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玉米青枯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发生明期主要在玉米的灌浆期至黄熟期。实行轮作,推广抗病品种及施用硫酸锌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青枯病,防效可达89.6以上。  相似文献   

3.
张培坤 《广西植保》2001,14(2):19-20
玉米青枯病 ,又名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等。国外早有发生 ,2 0世纪初便开始有研究报道 ,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南斯拉夫、日本、印度等发生较严重 ,其中美国因此病减产 2 0 %~ 30 % ,局部地区50 %以上 ,被称为玉米的头号病害。在我国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各玉米产区也相继发生 ,一般病株率 1 0 %~ 30 % ,严重的达 80 %以上 ,遂引起各省、市、自治区生产和科研部门的极大关注 ,并予以研究 ,现将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 症状  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传根病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玉米发病后 ,叶片出现青…  相似文献   

4.
李石初 《广西植保》1998,11(1):30-30
玉米青枯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对病原的分离方法不同得到的病原菌也有所差异,造成了对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难以进行的被动局面。为此,我们从1990年至1995年对玉米青枯病病原菌分离方法进行了试验,基本摸清了腐霉病原菌的分离方法。1 培养基的选择及制作1.1 培养基的选择  培养基应选择使用玉米粒煮汁培养基(即CMA培养基):玉米粒60g,琼脂18~20g。1.2 培养基的制作  用1500ml水煮沸玉米粒1h后,定容到1000ml,将琼脂溶化,常规高压灭菌后倒培养皿待用。2 病株的选择及分离方法2.…  相似文献   

5.
玉米青枯病病原分离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6年,先后对采自广西、湖南、广东、海南4省区的玉米青枯病病株563株进行病原分离纯化,其中腐霉菌分离频率为51.87%,镰刀菌为35.35%。经致病性测定和再分离结果表明,玉米青枯病的主要病原菌是腐霉菌,而不是镰刀菌。防治试验表明,种植抗病品种、应用硫酸锌1.5~2kg/667m作种肥,可减轻玉米青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钾肥防治玉米青枯病应用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比较不同钾肥施用量和使用方法对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初步明确应用氯化钾17.5~20kg/667m2做基肥,对病害的控制作用和增产效果均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红掌青枯病的症状和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海南儋州某红掌栽培基地红掌发生青枯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将病原菌鉴定为茄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通过对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病原菌属茄青枯拉尔氏菌小种1,根据对6种糖、醇利用的测定结果,病原菌属于生物变种3。  相似文献   

8.
黄标 《广西植保》1994,(2):37-38
扶绥县昌平乡玉米青枯病发生为害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扶绥县昌平乡是一个生产玉米之乡。1988~1991年年平均种植春玉米19356亩,秋玉米5167亩。但玉米青枯病在春玉米发生年平均为7825亩,在秋玉米发生年平均为2762.5亩。玉米青枯病对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关中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青枯病(茎腐病)是世界性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国内有发展和加重的趋势,并成为抗病育种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10.
黄淮地区大豆根腐病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根腐病是世界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国内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及黑龙江等地,是黄淮地区大豆生产的突出问题之一。近几年作者初步调查了山东、安徽、河南及江苏部分地区大豆根腐病的发生状况,并分离鉴定了病原菌,对主要致病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玉米茎腐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文通过酶活分析和超微结构观察证明了玉米茎腐病菌能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CWDE),并能明显浸解胚根组织。浸解的组织发生质壁分离及原生质外流。随细胞壁降解酶浓度增加,酶浸解能力增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相比较而言,玉米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在病株内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浸解能力比玉米腐霉茎腐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强。2种病菌活体外产生的果胶酶与纤维素酶(Cx)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毒素不能提高细胞壁降解酶的浸解能力,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玉米茎腐(青枯)病的病理反应与优势病原菌演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茎腐(青枯)病优势病原菌有Pythium graminicola,P.inflatum,Fusarium graminearum,F.moniliforme。在对玉米的致病过程中,首先是由Pythium spp.造成主根系的逐渐病腐而致供水不足形成地面上的青枯症状,随后Fusarium spp.在病株内的演替过程中,逐渐取代Pythium spp.而形成一定的优势,这是许多研究者在玉米病株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分离出不同病原菌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同时表明Pythium spp.在高湿缺氧的土壤条件下,其致病作用优于Fusarium spp.。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玉米茎腐病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于1992~1995年,从江苏省玉米主产区采集的玉米茎腐病标样中分离获得105个菌株,经鉴定,致病菌种类有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禾生腐霉(P.graminicola)、串珠镰孢浙江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zhejiangensis)、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串珠镰孢胶孢变种(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孢(F.graminearum)、拟枝孢镰孢厚膜变种(F.sporotrichioides var.chlamydosporum)、尖孢镰孢芬芳变种(F.oxysporum var.redolens)、接骨木镰孢(F.sambucinum)、茄病镰孢(F.solani)、半裸镰孢(F.semitectum)等11个种或变种。其中串珠镰孢浙江变种出现频率最高,占44.8%,肿囊腐霉和禾生腐霉致病力最强,这两类菌是江苏玉米茎腐病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4.
土壤因子对玉米茎腐病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研究系统地将玉米茎腐病菌置于土壤条件下,研究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土质等因子对病菌在土壤中生长和对寄主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喜欢中性土壤和低湿的环境,不耐高温,在壤土中生长较好;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喜欢中性土壤和高湿环境,能耐土壤高温,在砂土或粘土中生长较好。病菌对玉米幼苗的侵染受土壤温、湿度,特别是湿度条件的影响,腐霉菌在高湿条件下致病力强,发病重。土质对发病也有明显的影响,通常砂土地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5.
玉米穗粒腐病的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陕西省25个县调查玉米穗粒腐病,采集病穗标样570份。霉坏籽粒达到果穗面积1/3以上的发病严重果穗占35.61%。分离得到1308个菌株,鉴定为17个种,分属14个属,其中串珠镰刀菌出现频率最高,占42.58%,其次为禾谷镰刀菌,占20.34%。对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10种主要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试,平均病级1.14~2.41,病情指数22.9~48.4。串珠镰刀菌是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病原菌,禾谷镰刀菌为次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16.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茎腐病近年来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而了解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则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作者就抗感性稳定的10个自交系双列杂交对腐霉菌(Pythium sp.)引起的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进行研究,初步摸清了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玉米腐霉菌茎腐病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我国北方地区玉米茎腐病主要致病菌肿囊腐霉菌(Pythium inflatum Math.)为例,首次对玉米腐霉菌茎腐病超微结构、防御酶系和生化抗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玉米青枯病病原腐霉对其伴生镰刀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玉米青枯病病原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lthews)与禾生腐霉(Pythium gramlnicola Subram)为材料,着重研究了两种腐霉的生长与代谢对其伴生病原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霉的定殖生长能力弱于禾谷镰刀菌。在腐霉菌落上,禾谷镰刀菌仍可生长,而在禾谷镰刀菌菌落上,腐霉则不能生长。2.在伴生条件下,腐霉被镰刀菌覆盖的时间长短随接种间隔而有变化,接种间隔愈短,则覆盖愈快。3.两种腐霉的培养滤液均对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及菌落扩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滤液中含有对镰刀菌生长有利的活性成分。4.腐霉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刀菌红色色素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腐霉的嗜糖性有关。5.田间结果表明,腐镰复合接种的发病率接近禾谷镰刀菌单菌接种,但低于腐霉单菌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