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2.
3.
奶牛酵母菌性乳腺炎的诊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中药方剂治疗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奶牛乳腺炎。[方法]从牛奶中分离病原真菌,进行药敏试验,确诊后使用自制"乳消汤"开展临床治疗。[结果]20例奶牛中,19例确诊为酵母菌性乳腺炎,经治疗后除1例热带念珠菌病例外全部痊愈。[结论]该研究中自制中药方剂"乳消汤"可用于酵母菌性乳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奶牛酵母菌性乳腺炎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中药方剂在防治奶牛酵母菌性乳腺炎方面的作用,以期为治疗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消乳灵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新城  褚景生  赵兴华  刘永超  邱凤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46-11147,11213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消乳灵"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8头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试验组(20头)和对照组(8头)。选用清热燥湿中药黄柏、大黄和公英经乙醇提取后加入冰片制成涂搽剂"消乳灵",局部涂搽乳房治疗奶牛乳房炎,试验期为2周。[结果]涂搽"消乳灵"2周后乳房炎治愈率达89.47%,泌乳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乳汁中体细胞数明显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血浆中SOD和GSH-Px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结论]消乳灵对奶牛乳房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通过设计,筛选较适宜的粉碎时间和混合比例;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建立新中药组方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结果]确认了该组方最佳制备工艺为粉碎时间45 min,混合比例为1.0∶1.0∶0.4;确定有效成分中蒲公英、漏芦、当归、川芎薄层鉴别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均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出现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结论]优选粉碎时间和混合比例是组方制备的安全有效方法。建立的检测项可以用于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制剂对奶牛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30头健康奶牛和30头隐性乳房炎奶牛进行中药复方制剂饲喂试验,对奶牛的B淋巴细胞EAC花环形成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进行测定,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对奶牛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健康奶牛的EAC花环形成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高于隐性乳房炎奶牛(P<0.01或P<0.05);中药复方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的EAC花环形成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T淋巴细胞转化率(P<0.01或P<0.05).试验表明,中药复方制剂可以增强奶牛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促使隐性乳房炎奶牛免疫机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为选择有效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方法,选取100头确诊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试验Ⅰ、试验Ⅱ、试验Ⅲ组各30头,对照组10头,试验Ⅰ组采用中药治疗,试验Ⅱ组采用西药治疗,试验Ⅲ组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药物,试验期为15d。结果表明:①试验Ⅲ组共治愈25头,治愈率为83%;好转2头,治疗有效率达90%;试验Ⅲ组分别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多治愈10头和14头,治疗有效率分别高出30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P<0.01);②3个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前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15d后,试验Ⅲ组提高较为明显,平均日产奶量为(32.16±5.68)kg,分别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提高了6.79kg和7.01kg(P<0.01);③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有效治疗数分别为18头、13头和27头,头均日产奶量为25.37kg、25.15kg和32.16kg,日总产奶量分别为456.66kg、326.95kg和868.32kg,试验Ⅲ组分别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多产411.66kg和541.37kg,收入增加1 812元和2 382元(P<0.01)。以上结果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奶牛乳房炎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张佳兰  茹彩霞  王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58+14259-14158,14259
[目的]分析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情况,为隐性乳房炎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个牛场2009年DHI报告的体细胞数大小来分析隐性乳房炎在不同牛场、泌乳阶段和胎次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牛场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存在差异,牛场1泌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2个场(P〈0.05)。随着泌乳时间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牛场3在第6、7、8和第12泌乳月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泌乳月。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牛场1在4胎以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与其他2个场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与泌乳阶段和胎次有关,与牛场自身的饲养管理有关。各个牛场应根据自身条件及DHI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方剂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为畜禽病毒病的防治开辟新的途径。[方法]将15日龄蛋公雏160只随机分为4组,即中药方剂组、病毒灵对照组,攻毒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3组于15日龄攻毒,并于攻毒后48h饮水给药,连续给药5d,于18、24和30日龄测定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结果]18日龄时,中药方剂组与病毒灵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但24和30日龄时,中药方剂组各项指标显著增高(P〈0.05),并在30日龄时与攻毒对照组呈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药能提高IBV感染雏鸡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免疫器官指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NF-κB基因在奶牛发生乳房炎时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对患乳房炎奶牛的乳腺组织中NF-κB基因进行扩增,经TOP10菌转化到T载体上,进行菌液验证,对菌液呈阳性的进行测序。[结果]通过测序得到235 bp的基因片段,进行比对发现,与NF-κB1基因的848~1083 bp片段一致。[结论]在发生乳房炎时,奶牛的乳腺组织中NF-κB基因有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奶山羊乳房炎乳腺上皮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实验测定了奶山羊丙二醛含量和乳腺上皮细胞膜微黏度(η)值。结果表明,乳房炎奶山羊MDA含量和乳腺上皮细胞膜微黏度(η)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疫苗组显著低于乳房炎组(P<0.01);中药组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联合组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疫苗组(P<0.05、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乳房炎奶山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升高,乳腺上皮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影响膜的正常功能;乳房炎疫苗免疫和中药可阻止自由基对乳腺上皮细胞膜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3.
