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通过对水稻施用不同量级穗肥来研究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确认穗肥不同施用量的增产效果,选择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穗肥施用量对提高水稻产量有较好的作用,不同穗肥施用量增产率分别为2.8%~7.7%,效益增加35.2~98.8元/667 m^2。其中施用尿素7.5 kg/667 m^2、硫酸钾4.4 kg/667 m^2的处理增产、增收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水稻实地氮肥施用技术在双季早稻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2005年早季在长沙进行了水稻实地氮肥施用技术(SSNM)与习惯施肥。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SSNM与习惯施肥法比,不仅产量增加2.06%,每公顷效益提高570.3元,还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次数,生态效益好,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晚稻‘株两优819’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田间研究稻壳炭和腐殖酸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早稻‘湘早籼45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稻壳炭与腐殖酸对水稻抗逆生理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稻壳炭、腐殖酸施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都增加;稻壳炭和腐殖酸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因此,在大田施用稻壳炭和腐殖酸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水稻实地施肥技术介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陈德新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04,18(3):177-180
介绍了国际水稻研究所近年研究提出的水稻实地施肥技术或养分管理方法,简称SSNM(即Site Specific NutrientManagement).SSNM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地点的土壤供肥能力与目标产量需肥量的差值,决定总的施肥量范围,在水稻的主要生长期应用叶绿素仪或叶色卡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调整实际氮肥施用量,以达到适时适量地供给养分,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减少病虫害,提高产量和施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提出了湖南的SSNM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施磷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和水稻干物质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5.0%~27.6%;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干物质重量,成熟期增幅为23.3%~49.7%。水稻产量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佳施磷量为7 kg/667 m~2,同时在磷肥施用量相同条件下,处理E比处理B分别增加11.9%和49.36 kg/667 m~2。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有机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有机栽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开展以密度为主区、有机肥施用量为副区的两因素裂区设计试验,密度设3个水平(12.8万、16.7万、23.8万穴/hm2),有机肥施用量设4个水平(0、3000、6000、9000 kg/hm2),分析其对有机栽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差异.结果...  相似文献   

7.
黄泥田水稻最佳施肥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1"田间试验方法,通过黄泥田水稻三个平行试验,研究株洲县黄泥田水稻产量和施肥量的关系,并建立水稻产量和施肥量数学模型。回归分析得出,最大产量施肥量的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34.9、59.4、74.6 kg/hm2,产量达到6 510.8 kg/hm2,最佳施肥量的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24.7、57.5、63.5 kg/hm2,产量为6 496.5 kg/hm2。黄泥田基础生产力为3 912.0 kg/hm2,单施有机肥产量为5 336.0 kg/hm2。  相似文献   

8.
研究硅钙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施硅钙肥促进分蘖、利于干物质积累、增加生物产量、改善品质;硅钙肥施用量以25~30 kg/667 m~2增产效果较好,以25 kg/667 m~2的施用量,增产显著,一次施用硅钙肥可保持2 a。  相似文献   

9.
海城市水稻氮肥最佳施用量试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该地区水稻施氮肥的增产效果和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在海城市高坨镇水稻产区施用氮肥各处理比对照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117.8~320.2 kg/667 m2,增产率为26.4%~71.6%,经济效益明显,从水稻产量和肥料价格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考虑,水稻的氮肥最佳施用量为纯N14.7 kg/667 m2,最佳经济产量为732.7 kg/667 m2。  相似文献   

10.
黄成亮 《北方水稻》2024,(1):30-34+42
为明确0.01%28-高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对寒地水稻生长调节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药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分蘖期施用0.01%28-高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颗粒剂,能明显促进水稻分蘖,缩短始穗期至齐穗期天数,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水稻产量,对水稻生长安全。药剂施用量为22.5 kg/hm2时,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最大,产量最高,是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下磷肥用量的减施潜力,进而为不同肥力水平稻田磷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低肥力稻田上,通过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基础上增减15%、30%、45%磷肥用量开展双季稻田间试验,并分析磷肥用量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中、低肥力稻田上,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均呈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的趋势,而与之比较,在其基础上磷肥增施15%、30%、45%处理对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增产效应,减施15%处理未显著减产,但磷肥减施45%处理在各肥力水平稻田上均显著减产,降幅为4.06%~15.15%。高、中、低肥力稻田上早、晚稻产量潜力对应磷肥合理用量呈低肥力>高肥力>中肥力稻田的趋势,且在95%的产量潜力下,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量基础上,早稻季不同肥力水平稻田上可减施磷肥27.09%~57.58%,晚稻季可减施磷肥33.25%~50.53%,其中早、晚稻磷肥可减施比例高肥力稻田为27.09%、49.51%,中肥力稻田为36.20%、50.53%,低肥力稻田为33.25%、57.58%。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量基础上,可在不同肥力水稻田上实现磷肥减施,但减施比例有所差异,整体上高肥力稻田磷肥可减施比例较中、低肥力稻田低。  相似文献   

12.
以"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磷肥不同施量对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入磷肥可促进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颖花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的增加。磷肥(P2O5)施入量6.0 kg/667 m2的处理P2获得单产594.8 kg/667 m2,比P1.5、P1、P3、P4、P0处理分别增产了0.7%、2.0%、2.2%、4.6%、5.3%。  相似文献   

