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大豆导入几丁质酶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徐香玲  邹联沛 《大豆科学》1999,18(2):101-107
以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为介导,将抗真菌病的几丁质酶基因,导入默经江省栽培大豆一东农37号,吉林28号等14个品种。从子叶节和下胚轴诱导出丛生芽,并再生植株,经PCR和DNA分子杂交检测,经PCR和DNA分子杂交检测的113株大豆幼苗中,有7株呈阳性反应,证明几丁质酶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
花器发育调节基因gaga1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用非洲菊基因gaga1转化N2899(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保持系)、通州豆、95—7等大豆受体。处理的花朵总数为4300朵,共获3000多粒种子。经卡那霉素田间鉴定,获得了14株抗卡那霉素的幼苗。通过抗性标记基因nptⅡ和目标基因gaga1的PCR检测,发现有两株N2899具有阳性信号,初步证明非洲菊基因gaga1已整合到这两株大豆的基因组中。形态分析表明:与未转化N2899相比,转基因大豆株型矮小,始花期提前,盛花期花数量较少,结荚不多。显微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转基因大豆花器官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在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关键酶和限速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异黄酮含量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减趋势,并且在PAL基因家族成员时空表达模式分析中发现,PAL2-3(XM_003542493)是PAL基因家族中相对表达量较高的主要表达成员之一。本试验首先通过克隆大豆中PAL2-3基因;然后构建pCAMBIA3301-GmPAL2-3植物过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pCAMBIA3301-GmPAL2-3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获得转化植株,并对T1代转化植株进行PPT检测,外源标记基因Bar检测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对转基因阳性植株进行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T_1代转基因植株中PAL2-3基因的表达量是对照的5.11~11.24倍,总异黄酮含量最高的(2 587.63μg·g~(-1))是对照(1 616.90μg·g~(-1))的1.6倍。因此在大豆中过量表达PAL2-3基因可以提高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4.
Ri质粒介导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徐香玲  王毅 《大豆科学》1996,15(4):279-288
本文用含有Ri质粒的发根农杆菌介导,克隆在大肠杆菌JM109中,中间载体质粒PES(具有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通过三亲杂交的方法,将质粒PES导入具Ri质粒的发根农杆菌(pRiA4b)中,用二元载体法转化黑龙江省常见的大豆品种,合丰25,黑农33等品种。用子叶节,胚轴,幼胚和整株感染转化子菌液,诱导出毛状根,经纸电泳检测有25%左右的毛状根含有冠瘿碱。感染的下胚轴,诱导的毛状根直接形成愈伤组  相似文献   

5.
PEG介导BT基因转化大豆原生质体获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相日  卫志明 《大豆科学》1998,17(4):326-330
通过PEG法净B.T(Bacillas tharingiensis CryIAc)毒蛋白基因导入到大豆主栽品种黑农35,黑农37,合丰25和合丰35的原生质体中,经30ml/L潮霉素筛选,选择有抗性的愈伤组织进行分化,获得了三棵再生植株,移栽后全部成活,对移栽后植株的总DNA进行PCR分析,均显阳性。对PCR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B.T毒蛋白基因已整合到大豆细菌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大豆的耐旱性,本研究根据大豆偏爱的密码子将来源于枯草杆菌抗旱相关基因cspB序列进行了优化,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cspB,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cspB基因导入大豆栽培品种Bert中。用于遗传转化子叶节外植体共3 800个,经PCR和Southern鉴定,并结合PPT抗性筛选,共获得了95棵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2.5%。经初步筛选,获得了7份耐旱性较好的转基因大豆新材料。这些材料将进一步用于耐旱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技术扩增含有hrpZpsta基因的克隆载体pMD18-T-hrpZpsta,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为基础,将PCR产物插入到此植物表达载体中.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法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导入大豆品种吉农28中,选用筛选条件为100mg·L-1的卡那霉素选择培养基培养,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  相似文献   

8.
几丁质酶基因转化甜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试验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法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甜菜(Beta vulgaris,L.),再生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后,进行PCR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植株的转化率为27.3%,甜菜叶柄是转化的较好受体。  相似文献   

