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产业链的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和价值链4个维度分析了巴西农业高速发展的经验:大中型家庭农场实施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以农工联合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为主体连接生产与市场;实施区域专业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集聚、集群;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价值最大化。因此,要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培育经营适度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创新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进一步细分、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实现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在界定电商、涉农电商和涉农电商产业链等一系列关键概念的基础上,从企业链、空间链、供应链和价值链4个维度分析了电商对传统农业产业链的重构作用,研究发现,电商在催生新兴产业、形成农村增长极、扁平化链条、信息化链条以及提升农民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结合湖北建始县和贵州威宁县的典型案例,基于产业链视角,从生产、加工和销售阶段,阐释了涉农电商在组织机制、风险控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中面临的减贫困境。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产业链角度概括了沼气产业与沼气产业链的定义;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与空间链几个维度分析了沼气产业链现状;从政策、经济、技术、管理和终端产品利用5个方面阐述了沼气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戴孝悌 《北京农业》2013,(32):26-31
从产业空间链的视角来看,美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强大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依靠农业产业集聚的运动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另一方面,农业产业不断融合,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高度重视农业与多产业间的融合和联动,不断推出新型农业产业业态。从产业空间链的视角审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西部距离北京最近的内蒙古兴和县为研究对象,借助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兴和县农业产业条件,并阐述该县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进一步从产业链、组织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上深刻剖析了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从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对策,并对兴和县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机遇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戴孝悌 《北京农业》2013,(11):26-31
从产业空间链的视角来看,美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强大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依靠农业产业集聚的运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法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从企业链维度看,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家庭农场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供需链维度看,农工商一体化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从空间链维度看,农业产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和农业产业融合,有力地提升了农业产业竞争力;从价值链维度看,农业产业价值的实现在于以中等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为主体,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导向,采用农工商一体化模式实现生产与市场的良好对接,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法国经验启示我们,要将分散的小农家庭纳入到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生产之中;完善和创新内生龙头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其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8.
提出"苹果行业业务分析-大数据应用场景模型建立-标准需求分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思路,并从数据链、IT技术链和苹果产业链等3个维度分析,以及对苹果产业链典型应用场景进行四维结构分析,提出苹果大数据标准体系的需求,规划了苹果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及拟制定的标准项目明细。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整合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立足于中国农业及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对中国农业产业链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发现,中国农业产业链存在产业链断裂、组织化程度偏弱、利益协调机制不健、社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寻找农业产业链新支点,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升级农业产业链;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重构农业产业链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产业融合视角下澳大利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生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分析了澳大利亚生态农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与模式,认为澳大利亚生态农业发展的家庭农场优势明显,着重农业产业价值链纵向融合延伸和休闲农业产业链横向融合拓展,对解决中国生态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发展滞后、产业链短、资源挖掘不足等问题具有较大借鉴价值,提出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主体、大力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生态农业融合模式、促进生态农业价值链融合增值的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戴孝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15-12818
从产业链的视角总结了日本农业产业发展基本经验,探讨了日本经验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川字号"农业产业对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川字号"农业产业发挥区域优势的基础上,从科技支农的角度提出了目前四川在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坚持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统一、构建高效科技创新转化体系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丹华 《河南农业》2016,(35):10-11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互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特殊性决定其与城镇化之间互动关系存在差异.本文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地域差别分析,并从农业产业集群结构、城镇化动力、障碍机制角度分析原因,初探农业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协同发展方式,并从延长产业链、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等角度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升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疆阿拉尔市依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而随着林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果品加工能力的显著提高,林果产业集群在阿拉尔市农业产业集群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推进该产业集群的发展,从阿拉尔市林果产业集群的发展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全产业链林果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入手,从全产业链视角提出发展阿拉尔市林果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路,并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共享经济的繁荣,借助网络平台提升虚拟整合网络能力有效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共创成为当前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虚拟整合网络能力划分为4个维度,将农业产业链价值共创划分为3个维度,提出虚拟整合网络能力4个维度对农业产业链价值共创3个维度有正向影响的研究假设,并对农业产业链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网络规划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对农业产业链价值共创3个维度均有正向影响;而网络配置能力对农业产业链价值共创的资源共享维度没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责任风险共担和相互透明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农业产业链主体共同提升网络规划能力、网络运作能力以及关系管理能力的建议,以催生“共享共赢”价值共创的农业产业链。  相似文献   

16.
白茶作为枞阳的特色、优势农产品,拥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整体发展良好,但尚未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白茶 产业链。在厘清茶产业全产业链的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从全产业链视角梳理枞阳白茶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利用 SWOT 分析法,寻找短板环节、可增值环节和产业链成长增值空间,从组织链和价值链两个角度寻求实现全产业链发 展路径,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密切相关的白茶产业网,开辟白茶产业全产业链增值新路径,增强白茶产业的竞 争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农业产业链中,还存在农业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链断裂现象,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建全,农业产业链市场主体的力量不对等,农业产业链受两个次品市场的影响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全力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全力保障农业产业链条完整,全力提高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全力健全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全力协调农业产业链市场主体关系,全力消除农业产业链次品市场影响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冉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546-11547
从农业产业链管理所包括的价值链管理、组织链管理、物流链管理和信息链管理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将是推动农产品信息链管理水平发展的巨大推手,也是其他三方面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托,从而提出以虚拟农业为依托创新农业产业链管理。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信息化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鸿钰  朱立学  王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23-424,485
从我国农业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标准化的新型农业产业链模型,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营模式,并通过示例对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济南市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宜北方茶树生长。为济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基于特色精致农业产业振兴视角,分析济南市茶产业创新路径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生产要素强化放大效应,构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科技链、聚力创新链,彰显对政府主导模式下的突出问题导向、补齐发展短板、提出创新举措,以期对我国北方高纬度茶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