自拟中药组方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蒲公英、连翘等中药组成方剂对隐性乳房炎检测在+++以上的10头奶牛进行治疗,探讨治愈率,采集血液分离血清,对奶牛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血中总蛋白、谷丙(GPT/ALT)转氨酶、谷草(GOT/AST)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中药复方制剂对奶牛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组方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使T淋巴细胞在治疗后维持高水平而发挥细胞免疫作用,同时机体白细胞总数也显著低于治疗前,说明机体炎症程度趋于缓解。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及谷草转氨酶(ACT-GPT)、谷丙转氨酶(GOT)活力均与用药前后含量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本复方对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吴静  张彦明  杨银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896-8897
[目的]寻找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新途径。[方法]选择常用7味中草药煎剂及5种复方制剂,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对从患隐性乳房炎奶牛的乳汁中所分离的5种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结果表明:野菊花、黄连、大青叶、复方Ⅰ及复方Ⅴ对这5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结论]该研究为研制防治奶牛乳腺炎中草药制剂的科学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韬靖  陈晓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10-13113
基于文献计量法,从发表年代、产出单位及区域、来源期刊、研究方向、研究资助基金等方面对1990~2009年奶牛乳房炎领域的中文文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揭示了我国奶牛乳房炎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石河子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中药抑菌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使用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52头奶牛的260份乳样,用乳腺炎诊断液(SMT)诊断奶牛乳房炎,并从奶样中分离鉴定出乳房炎病原菌;在此基础上,选取4株肠杆菌2、株链球菌和3株葡萄球菌进行中药及其复方的抑菌试验,根据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中药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从260份乳样中共分离出176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71株,占总数的40.34%,肠杆菌62株,占总数的35.23%,链球菌25株,占总数的14.21%,这3个细菌是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75.57%的乳房炎由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结论]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对单味中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中药复方的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天津某牧场奶牛乳房炎奶样及环境中细菌的种类和流行性,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CMT)方法筛选6头乳房炎患病奶牛,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对乳房炎奶样、患病牛畜舍及奶厅样品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乳房炎奶样及环境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17株菌株,主要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146/217株,67.28%),乳房炎奶样中占比25%(3/12),畜舍样品中占比为47.87%(45/94),奶厅样品中占比为88.29%(98/111)。乳房炎奶样中主要鉴定出4株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畜舍样品中共鉴定出10株Staphylococcus和8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新垫料与饲料中各鉴定出1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在奶厅样品前药浴液与后药浴杯样品中分离鉴定出3株BMV7。综上,本研究探究了天津某牧场中主要流行的微生物种类,提出该牧场卫生管理防控薄弱环节,为牧场奶牛乳房炎防控与卫生管理提出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研究乳房炎致病菌溯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添加剂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草药添加剂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胎次相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牛24头,根据泌乳期的天数分为4个区组,每组以试验前后自身作为对照;将中草药添加剂按1%的比例添加到基础日粮中,饲喂28d。结果表明,除泌乳131~158d组外,其他各试验区组奶牛产奶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对泌乳237~277d的奶牛,其增奶效果最优,产奶量与试验前相比提高了4.3%(P〈0.05),且乳房炎和蹄病的发病率为0。这表明中草药添加剂可提高泌乳奶牛产奶量,延缓中后期奶牛泌乳的下降趋势,并能对抗热应激,减少乳房炎的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奶牛隐性乳房炎多重PCR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颖  谷维娜  钱明明  刘磊  赵宝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29-9031,911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和特异性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多重PCR从基因水平上对70份临床疑似奶牛隐性乳房炎感染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多重PCR方法检测隐性乳房炎阳性样品数为58份,阳性检出率为82.5%;传统生化方法检测阳性样品数为53份,阳性检出率为75.5%,两者的阳性符合率为92%。[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性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多重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孙齐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26-9028
[目的]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采取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20头黑白花奶牛,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饲喂添加有100 g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的基础日粮,试验期为49 d。[结果]B组的4%标准乳量、矫正体重后的产乳量、牛奶中的非脂乳固体和灰分高于A组,差异极显著(P〈0.01)。B组的第14、28和42 d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LYM)、淋巴细胞百分含量(LYM%)和IgG含量极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使用奶牛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可明显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