藏6 d时,分别低于对照47.4%和37.4%。SNP处理降低了果实采收时的乙烯释放量,以及贮藏期间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并使果实呼吸和乙烯跃变峰的出现推迟了2 d。此外,SNP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果实贮藏期间苹果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延缓了ATP的下降速率,提高了ADP的含量,维持了果实较高的能荷水平。【结论】果实发育期SNP多次喷洒可有效提高厚皮甜瓜果实的采后抗病性,该作用与一氧化氮延缓果实后熟,增加能量供应,提高能荷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前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梨果实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采前Me JA浸泡处理对梨果实抗病性的影响。【方法】将梨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MeJA的PDA(potato dextrose agar)培养基上并在1周后测量其病斑直径,筛选出能有效抑制黑斑病病原菌生长的MeJA浓度;以‘新梨7号’为试材,在果实成熟前30 d每隔10 d用有效浓度的MeJA浸泡处理1次,清水浸泡为对照;采后用梨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孢子悬浮液对果实进行损伤接种,发病后测定病斑直径以及抗病相关酶活性。【结果】7 mmol·L~(-1)的MeJA能有效抑制黑斑病病原菌的生长,其病斑直径比对照降低了91%。果实损伤接种后第5天开始,对照果实发病率为85%且病斑直径持续增加,采前MeJA浸泡处理的果实一直未发病。采前MeJA浸泡处理提高了梨果实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β-1,3-葡聚糖酶(GLU)、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T)等活性。【结论】MeJA可以抑制黑斑病病菌的生长,通过采前MeJA浸泡处理能提高梨果实抗病相关酶的活性,激活果实抗病防御系统,抑制成熟梨果实发病。  相似文献   

11.
热水和1-MCP处理对杧果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常温下热处理、1-MCP处理及热处理结合1-MCP处理对杜果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能有效控制杧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生,改善果实外观,提高好果率,延长贮藏时间,但使呼吸增强,不能抑制果实后熟和减少果实失重率;1-MCP处理能降低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的呼吸强度,抑制果实的后熟,减少果实失重率,但对炭疽病的防治无效;热处理结合1-MCP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2者的优点,该处理既有效的控制了炭疽病的发生,又延缓了杧果果实的后熟进程,延长了贮藏时间,且对杧果果实的品质无不良影响。所有处理对成熟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糖酸比无影响,且对蒂腐病的防治效果也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辣椒主要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云 《辣椒杂志》2006,4(3):37-39
1辣椒炭疽病1.1为害症状辣椒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后产生水渍状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上面轮生小黑点,病叶易脱落。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果实上发生中心凹陷的近圆形病斑,病斑上产生轮状排列的小黑点。果实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黄褐色病斑,扩大呈  相似文献   

13.
静玮  屠康  邵兴锋  苏子鹏 《果树学报》2008,25(3):367-372
采用60℃20s热水喷淋处理(HWRB)、拮抗菌(罗伦隐球酵母)浸泡处理(108个细胞/mL的孢子悬浮液)及2者结合处理先锋樱桃果实,研究各处理对果实常温贮藏5d后的自然发病率、腐烂指数和感官品质及对接种扩展青霉或灰葡萄孢霉后果实伤口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HWRB处理能显著抑制果实的自然发病率及腐烂程度,拮抗菌的效果次之,而结合处理的抑制效果最好;各处理均未影响果实的品质。对接种扩展青霉的果实,结合处理能够有效减少伤口94%的腐烂和病斑直径的扩大,且效果好于HWRB及拮抗菌单独处理;对接种灰葡萄孢霉的果实,拮抗菌能够显著抑制伤口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而HWRB处理则能完全抑制伤口的发病,结合处理并未带来更好的效果。总之,HWRB处理结合拮抗菌能够成为一种理想的控制樱桃果实采后腐烂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柑桔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和果实 ,发病后可引起落叶和果实腐烂 ,进而影响产量。本试验选用 5种杀菌剂分别对果实和叶片炭疽病进行药效试验 ,以为生产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防治果实炭疽病 试验在本所 16年生柑园进行。于 2 0 0 0年 10月 17日果实接近成熟时喷第1次药 ,此时果实尚未发病 ,第 1次药后 12天即 10月 2 9日喷第 2次药。试验设 6个处理 :6 %咪鲜胺乳油 6 0 0倍液、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 0 0倍液、5 0 %多菌灵·锰锌 (果菌灵 )可湿性粉剂 80 0倍液、5 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 0 0倍液、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 ,柿树炭疽病在我县的发生为害越来越严重 ,全县发生面积从 1 995年的 6 6 7hm2 (1 0 0 0多亩 ) ,上升到目前的近 6 6 6 7hm2 (万亩 )。产量年损失在 2万t左右。1 柿树炭疽病为害症状及发生情况柿树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果实与新梢 ,叶片很少发生。新梢染病 ,初期产生黑色小圆斑 ,扩大后成长椭圆形 ,褐色 ,中部凹陷纵裂 ,并产生黑色小粒点 ,潮湿时黑点上涌出红粘质物。病斑长 1 0— 2 0mm ,其下端木质部腐烂 ,病梢易折断和干枯。新梢炭疽 ,在芽长 5~ 1 0cm时便出现病症 ,多发于幼树和初结果树 ,4月下旬、5月…  相似文献   

