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播期对春大豆品种子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2013年4月至10月对四川雅安地区两个春大豆品种子粒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粗蛋白质含量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随播期的不断推迟,过渡性物质积累丰度(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贮藏性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呈"S"型上升趋势,说明适时早播有利于子粒早期的品质形成;而晚播会造成子粒品质下降;日平均温度作为播期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对春大豆子粒品质形成影响较大,且呈负效应;不同播期处理对春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4月11日播种时两个春大豆产量最高,分别为2 910.45和2 927.70kg/hm2,表现为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因此,结合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综合考虑春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要求,两个春大豆品种的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11日左右。  相似文献   

2.
张勇  何中虎  吴振录  张爱民 《作物学报》2007,33(7):1182-1186
灌溉、播期和垄作等栽培方式对小麦产量和蛋白品质性状具有重要影响。将21个中国和CIMMYT硬质春麦品种于2000—2001和2001—2002年度分别种植在CIMMYT的Obregon试验站4种处理环境中。结果表明,所有性状均受品种和处理环境的显著影响,产量和沉降值同时还受品种和处理环境互作效应的显著作用,在进行产量和品质改良时应考虑品种与处理环境间的互作。充分灌溉和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产量,减少灌溉迟播垄作则有利于提高蛋白含量和沉降值。Rayon F 89产量、蛋白含量和沉降值均较高;龙麦26产量、蛋白含量和沉降值显著高于其他光敏感品种。充分灌溉适期播种垄作利于提高Rayon F 89等的产量和Weaver等的沉降值,充分灌溉适期播种平播利于提高Seri M 82等的产量和Attila等的沉降值,充分灌溉迟播垄作利于提高龙麦26等的产量和Super Seri#1等的沉降值,减少灌溉适期播种垄作则利于提高Rayong F 89等的产量和Weaver等的沉降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播期对冀东滨海盐碱棉田机采棉模式下不同类型棉花品种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致性的适宜播期和收获方式。【方法】采用大田试验,2017年前茬均为棉花,以杂交棉冀杂2号和常规棉石抗126为供试品种,设计4月15日(B1)、4月25日(B2)、5月5日(B3)3个播期水平,在9月10日、9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这6个日期进行收获。【结果】冀杂2号5月5日播种皮棉产量接近1 400 kg·hm~(-2);石抗126则为4月25日播种产量水平最高。不同播期产量主要在9月形成,均占75%以上。纤维品质9月优于10月;冀杂2号随播期推迟而提高,石抗126表现为第2播期(4月25日)较优。冀杂2号第3播期(5月5日)9月棉纤维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差异较小;石抗126第2播期9月20日之前纤维品质指标优化明显,且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一致性较高。【结论】综合产量和品质指标,冀东滨海盐碱地机采棉模式下杂交棉冀杂2号适宜5月5日左右播种,9月底收获1次;常规棉石抗126则应在4月25日左右播种,9月下旬收获1次。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高产小麦品种淮麦33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群体调控和氮肥管理策略,以淮麦33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淮麦33的籽粒产量均有显著影响。5个播期中,10月11日播种的籽粒产量最高,10月1日、10月21日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10月31日播种产量明显下降,11月10日播种产量下降最多。密度为225万?hm-2时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也随着密度的增加和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同时,增加氮肥用量和后期施肥比例不仅可以提高淮麦33产量,亦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11日播种、225万?hm-2基本苗、施氮量300 kg?hm-2,氮肥运筹5:3:2时淮麦33产量最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5.
冀西北冬麦北移适宜播期和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明确冀西北冬麦北移的适宜播期和品种,选用3个冬小麦品种(‘京冬1号’、‘苏引6号’和‘02铁品5’),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越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08年9月23日为播种期的小麦越冬性和产量最高,播期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多少决定产量高低,播种越晚影响越明显;‘02铁品5’与‘苏引6号’产量极显著高于‘京冬1号’。通过对2005-2010年的冬前积温进行分析,认为冀西北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0日至9月25日左右,同时,应根据气候及品种特性进行适当调整,即较暖地区可适当延后,冷凉地区要适当提前;生育期短、冬性弱的品种要适当晚播,生育期长和冬性强的品种可适当早播;播期推迟时,要适当加大播种密度,以弥补越冬性差造成的群体不足。  相似文献   

6.