9.
双T-DNA表达载体转化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含有筛选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双T-DNA共转化表达载体pLIN61,经农杆菌EHA101介导,采用子叶节转化法转化大豆,使用除草剂Glufosinate作为筛选剂,获得了一批携带有玻璃苣△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转基因大豆,转化效率为2.0%,共转化频率及实际转化率分别为56.25%、1.12%.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玻璃苣D6D已经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上.RT-PCR检测结果显示,玻璃苣△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转基因大豆的转录水平上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0.
植酸酶基因phyA转化大豆品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磷多以有机态形式存在,而植酸磷占一半以上,分解利用植酸态磷是提高土壤磷利用效率、改善植物磷素营养的新途径.利用大豆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与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将含有根特异启动子pyk10、信号肽S和植酸酶phyA的嵌和基因(KSA)转入冀豆12、冀豆16、五星1号和吉林35中.经PCR检测,共获得T0阳性植株114个...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豆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我国大豆转基因发展很快,本文就大豆转基因中常用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PEG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农杆菌传导的原位基因转化等的技术环节、在大豆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方面转化外源基因上的应用状况,大豆再生体系建立以及对国内大豆转基因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IA)基因导入大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周思军  李希臣  刘昭军  刘丽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1,20(3):157-162,F003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Bt基因(cryIA)导入大豆,从发芽5-7天的大豆无菌苗切取子叶节外植体,经农杆菌感染和共培养后,在选择培养基上4周左右出现抗性不定芽,将不定芽转移到芽伸长培养基上,4-6周后再生苗长至2.5-3cm高,再将再生苗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2周左右生根,生根后的再生植株经逐步锻炼移入盆中,所有植株均能正常开花结英,在移栽成活的8株T0植株中有7株PCR检测呈阳性反应;在7个T1株系中有4个株系存在PCR阳性植株,取4个稳定遗传的T1代株系内的阳性植株的叶片提取DNA,用地高辛标记的Bt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4个株系均呈现阳性,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并能传递给后代。  相似文献   

13.
基因枪法将GmDREB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大豆体细胞胚对PPT的基础抗性,用基因枪法将pRdGM-bar质粒转化大豆体细胞胚,得到抗性体细胞胚和抗性植株,经PCR、PCRsouthern检测,证明CmDREB基因转入到大豆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豆品种松浦和A_(1b)B_2基因突变体凡实的染色体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克隆了一个只存在于大豆品种松浦中,而不存在于大豆突变体凡实中的大小为2.2Kb的DNA片段,并利用pUC19为载体,对该片段进行了亚克隆,利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了酶切分析,得到了该片段的酶切图谱。根据两个大豆品种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时都表现出显著差异,推断大豆球蛋白A(1b)B_2基因之所以不能在大豆品种凡实中表达,是由于该品种染色体DNA发生了倒位或缺失所致,而不仅仅是个别碱基对的突变。  相似文献   

15.
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三个大豆品种的无菌苗子叶节为受体,以PSY为目的基因,应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大豆进行了遗传转化,经子叶节丛生芽诱导、茎伸长培养、生根培养和潮霉素选择培养,获得了完整的抗性再生苗,经PCR和PCR-Southern分析鉴定,初步证明外源基因PSY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并对影响遗传转化的因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Ti质粒介导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以Ti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黑农39”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胚轴和子叶节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冠瘿碱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导入大豆基因组中。共获得81株再生植株,其中成活30株,仅3株结7个荚,得到7粒种子。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鉴定这7株再生植株呈阳性反应,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7粒种子均已萌发,植株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7.
实验构建了CaMV35S启动子控制下的大豆抗病相关基因SR1的正反义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SR1( )和pBISR1(-).通过根癌农杆菌叶盘转化法,将正义和反义SR1基因导入烟草Ha-vana 425,经卡那霉素筛选,获得了抗性植株.经PCR和PCR-Southern印迹分析,证明抗性植株中整和了SR1基因,RT-PCR分析进一步表明正义和反义基因皆能转录为完整的mRNA,经疫霉根腐接种及抗病性鉴定表明,转反义基因株系和未转基因株系均轻微感病,而转正义基因株系始终没有出现感病症状.  相似文献   

18.
大豆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及育种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昭军 《大豆科学》2004,23(4):301-306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是创造变异、改良作物的有效方法.本文概述了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应用进展,并对该技术的使用方法、应用效果、导入后代的选择以及导入后代验证、导入机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郁松  寇炜材 《大豆科学》2007,26(2):190-193
探讨基本培养基、培养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因素对大豆继代培养的影响.大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最佳条件:以MS BA0.5 mg/L 2,4-D2.0 mg/L为培养基,pH在5.8~6.0之间,在1 000~1 500 Lx,2 h/d光照条件下,培养21 d后生长较好,愈伤组织生长量和增长倍数可分别达到11.23 g/瓶和10.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