16.
钙在乙烯促进网纹甜瓜果实软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网纹甜瓜为试材, 通过测定果实硬度、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1-氨基环丙烷基羧酸(ACC) 含量及ACC合成酶(ACS) 和ACC氧化酶(ACO) 的活性, 研究钙在乙烯促进网纹甜瓜果实软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采用浓度为015%外源硝酸钙处理1 h和10μL·L-1外源乙烯处理24 h, 乙烯处理可提高网纹甜瓜果实中水溶性钙含量, 降低果胶酸钙的含量, 提高果实的呼吸速率, 缩短呼吸跃变高峰出现的时间, 并通过提高ACC含量以及ACS和ACO活性, 提高了乙烯释放量; 先乙烯处理后增施钙可进一步提高水溶性钙含量并降低果胶酸钙的含量和提高呼吸速率、ACC含量、ACS和ACO活性以及乙烯释放量。但单施钙可明显提高果实中果胶酸钙的含量, 推迟降低了呼吸速率, 推迟ACC含量、ACS和ACO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峰度值, 从而降低了果实的乙烯释放量; 而与单用钙处理相比, 先钙后乙烯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速率、ACO活性和乙烯释放量, 但是以上各指标仍低于对照。由此可见, 钙虽然具有延缓网纹甜瓜果实软化的作用, 但可促进乙烯诱导条件下网纹甜瓜果实的软化。  相似文献   

17.
《北方园艺》2015,(4):161
<正>1症状特点枸杞灰斑病主要危害枸杞叶片,果实亦可受侵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较细小,长径2~4mm不等,斑边缘褐色,发病后健康部位分界明晰,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斑面病征表现为暗灰色霉(病菌分孢梗与分生孢子),以叶背斑面为明显。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惟褐色斑点有时稍下陷。2病原及发病特点枸杞灰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枸杞尾孢菌(Cercospora lycii Ell.et Halst.)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梗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果实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风雨传播,从寄生表皮侵入致病。高湿多雨的年份有利于发病。植地低洼潮湿,土壤缺肥或肥水管理不善致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皆易降  相似文献   

18.
钙处理对苹果梨果实皮孔陷斑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梨果实皮孔陷斑病是一种因缺钙而引起的生理病害,钙处理(生长季叶面喷钙、采后浸钙)可显著地增加果实中的钙含量,降低N/Ca和K/Ca比,减少苹果梨果实皮孔陷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水果套袋是近年生产上推广的新技术。巨峰葡萄北种南移 ,由于南方高温高湿 ,病害严重。进入幼果膨大期前后至成熟 ,适逢我区梅雨、雷雨和台风带来的暴雨 ,该时段气温在 2 0~ 30℃之间 ,光照较弱 ,湿度在90 %左右 ,导致病害发生、蔓延。经多年观察结果 ,主要有炭疽病、黑腐病、房枯病、白腐病等 ,该病菌多属半知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 ,发展趋势极为迅猛 ,严重的地块几乎绝收。上述病害中 ,炭疸病潜伏期较长 ,多于幼果膨大期前后入侵 ,后期果实含糖度达8度以上 ,pH值在 2 8以上 ,病菌迅速生长 ,病斑迅速扩大 ,造成大量烂果 ;其余属后期侵染 …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讨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对杧果采后病害生理的影响,【方法】以紫花杧果为试验材料,利用绿色木霉菌(T.viride)发酵液对杧果进行处理,测定杧果采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在(30±2)℃、RH90%~95%条件下,T.viride发酵液处理可降低采后杧果的呼吸强度,并使其呼吸高峰推迟1 d。处理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最大值出现在第8天,比对照组推迟了2 d;其健康组织维生素C第3天上升至最高含量,分别达164 mg.kg-1和173 mg.kg-1,而对照组和处理组的病斑周围组织的维生素C含量在0~9 d内均呈现下降趋势。T.viride发酵液处理延缓了病斑周围组织的可滴定酸下降,损伤接种至第6天,处理组果实病斑周围的可滴定酸为0.36 mg.g-1,高出对照组16%。处理组病斑周围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峰出现在第6天,比对照组延迟1 d。T.viride发酵液处理降低了杧果组织丙二醛含量,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最大值分别为4.18μmol.L-1、5.23μmol.L-1;贮藏1~9 d,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处理能有效减缓杧果采后病害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