播期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满足农户对糯玉米种植的不同需求,探讨山西中晚熟地区播期对糯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晋糯18和晋糯20为试验材料,4月26日-7月5日,设置6个播期处理,研究其对产量、穗长、百粒重、穗粒重及籽粒蛋白质、淀粉、粗纤维素及赖氨酸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品种对糯玉米产量及品质都有显著影响。其中B3播期(5月24日)处理下2个糯玉米品种产量、穗长、百粒重及穗粒重都高于其他播期处理,说明糯玉米适宜在小满前后播种。提前播期有利于籽粒蛋白质、赖氨酸相对含量的提高,而推迟播期降低籽粒粗纤维素、赖氨酸相对含量。B1与B6播期下籽粒淀粉相对含量低于其他播期,且B4、B5播期下籽粒淀粉相对含量高于其他播期。说明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籽粒淀粉相对含量的提高,但过早或过迟播种均显著降低籽粒淀粉含量。糯玉米籽粒中粗纤维素含量与品种遗传背景密切相关,且推迟播种后品种差异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积温、降水量与产量、穗粒重以及赖氨酸相对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长、百粒重均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播期对产量性状及籽粒赖氨酸相对含量有显著影响。在山西中晚熟地区糯玉米在小满前后播种时产量最高,适当提前有利于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提高,适当推迟有利于籽粒粗纤维素、淀粉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两熟条件下夏玉米适宜播期,以‘仲玉3号’、‘蠡玉16’和‘成单30’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夏播播期,对玉米的倒伏状况、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籽粒品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播期、品种与播期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玉米根倒率、总倒折率、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且播期对实际倒伏、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影响大于品种。品种显著影响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品种和播期均显著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大于播期。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模式中,油菜收获后夏玉米贴茬早播,有利于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兼顾高产和优质目标,5月1日至5月15日播种宜选用‘成单30’,晚播品种宜选用‘仲玉3号’或者‘蠡玉16’。  相似文献   

8.
播期对高蛋白大豆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确定探明不同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主栽的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分7 个播期进行栽培,研究了播期对高蛋白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在各播期蛋白质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39.14%~45.26%,最大变化幅度为15.64%;脂肪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18.82%~20.30%,最大变化幅度为7.86%;产量变化范围为2064.2~3068.1 kg/hm2,蛋白质产量均值变化范围为807.2~1377.9 kg/hm2,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播期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A2 播期达到最大值,播期显著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因此,适期播种能够提高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适合当地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是5月4日左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对马铃薯生育期、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不同的播期处理,在5月1日、5月10日、5月21日分别播种马铃薯早熟品种“荷兰十五”,均以开花后30 d进行收获,研究在不同播期的温度下马铃薯块茎及产量形成的规律。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播期间株高差异不显著;随着播期的不断推后,5月10日播种的马铃薯“荷兰十五”分枝数和5月21日与5月1日播种的存在显著差异;5月21日播期块茎干物质含量在0.05水平上显著低于5月1日和5月10日播种的。3个播期花后30 d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8.91℃、19.12℃、20.19℃,块茎生长发育超过20℃,增长速度减缓,5月21日播期马铃薯的单株结薯重、干物质含量、产量均显著低于前两个播期,5月1日和5月10日播种的块茎性状差异不显著。河北省张北地区过早播种,影响了出苗率;随着播期的推迟,早熟品种“荷兰十五”的产量也呈现不断降低的情况,5月21日播期的马铃薯商品薯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显著低于5月1日和5月10日播种的,5月1日和5月10日播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张北县最适合马铃薯播种的时间为5月10日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配合播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寻协调产量和品质以及水氮利用的适宜播期及播量,在足墒播种+拔节期灌水75 mm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播期配合相应播量,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10日播种(D-10)和15日(D-15)播种的小麦穗数、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都显著高于20日(D-20)和25日(D-25)播种;D-20、D-2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生产效率显著低于D-10、D-15处理。但是以适期晚播D-20处理的籽粒品质综合指标最优,过晚播种,尤其是早播不利于优良籽粒品质的形成。综合而言,以10月15日至20日作为当地常规年份节水小麦的适宜播期为宜,参考播量为225~262.5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直播稻在不同的播量和施氮量条件下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研明直播稻高产优质适宜的播量和施氮水平,以新稻567、新稻568和新科稻31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5个播种量和3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施氮水平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播量处理下,对于新稻567,在97.5 kg/hm2播量水平下产量最高为9.78 t/hm2,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较低,加工品质各播量间差异不显著;对于新稻568,在75 kg/hm2播量水平下产量最高,为9.58 t/hm2,且与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稻米的食味品质在两品种不同播量间差异不显著,但总体表现为新稻567的食味值高于新稻568。在不同氮肥处理下,直播稻品种的产量基本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55 kg/ hm2处理下产量达最大;稻米的加工品质各施氮处理间差异较小,外观品质差异较大,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基本表现为不施氮处理较小,施氮处理较大。