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分化的研究:Ⅰ.形态及酯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江普野(普通野生稻)栖生地远离栽培稻,生活周期属多年生野生稻,套袋自交后代不分离,酯酶同工酶 EST-X 位点分析显示为纯合型普野。多数形态特征分析属典型普野,未见明显的籼粳分化。同工酶分析结果则不同。酯酶上偏籼,过氧化氢酶上则偏梗。两种同工酶上表现不一致似乎表明,元江普野具有籼粳分化的可能性。元江普野在酯酶上接近南亚与东南亚普野,其过氧化氢酶又类似中国其他各省的普野,使它在追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5.
广西普通野生稻籼粳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程倪声亚洲稻籼粳亚种六项性形质性状鉴别方法,对普通野生稻进行籼粳性状分化的调查研究,了解作为栽培稻近缘祖先种的普通野生稻各生态类型的籼粳性状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各生态类型在叶毛、穗轴1、2节长、谷粒长宽比等性状目已有籼粳性状表现的差异,在同一性状中各生态类型群体上表现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利用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去壳种子,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用N6+1mg/L2,4-D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疣粒颗生稻愈伤组织生长很快,每周至少继代培养1代,有时甚至要继代2次。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1年后分化能力仍然很强;普通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8个月后分化能力开始下降,至10个月后分化能力完全丧失。在所用的11种培养基中,N6+1mg/L 6-BA 0.5mg/L NAA诱导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再生绿苗效果最好,诱导率为70%。1994年采集到的普通野生稻的种子,在本实验中(1997年)被用来诱导愈伤组织,其再生绿苗率平均仅为4%,比1995年用该种子进行原生质体培养的再生率(平均23%)低,这可能与所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种子保存时间(3年)太长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史冬燕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7(1)
对SMARTTM技术构建的元江普通野生稻叶片cDNA文库克隆进行随机测序,获得了元江普通野生稻金属硫蛋白(YJMT-2)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为558 bp,5′-端非翻译区为84 bp,3′-端非翻译区为24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25 bp(包括一个终止密码子),可编码74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7.51 kD,理论等电点(PI)为6.51,其中含12个半胱氨酸(Cys),占了总氨基酸的16.22%,且集中分布在肽链的N端和C端,呈CXC排列方式,具有植物MT-2的典型特征;经Pfam15.0分析证明,其属于金属硫蛋白家族的成员。BlastP同源性分析,该基因与日本粳稻、大麦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和65%。首次得到元江普通野生稻金属硫蛋白基因,为其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39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3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的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籼粳分化及其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本研究认为籼粳演化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云南普通野生稻渗入系籽粒积累镉的能力,并分析其籽粒镉含量与田间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于2019年3—10月在滇南某镉污染农田种植120份元江普通野生稻渗入系BC3F4株系,测定其籽粒镉含量,并就籽粒镉含量与渗入系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展开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0份渗入系材料籽粒镉含量差异极显著,籽粒镉含量在0.05~3.57 mg·kg-1范围内,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从中筛选出镉低积累材料54份,高积累材料3份。120份渗入系材料含3种水稻类型(籼稻、粳稻及彩色稻),3种水稻类型籽粒镉含量在种内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大;在种间,籽粒镉含量彩色稻与籼稻、粳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而籼稻与粳稻间差异不显著。籽粒镉含量与渗入系株系产量及结实率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和0.300,与其他性状无相关性。籼稻类、粳稻类产量与籽粒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6和0.672,籼稻类、粳稻类结实率与籽粒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2和0.634。研究表明,渗入系后代各株系间镉积累差异极显著,可从中筛选出低积累和高富集株系;渗入系株系籽粒镉含量与产量及结实率存在相关性,可作为田间判别株系镉含量的依据,并为镉积累相关基因挖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王象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6,(1):13-13
光壳陆稻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以下简称疣野)在云南西南部栽培稻的起源地区皆广泛分布,且二者都是旱生生态型,谷粒又均为无毛的光壳,因此有人认为云南的光壳陆稻可能起源于疣野。为了探讨云南光壳稻与普通籼粳稻的亲缘关系及其在栽培稻分类上的地位我们对光壳稻进行了综合研究,现将云南光壳稻与疣野及普野(普通野生稻O.perennis 的简称)谷粒形态的电镜比较研究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东乡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原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分化和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东乡野生稻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居群,研究其遗传分化不仅能够阐明居群的起源、演化规律,而且可为其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SR(简单序列重复)分子标记对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仅存的2个原位保护居群进行了30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东乡野生稻2个居群内和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20和0.0564,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仅为0.1219,即87%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POPGENE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东乡野生稻的2个居群实际属于一个大群体,水桃树居群可看作庵家山居群的一个分支。利用同样方法对庵家山居群人为隔离的3个小群体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3个小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也很低(0.0975),仍然属于同一居群,但人工隔离引起的小生境变化已使得3个群体发生了遗传分化。【结论】在建立东乡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时,一方面,应以有效保护庵家山居群为重点,另一方面,对庵家山居群的保护应充分考虑原居群的生态环境,拆除原有围墙,进行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环剥摘叶和石蜡切片法对苹果梨花芽分研究表明,苹果梨花芽和生理分化期为短枝停长后1-3周,形态分化始期为短枝停长后3-4周,直到果实进入第2个迅速长期前,持续近30天。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花丝长度不同的三个刺五加类群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苹果酸脱氢酶(MDH)、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酸性磷酸酶(ACP)五种同工酶型。结果显示,在多态位点0.99标准下,刺五加多态位点比例(P)为0.37,平均每个位点的预期杂合度(He)为0.3200 ̄0.3877,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H0)为0.2703 ̄0.3599,刺五加 相似文献
17.
18.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颖分化形成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每穗颖花分化数差异很大,组成上主要为2次分化颖花,1,2次颖花分化数分别主要取决于第1,2次枝梗分化数,不同品种每穗2次枝梗分化数,故认为在品种间1次枝梗分化数是决定每穗颖花分化数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20.
应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光周期组合处理,对丝瓜(Luffa acutangulaRoxb.)花性分化和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促雌效果和?/?比来看,其顺序都为高温短日>低温短日>低温长日>高温长日;温度和光周期都可以影响丝瓜的发育,而光周期则是影响丝瓜发育迟早的主导因子;这些效应是与短日、低温处理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条带数目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