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纤酶,疗程为12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缺血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其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N ST)和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ST)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降纤酶对UA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明确诊断的 UAP患者 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2例 ,治疗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 50 mg加入 2 50 m L的液体中静脉滴注 ,2~ 4 mg/ h,每天 1次 ,连用 7d;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0 .4~ 0 .6m L,腹壁皮下注射 ,每天 1次 ,连用 7d;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每天发作的次数、常规心电图 ST段压低的总和 ( ST) ,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分别为每天 (5.1± 2 .2 )次和 (1 .3± 1 .1 )次 ,对照组为 (5.3± 2 .5)次和 (1 .4± 1 .2 )次 (均 P<0 .0 1 ) ,常规心电图 ST治疗组为 (2 .8± 1 .8) mm和 (1 .2± 1 .1 ) mm,对照组为 (3.0± 1 .9)mm和 (1 .3± 1 .1 ) mm(均 P<0 .0 1 ) ;治疗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AMI) 3例 (9.4% ) ,死亡 4例 (1 2 .5% ) ,对照组发生 AMI2例 (6.2 % ) ,死亡3例 (9.4%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治疗 UAP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效相当 ,但前者不良反应较轻 ,且价格低廉 ,可作为 UAP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95例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95例)和常规组(95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应用肠溶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等),疏血通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滴。治疗10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凝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变化,有无出血现象。结果疏血通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总时间等方面改善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疏血通组较常规组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P〈0.05)和纤维蛋白原(P〈0.01)。凝血功能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临床出血现象。结论对于UA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疏血通可改善冠脉血供,降低血脂、血粘度及降低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UAP患者6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LMWH组(治疗组),疗程均为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对照组为69.7%(P〈0.05)。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下降明显(P〈0.05)。观察3个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20%,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MWH,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用乙酰水杨酸和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剂(希弗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乙酰水杨酸+希弗全)和对照组(乙酰水杨酸),疗程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7%,对照组为67.44%(P<0.05);观察4周后,治疗组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对照组发生6例(9.38%)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剂配合常规治疗能有效减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用该方法联合治疗UAP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做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24h监测,同时书写完整的动态心电图生活日志,记录ST段改变情况及当时有无心绞痛症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ST段、T波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3%和78...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压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缓释片组和平片组,每组6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缓释片组应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平片组则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观察两组治疗后血压变化和达到目标心率所需要的时间和耐受剂量,并记录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有效减慢心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达到目标心率所用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缓释片组的平均收缩压标准差与平均舒张压标准差分别为(12.61±3.25)和(11.06±3.09),均明显低于平片组的(13.96±4.41)和(12.65±4.88)(P〈0.05);且缓释片组治疗2周后耐受药量为(94.75±8.20)mg,明显高于平片组的(48.15±14.77)mg(P〈0.01)。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降压平稳,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8.
胸痛症状既可为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也可为胃、食管平滑肌痉挛所致的心绞痛样胸痛[1],常给临床急诊带来困难。为鉴别胸痛患者胸痛发生的性质和临床意义,我们对138例胸痛患者进行了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观察对凡有胸癌症状的患者以动态心电图作鉴测的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胞癌发作5min以上,临床诊断未明或既往有冠心病史而胸病发作时心电图无缺血表现,经临床和X线检查初步除外感冒和肺部疾患。138例中男86例,女52例,男女比例1.65:1;平均年龄52.6(25~79)岁。为便于分析,将138例胸病患者分为(1)青年组57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稳心颗粒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MB)、万方数据库(WANFANG)、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时间截止至2019年03月31日。由两名评价员根据Cochrane手册分别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相应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6项研究,对其中14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患者1 457例,包括观察组729例,对照组728例。其中8项研究观察组为稳心颗粒联合曲美他嗪+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曲美他嗪+常规治疗;6项研究观察组为稳心颗粒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为单纯使用曲美他嗪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类观察组分别与其对照组进行比较,心绞痛临床有效率、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研究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但所有研究均未报告患者治疗后随访情况,稳心颗粒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明确。依据现有证据,稳心颗粒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因纳入文献质量不高,样本量少,严重影响结果的可靠性,今后仍需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疗效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提高对高血压病三大并发症——左室肥厚、心律失常、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超声心动图(ECG)、心电图(DCG)、动态心电图(Echo)的对比检查。结果:(1)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超声心动图显著高于心电图(76%,60%P<0.01);(2)左心房肥大的检出率超声心动图显著高于心电图(1.8%,18%P<0.001);(3)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速、窦性静止、交界性逸搏动态心电图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心电图;(4)心肌缺血检出率动态心电图显著高于心电图(77.7%,57%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积极开展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左室肥厚的早期检出  相似文献   

11.
我院近5年来对138例6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现就其动态心电图特征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临床上易造成漏诊及误诊、已证实动态心电图上的ST段降低确属心肌缺血[1]、因此对易患对象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大大提高SMI的诊断率。本文就我科1993~1995年诊治的172例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2例中,男116例,女56例,年龄60~84岁,平均67.3岁。其中,无冠心病组112例(占65.1%),冠心病组60例(占34.9%),冠心病的诊断依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诊断。全组病例中,吸烟131例(76.2%),有高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控计阵发性房性心动速(阵发房速)的发生原因及分类,本文通过对109例阵发房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自1997年6月~1998年10月间,共对600例各种临床诊断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低分子肝素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加用氯吡格雷,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明显改善者占81.25%,而对照组为59.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应常规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在无条件进行早期介入治疗的医院,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探讨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66 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均发现心律失常,24h内发现1种心律失常仅1例,其余均有2种以上心律失常存在,最多者存在6种心律失常,且能发现一些潜在心律失常.结论:对动态心电图结果要区别对待,应结合患儿症状及其它实验室检查加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6.
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患者早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冠心病组96例和健康人组52例的频发性早搏(≥30次/小时)作对比分析后发现:(1)室性早搏多出现在早上5~10时(5.3%~12.3%),两组差异不显著,但冠心病的室性早搏,级别比健康人对照组明显高(P<0.01)。(2)室上性早搏合并短阵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表现之一(占69.6%),而健康对照组仅1例(1.9%)合并短阵房速,两者差异显著(P<0.001);(3)同时伴两种频发早搏者也是冠心病的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病因诊断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进行诊断与分析。方法 :对 5 1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5 1例患者中 12例 (2 3.5 % )晕厥发作时间与检出心律失常时间一致 ,且晕厥与心室停搏 >3.0 s有关。结论 :本方法可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获得可靠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6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常规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常规心电图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预测准确度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66例患者中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54例.12导联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完全性房室阻滞(Completeatrioventricularblock,cAVB)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36例常规心电图诊断为CAVB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36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平均心室率(40±5)次/分[最小心室率为(25±5)次/分,最大心室率为(50±9)次/分],有6例患者平均心室率≥45次/分,19例室性早搏,13例心室停搏,其中18例A型,15例B型,3例不确定。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CAVB在确定预后和治疗方案上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患者出现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较常见。诊断植物神经病变的方法如测定呼、吸气时的心率,立、卧位时的心率及血压等均易受患者精神因素的干扰,重复性差[1]。本文采用动态心电图观测糖尿病患者24h总心跳数(THB)、最低心率、最高心率平均心率及心跳数的日内变化来评价植物神经的功能。1材料和方法1.1病例糖尿病患者(DM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2±8.2岁,平均患病时间8.4±4.6年(l~19年)。全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及类型按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诊断标准及分类标准。根据文献报道预想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