这说明,在适宜播量下对于不同的直播稻品种可以实现高产和优质的协同提高;在适宜的氮肥处理下可以获得水稻的高产水平,但增施氮肥水稻的外观品质变劣,因此,协同直播稻的高产优质仅靠氮肥调控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红花在甘肃引黄灌区的适宜种植时间,以云红7号、YM18-6和大红袍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时间(3月16日、3月26日、4月6日、4月15日),研究不同种植时间对红花生育期、农艺性状、花丝和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的推迟,播种至出苗、出苗至现蕾阶段生育期显著缩短,全生育期也随之缩短;种植时间对红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性状随种植时间推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4月6日种植达到最高,3月26日达到次高,与其他种植时间差异显著;红花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适期种植可实现红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合理过渡,促使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更加优质高产。甘肃引黄灌区红花适宜播种时间在3月26日至4月6日。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密度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高油花生新品种冀花4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春播、麦套期播和麦后夏直播3种播种期和5种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荚果产量随播种期的变化趋势是春播>麦套期播>夏直播,播种期对籽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播种时间推迟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间荚果产量有一定差异,在12万~21万穴/hm2密度范围内,随密度增加荚果产量增加,而密度对籽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试验,冀花4号适宜春播和麦套种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5万~21万穴/hm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方式为匀播(A1)和常规条播(A2),小麦品种为衡观35(B1)、邯6172(B2)、轮选103(B3)和石麦25(B4)。结果表明,2种播种方式对植株性状影响差异显著,条播的株高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匀播,匀播的产量、穗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条播,其中匀播处理的产量比条播提高4.42%。播种方式对小麦的容重、面筋指数、出粉率和14%吸水率有显著影响,匀播处理的小麦出粉率比条播高2.02个百分点。条播处理下石麦25的产量最高,衡观35的磨粉品质较好;匀播处理下衡观35、邯6172和轮选103的产量均较高,邯6172的粉质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明确播期对胡麻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用5个胡麻品种,设置4个播期,调查了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相关的15个性状。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5个胡麻品种的单产显著减少,籽粒的营养物质主要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棕榈酸含量能够保持稳定或略有增加;(2)‘坝选十六’和‘选三’的单产在4个播期均高于其他品种,其中‘坝选十六’的单产最高,而且含有丰富的亚麻酸、亚油酸、蛋白质、木酚素等营养物质,含油率较高,为供试品种中的最佳品种。本研究进一步量化了播期对胡麻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早播有利于获得高产、增强品质,并且筛选出‘坝选十六’为最佳品种,为胡麻生产的良种良法配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栽培因子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高油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高油大豆淮豆8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和密度两因子对其产量及品质性状影响。结果表明:①A3B4 (播期6月20日、密度30×104株/hm2)是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籽粒产量达到3103.75kg/hm2;②播期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影响大于密度;③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粒数由多到少,百粒重与播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期对沿黄稻区强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播期对稻茬强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沿黄稻区以‘豫麦34’强筋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期处理:10月8日、10月18日、10月28日,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产量及产量因素、蛋白质含量及组分含量、淀粉含量及组分含量、粉质参数值。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的稻茬强筋小麦在10月8日至28日期间,适期早播可提高产量,产量最高为3593.33 kg/hm2,产量最低为1862.25 kg/hm2;随着播期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淀粉含量下降,播期对蛋白质各组分和淀粉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尽一致;综合面粉质量参数评价结果,中期(10月18日)播种的最优,晚期播种(10月28日)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播期和行距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连云港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和淮麦45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播期和行距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加工品质和粉质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连麦7号和淮麦45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10月15日和10月30日播期下,2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在行距25cm时最高。2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加工品质和粉质参数等指标在10月15日和10月30日播期下表现较好,而11月15日播期下各行距处理的小麦品质均明显下降。随着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不断提高,但3个行距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以上可知,播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大于行距。综合分析可知,兼顾连麦7号和淮麦45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和行距配置分别为10月30日、25cm和10月15日、25cm。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讨播期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质的影响及确立最佳的播期范围,对指导今后寒地水稻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播期处理,分析播期对寒地水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对水稻茎蘖数、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B2、B3、B4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水稻每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粒重,实际产量较B1增幅分别为18.12%,17.70%和14.92%,较 B7增幅分别为41.38%,40.89%和37.56%,以B2处理作用效果最佳,其次是B3处理。与其它处理相比,B2、B3、B4处理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多,能够形成高质量群体;具有高的茎蘖成穗率、结实率和穗粒数,产量构成因子间互补作用强,最终实现籽粒产量和碾磨品质的提高。相比之下,播期过早或过晚均会导致水稻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结实率以及产量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且不利于碾磨品质的提高,其中晚播能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综合分析表明,寒地水稻4月10—20日之间播种更适合在目前寒地稻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