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市地处鲁南,发展红麻生产自然条件较好,但多年来皆种植春红麻。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落实,不少乡镇试种了麦茬红麻。近年来我市麦茬红麻面积迅速扩大,单产逐年提高,亩产值亦大幅度增加。目前看来,我市麦茬红麻有取代春红麻之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市地处鲁南,发展红麻生产自然条件较好,但多年来皆种植春红麻。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落实,不少乡镇试种了麦茬红麻。近年来我市麦茬红麻面积迅速扩大,单产逐年提高,亩产值亦大幅度增加。目前看来,我市麦茬红麻有取代春红麻之趋势。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省红麻种子靠“两广”调进,但常因“两广”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缺种,影响我省红麻种植计划的完成,不仅阻碍了本省麻纺工业的发展,而且也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如何解决红麻种子供应问题成了我省发展红麻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1980~1983年,我省余江、金溪等麻区引进红麻7804等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4年确定了信丰、龙南、  相似文献   

4.
80年代,我国造纸工业持续高速发展,但长纤维木浆严重短缺,每年需耗用大量外汇进口木浆。因而,广辟长纤维纸浆来源,为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研究开发利用的红麻全杆制浆造纸,已取得较好效果。农业上对品种、栽培技术和生产机具等进行相应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为建设造纸用红麻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在就造纸用红麻的生产机械化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流域麻区表现较好、具有高产潜力的不同类型红麻品种为试材,在滨海盐碱地上种植进行盐碱地适应性试验,对其经济性状和产量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红麻比其亲本有明显的产量优势,杂交红麻品种耐盐能力要强于常规红麻品种,并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F2和F3衰退率并不明显,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因此,生产上盐碱地种植红麻可利用F2代和F3种子以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6.
我县盛产红麻,素有“豫南麻乡”之称。多年来,全县红麻面积一直稳定在25万亩上下,总产4000万公斤左右。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单产一直徘徊不前。实践证明,单纯地靠扩大面积和增加物质投入来增加总产量是行不通的。只有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生产水平,只有强化服务才能促进生产发展。因此,近几年,我们在发展红麻生产中,坚持“科学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杂交种子产业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红麻纤维市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新的生机和机遇,红麻种子市场主体不规范,种子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品牌意识薄弱,严重妨碍了红麻生产发展。本文从红麻生产实际情况出发,在面临跨世纪新农业的要求下,提出了走红麻杂交种子产业化道路,以点带面,推动红麻生产朝着协调、稳定,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者介绍了黄、红麻的特点和用途,对我国黄、红麻的分布进行了概况,对我国黄、红麻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我国黄红麻的生产现状,黄、红麻纺织工业现状以及我  相似文献   

9.
红麻是我国重要纤维作物,南种北植是红麻增产的主要栽培技术之一。红麻种子产、销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红麻生产和发展,影响红麻纤维品质以及农民种麻积极性的主要问题。为此,笔者于1998年初对我国南方红麻种子主要产区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红麻种子产、销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有关农业科研、管理单位和种子营销部门的专家和领导,结合过去从事红麻研究和推广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现对我国红麻种子生产和销售的现状综述如下,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1我国红麻种子产、销现状我国红麻常年播种面积在400万…  相似文献   

