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GC-MS色质联用归一化峰面积计算方法,对原料绿茶样品和制成的普洱茶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比较检测.检测结果显示:①被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以陈化普洱茶较多,为114种,原料绿茶仅85种.陈化过程增加了普洱茶挥发性物质的丰富性.吡唑、吡咯、噁唑等Maillard产物仅在陈化普洱茶中被检测到,表明Maillard作用可能是普洱茶特征香质形成的途径之一.②被检测到的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较为熟悉的重要香质在陈化普洱茶中含量较高,这4种物质均由类胡萝卜素降解形成并积累[1~2].③比较植醇、新植二烯的相对含量则以原料绿茶含量较高,而检测到的4种呋喃化合物又以陈化普洱茶含量较高,这项比较结果表明,由叶绿素降解形成植醇,再经新植二烯转化为植物呋喃[3]也可能是普洱茶特征香质形成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作为茶叶的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 :“西藩之用普茶 ,已自唐时。”普洱茶是历史上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一带所产的茶叶 ,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交易而得名。普洱茶具有条索粗大肥壮 ,色泽乌润 ,滋味醇厚回甘 ,具有独特的陈香 ,汤色红浓的品质特点 ,并有降低血脂 ,减肥 ,抑菌 ,助消化 ,暖胃 ,生津止渴 ,醒酒解毒的作用。在东南亚 ,港澳台 ,日本和西欧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普洱茶誉享中外 ,1993年起 ,思茅的部分茶叶生产厂家开始搞换名促销 ,用优质烘青绿茶打… 相似文献
3.
4.
5.
6.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质联用法(GC-MS)对川芎茶调制剂不同剂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川芎茶调颗粒中共分离出24个峰,鉴定出16种成分,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89.13%;在川芎茶调片中分离出63个峰,鉴定出46种成分,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80.91%;在川芎茶调丸(浓缩丸)中分离出94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90.10%;在川芎茶调丸(水丸)中分离出101个峰,鉴定出68种成分,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78.50%。川芎茶调制剂的不同剂型的挥发性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分离鉴定普洱茶陈香味成分,并将其提取物微胶囊化,扩大其用途。提取采用常压水蒸汽蒸馏萃取法(SDE)对普洱茶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GC)和气质联用色谱分析(GC/MS)鉴定,结果表明构成普洱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氧化芳樟醇Ⅰ(顺式呋喃型)、氧化芳樟醇Ⅱ(反式呋喃型)、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吡喃、1,2,3-三甲氧基苯等。同时,本实验以β-环糊精和魔芋胶为壁材对普洱茶香气成分进行微胶囊化;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微胶囊化最佳包埋工艺为:普洱茶香气成分与壁材的比例为1∶6,β-环糊精与魔芋胶的比例为500∶1,固形物浓度为20%,干燥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9.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临沧的晒青茶原料,在其进行大生产加工过程中取样,参照国标检测项目及分析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过程中各堆层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后发酵工艺条件对普洱茶(熟茶)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均减少,其中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褐素、咖啡碱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红素含量减少较明显,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则增加较明显。从不同层次来看,上层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中层茶坯的堆温、氨基酸、茶黄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下层茶坯的氨基酸、原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层次发酵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的可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普洱茶(熟茶)深加工产品提供部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原料级别和储藏时间对普洱茶品质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了不同原料级别、不同贮藏时间的9个普洱茶样品,分别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对色度值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贮藏时间与普洱茶中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等含量成负相关,与没食子酸等含量成正相关,对咖啡碱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与茶叶品质成正相关。原料等级与氨基酸含量、干茶红度、茶汤亮度和红度、叶底亮度以及茶叶品质成正相关,且原料等级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大于储藏时间。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辐照杀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60Coγ射线在0.48、0.95、1.40kGy剂量水平处理带螨的普洱茶研究其杀螨效果。结果表明杀螨的适宜剂量为0.5~1.0kGy,辐照杀螨彻底,只要不再接触螨源就不存在孳生螨类的可能性。品质分析表明在这个剂量范围处理的普洱茶对其主要成分(水分、维生素C、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咖啡碱)无不利影响。感观评价也表明经辐照处理的茶叶在外观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及叶底方面与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绿针茶加工过程中叶绿素的变化与色泽品质的形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薄层层析扫描分析法测定了绿针茶叶绿素组成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采摘期制成的绿针茶叶绿素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过程的推进,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呈下降趋势,脱镁叶绿素a(Pya)、脱镁叶绿素b(Pyb)呈上升趋势,叶绿素酸酯a(Cda)、叶绿素酸酯b(Cdb)变化较小。杀青工序和揉捻后做形前期是叶绿素破坏和脱镁叶绿素形成的主要阶段。随着采摘期的推移,成品茶叶的Chla、Chlb的含量逐渐下降,而Pya、Pyb的含量则逐渐上升,使叶色发暗 相似文献
13.
红碎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组成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汉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4)
本研究探讨了红碎茶发酵过程中简单蛋白质组成和复合蛋白的含量变化规律。在发酵过程中,简单蛋白质含量逐步减少,复合蛋白含量不断增加,两者的含量变化高度相关。发酵叶的简单蛋白质中,谷蛋白占64%左右.发酵过程简单蛋白质的含量减少主要是谷蛋白,占减少总量的66%~72%,其次是醇溶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研究表明,红碎茶发酵过程能与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产生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是谷蛋白.发酵叶温高,蛋白质与多酚类的结合作用加强,各类简单蛋白质的减少量和复合蛋白的增加量都明显提高,发酵叶中水溶性多酚类、儿茶素的保留量明显下降。发酵60~80min,蛋白质的结合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4.
以安化群体、东湖早、槠叶齐3个茶树品种为原料,测定其鲜叶、萎凋叶、发酵叶、干燥叶(毛茶)中核酸(DNA 和RNA)和咖啡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茶树品种、同等嫩度的鲜叶中核酸和咖啡碱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在红碎茶初制过程中核酸含量显著减少,下降幅度RNA达40%,DNA 为10%左右;各工序间比较,则以萎凋过程中RNA 下降最为明显.相反,萎凋过程中咖啡碱的含量则明显上升,其增加幅度为10%~15%.在发酵和干燥过程中咖啡碱的含量呈缓慢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16.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酶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明了红茶制造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变化动态;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各组分存红茶制造中作用的大小,证明了红茶中残余过氧化物酶的存在,并且,对利用0.2M pH 5.6柠檬酸缓冲液调节发酵叶中过氧化物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其比值,以提高红茶品质作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7.
茶树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茶树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相互比值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主要激素在不同生根率品种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插穗刚脱离母体时,IAA和ABA含量大幅度下降,而ZR略有下降;在愈伤组织形成及根原基孕育期IAA,ZR含量迅速增加,而ABA降低并保持较低浓度;生根后IAA,ZR下降而ABA迅速增加恢复至正常生长水平。在生根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IAA和ABA。离体时不同生根率品种间插穗IAA/ABA值与其插穗生根率成正相关。可以作为插穗生根能力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加工方法对名优绿茶香气成分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气相色谱(GC)、GC/质谱(MS)法分析了主要类型名优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相同的鲜叶加工成8种名茶,香气差异较在。揉捻对茶叶香气形成有较大影响,未捻型名茶加工过程较揉捻型名茶有利于香气的形成。茶叶香气香型相似充的计算表明,揉捻改变了茶叶的香型,揉捻型与未揉捻型名茶香型不机,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型中名茶之间香型差异较大,这与其加工工艺有关,结合有关研究,提出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