13.
杂交粳稻品种粳优653食味品质优异,适宜在辽宁省中早熟稻区作优质稻生产.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分析了插秧丛距、施肥量对粳优653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插秧穴距对粳优653产量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适当减施氮肥和磷肥、增加插秧丛距和增施钾肥,进而控制群体分蘖数,防止倒伏,提高成粒率,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冬季轮茬种植模式下作物养分还田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和稻田表水环境主要参数的影响,并对各轮茬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冬季轮茬作物产量差异较大,且其养分含量差异亦较大,导致各轮茬种植模式下养分还田量差异显著。“红花草-水稻”模式下,N、P素还田量均最高。从短期效应来看,冬季作物轮茬对后茬水稻株高、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然而,从环境效应角度考量,不管何种轮茬种植模式,均应充分考虑水稻季基肥到分蘖肥期间的稻田水环境效应,监测发现,稻田表水总磷(TP)、可溶性总磷(DP)平均含量几乎都超过了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临界水平(溶解磷0.05 mg/L和总磷0.1 mg/L)。同时,从周年经济效益角度考量,“青饲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种植模式具有较高收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晓玲 《北方水稻》2009,39(6):37-39
通过在海城市西四镇进行水稻施用磷肥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该地区水稻施磷的增产效果和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西四镇水稻产区施用磷肥各处理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对照相比增产64.5~142.3 kg/667 m2,增产率为11.5%~25.4%,经济效益明显。从水稻产量和肥料价格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考虑,水稻的磷肥适宜用量为P2O5 7.75 kg/667 m2,最佳经济产量为699.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进行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杂交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辽优5218和辽优5238在高氮量处理区能明显提高成穗率,中氮量和高氮量之间对辽优5238成穗数影响差异不大;辽优5238分蘖速率对于磷肥用量的增加并不敏感;辽优5218在高磷量下前期分蘖加快,有效分蘖率下降;过高或过低钾肥用量对辽优5218分蘖没有明显促进作用;辽优5218在高氮高磷和中钾肥量的条件下,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辽优5238则可以在低氮、低磷、低钾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杨洋  郝宇  张阳  于艳青 《北方水稻》2020,50(1):22-27
通过分析盘锦地区磷肥的施用情况,研究了土壤高、中、低肥力的田块磷肥的施用效果以及肥料利用的情况,对水田土壤磷肥的供应能力建立了不同的分级指标,探讨了水稻磷肥最适宜的施用量,最后建立了滨海区水稻产量与磷肥效率的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将土壤供磷能力分为5个级别,高地力地区推荐最佳施肥量为75~85 kg/hm^2,中地力区域最佳施肥量为81~90 kg/hm^2,低地力区域最佳施肥量为85~95 kg/hm^2,高、中、低地力田块水稻最佳经济施磷量为82.5 kg/hm^2、81.8 kg/hm^2和82.2 kg/hm^2。高地力区域产量效应模型为y=-0.0301x^2+6.1689x+11003.5,R^2=0.5207;中地力区域产量效应模型为y=-0.0312x^2+6.3026x+10941.27,R^2=0.626;低地力区域产量效应模型为y=-0.0311x^2+6.3111x+10920.2,R^2=0.6697。产量肥效模型归结为y=ax^2+bx+c形式,其中b为植株对土壤磷肥的需求程度,c为不施肥情况下的产量,可见土壤肥力越高,产量越高。如果想要提高磷肥的极限利用率,则可以增加有机肥来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on nutrient uptake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were studied with the rice cultivar Zheyou 12 as a material.The accumulative amounts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rice plants across all growth stages showed a tren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from 0 to 270 kg/hm 2,but decreased at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exceeding 270 kg/hm 2.Moreover,the accumulative uptake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by the rice plants was increased by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in combination with 150 kg/hm 2 nitrogen.The nitrogen uptake was high during the jointing to heading stages.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rice yiel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ccumulative uptake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by the rice plants.The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bserved was between the amount of nitrogen uptake and rice yield.The rate and accumulative amounts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level.Compared with other stages,the rate and accumulative amount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were higher after base fertilizer application.Th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rates in response to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s of 270 kg/hm 2 and 330 kg/hm 2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reatments.The loss of nitrogen through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ccounted for 23.9% of the total applied nitrogen at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 of 330 kg/hm 2.  相似文献   

19.
陈宏伟 《北方水稻》2009,39(5):29-3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从而确定水稻最佳施肥组合及产量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限制该地产量的因子主要在氮和磷,N∶P2O5∶K2O=21∶7.4∶10.5的最佳施肥组合为合理施肥量,但不是最佳量,此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0.
在氮、磷、钾肥用量处于最佳施肥量,土壤有效锌含量1.0-1.5 mg/kg试验条件下,水稻增施锌肥后,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产量明显提高,以施硫酸锌22.5 kg/hm^2的处理最高,平均比不施锌处理增产12.7%。不同类型土壤表现一致,但潮土施锌增产幅度明显高于水稻土,且以成穗数增加为主,水稻土处理每穗粒数明显高于潮土处理。通过回归分析,水稻适宜施锌量为21.5-23.0 kg/hm^2,产量可达9 300-9 800 kg/hm^2。水稻土壤有效锌临界值指标1.48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