10.
红麻根结线虫病是我县红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阻碍了红麻生产的高产优质。红麻根结线虫病易发于连作红麻地块,随着红麻连作地块的增加和连作年限的延长,其危害日益加重。为了减轻红麻根结线虫病的危害,提高红麻的单产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了红麻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 红麻根结线虫病及其危害红麻根结线虫病是红麻主要病害之一,由病原线虫侵染根系而引起。线虫侵入红麻后,病株根系产生许多瘤状突起,使红麻根系功能减退,麻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植株矮小,生长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1.
陈百生  陈柏清 《江西棉花》1997,(2):40-40,F003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红麻生产近几年来连续滑坡的原因,根据目前的产销形势,提出了发展红麻生产的对策。为推广红麻叶龄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发展间作套种,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推广剥麻机,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广鲜皮陆地湿润脱胶技术,降低污染;发展全杆造纸,扩展红麻用途;建立生产产基地,使红麻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红麻是我国主要的麻纺原料作物,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红麻属常异交作物,天然杂交率较高,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易混杂退化,生产上需不断进行品种更新.红麻是短日照作物,北方麻区不能就地留种,需年年向福建及两广调种,福建是我国红麻种子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本省选育红麻良种供北方种植,可发挥"南种北植"的增产效果,本所多年来选育的红麻良种在北方麻区推广种植,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介绍我所自育的红麻良种,旨在为生产上推广应用红麻良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中红麻3号、中红麻16号、中杂红328号、红麻K1703A、红麻H1701、红麻H1704等6个红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中轻度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试验,对镉胁迫下红麻植株不同器官镉的累积、转运和富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红麻品种各器官的镉富集情况为叶茎根花,各器官富集系数范围为2. 08~17. 08,各器官转移系数范围为0. 45~13. 15,红麻栽种后的土壤镉含量明显下降。综上所述,6种红麻都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运重金属镉的能力,植株内存在较好的镉运输机制,可以用来治理土壤镉污染。  相似文献   

14.
陈安国  李德芳 《中国麻作》1998,20(4):44-45,28
农作物杂交种子产业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红麻纤维市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新的生机和机遇,红麻种子市场主体不规范,种子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品牌意识薄弱,严重妨碍了红麻生产发展。本文从红麻生产实际情况出发,在面临跨世纪新农业的要求下,提出了走红麻杂交种子产业化道路,以点带面,推动红麻生产朝着协调,稳定,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麻业》1986,(3):15-17
联合国粮农组织商品问题委员会政府间黄麻红麻小组于1985年12月初在总部罗马召开了第21届政府间黄麻、红麻会议,分析了世界黄麻、红麻和类似纤维市场的近来发展情况和进行了黄麻、红麻产销的短期展望。现结合我国黄麻、红麻产销情况谈谈以下一些意见,供研究参考。国外黄麻红麻生产,从1981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年产量减少到310万吨,1984  相似文献   

16.
红麻需求分析与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未来二十年,预计红麻造纸及综合利用将推动红麻生产大力发展,大力推广杂交种将给红麻生产增产增收带来新的亮点,红麻育种目标的核心是加速提高杂交种的生产潜力和利用价值。通过创新抗病、优质、耐旱、耐贫瘠种质和杂交种的途径实现红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红麻种子产业发展要在种质基础的改良和应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以商业育种和转变经营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7.
未来二十年,预计红麻造纸及综合利用将推动红麻生产大力发展,大力推广杂交种将给红麻生产增产增收带来新的亮点,红麻育种目标的核心是加速提高杂交种的生产潜力和利用价值.通过创新抗病、优质、耐旱、耐贫瘠种质和杂交种的途径实现红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红麻种子产业发展要在种质基础的改良和应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以商业育种和转变经营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8.
"ZH-01"是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从中熟红麻"浙萧麻1号"中选择植株大小中等,茎杆上下粗细均匀、茎色清秀无斑点,中熟偏早,结果集中的优良单株,多次选优、南繁加代、多点品比于2003年育成的专用型中熟红麻新品种。浙江省多点品比平均纤维产量3533.25kg/hm2,比青皮3号增产12.95%。2004-2006年全国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三年平均纤维产量3262.75kg/hm2,2006年全国红麻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纤维产量3604.25kg/hm2。除株高与对照相仿外,其它主要经济性状均优于对照。纤维品质和抗病性居参试8个品种的前三位。是一个优质、抗病、丰产性较好,符合墙纸等工艺品生产要求的专用型中熟红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红麻是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世界各国在红麻多用途开发利用上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红麻在造纸、纺织、建筑材料、麻塑复合材料、水土保持、吸附剂、饲料、食用油、栽培基质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利用现状,并对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我国红麻的生产发展和提升综合开发附加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麻业》1979,(4):15-16
红麻炭疽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红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属国际、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为寻找筛选新的低毒、高效、使用方便、成本低的新农药,供生产上推广应用,我们于1978年进行了杀疽灵及杀疽灵一福美双对红麻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