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与运移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相同规格的滴灌带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不同滴灌方式和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灌水,研究水分在土壤中的下渗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单管滴灌条件下,水分在不同含水量土壤中湿润体均呈坛状;双管滴灌条件下,水分在不同含水量土壤中湿润体依灌水量大小而异,灌水量较小时呈并放双碗状,随灌水量增大,湿润体逐渐呈坛状。不同滴灌方式下灌水,满足植物根系需要的灌水量不同,单双管滴灌灌水量分别为300 m3/hm2和450 m3/hm2时即可满足植物根系对水分的需求。单双滴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表层湿润半径大小变化因土壤含水量不同而不同,土壤垂直湿润深度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加;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滴灌方式和初始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水分湿润圈大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蒸渗仪测坑中,对隔沟交替灌溉条件下大豆根系层土壤水分运动与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隔沟交替灌水方式与常规灌溉相比较,有助于减少灌溉水分在土壤根系层以下的深层渗透,干湿交替灌溉有助于减少表层土壤的蒸发,且在适宜的灌水量水平下,产量增加显著提高,从而有效提高该灌水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由此说明,大豆采取交替灌溉在华北地区是一种经济可行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冬小麦生长期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作物系统中水分运动及不同形态氮素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有机氮的矿化、铵氮的硝化与挥发、硝态氮的反硝化以及土壤吸附、作物吸收等多种影响因素,利用溶质扩散──对流方程模拟了冬小麦生长期田间水分、铵氮、硝态氮含量及其分布的变化。模拟模型计算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比较说明,数学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田间的实际情况。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水定额情况下,60mm/次的灌水量就能基本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而且几乎不造成深层渗漏。增大灌水定额,作物吸收水量的增加十分有限,却可能导致大量水的深层渗漏损失,溶解在土壤水中的硝态氮亦随土壤水往深层移动,作物吸收的氮量有所减少,并且随土壤水的下渗,硝态氮的深层渗漏损失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流域井灌区土壤水分深层渗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壤水分亏缺、总有效水分和实际有效水分的概念,建立土壤水分水量平衡模型,通过计算作物根系层的深层渗漏量,来反映土壤水与地下水之间量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的总深层渗漏量为9 4.1 9 mm,占研究期间总灌水量和降雨量的2 0.1%,这部分水量通过根系层补给下层土壤,最终补给地下水。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下灌水量对土壤水分运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在灌水量下的水分运移规律,采用室内土柱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量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达秸秆还田层与不还田层交界处,还田量0.5%、1.0%、1.5%、2.0%的处理与不还田相比,累积入渗量多出0.96%、4.3%、7.31%、11.98%,表明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使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在相同灌水量下,同一土层含水率主要表现为秸秆含量越高,土壤含水率越高;秸秆还田量相同时,在1.0 V灌水量基础上增大灌水量至1.5 V时,在秸秆还田层内,土壤含水率提高了2.53%,在秸秆还田层以下,土壤含水率提高了11.52%,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灌水量增大,秸秆还田层土壤中孔隙逐渐地被水分填充,土壤的导水率能力增大,促进了水分向下移动,从而改善了土壤入渗能力。  相似文献   

6.
宽垄沟灌覆膜条件下土壤水分侧向入渗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棚内模拟宽垄沟灌垄上覆膜栽培条件以及灌水方案,采用中子仪进行水分观测,研究宽垄沟灌模式下灌水前后水分在垄沟间侧向入渗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水平向及垄背垂直向含水量梯度的存在导致水分侧向及向垄背的补给明显,垄背剖面的2个观测点表层,灌水前其含水量不足田间持水量的70%,灌水后垄沟水分的侧向入渗,使该二测点表层土壤含水量呈上升趋势,17d后其平均含水量能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5%~80%之间。  相似文献   

7.
滴灌系统可比其它灌溉系统(如沟灌或喷灌)的灌水效率高。所谓灌水效率是指作物根系活动层要求的储水量与灌入的总水量之比。灌水效率可根据灌溉系统上沿毛管各滴头流量的均匀度,灌溉需水量(灌入根系活动层中的水深)和灌溉中允许的不足水量来计算。  相似文献   

8.
以当地灌溉施肥模式为对照并以探索河西走廊春小麦适宜喷灌灌溉施肥制度为目的,在甘肃省永昌县试验基地开展了田间基础性试验研究,试验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灌水(3 300、2 550、1 800 m~3/hm~2)、施肥(337.5、225、187.5 kg/hm~2)水平。研究了喷灌条件下不同处理间土壤硝态氮分布运移规律,分析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水量、施肥量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主要受施肥量影响;喷灌条件下中等灌水水平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有利于春小麦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灌水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施肥量相关性不显著;中等灌水水平比大水漫灌增产5%、节水32%,节水、增效效果显著;根据产量回归结果,适合河西走廊喷灌灌溉施肥制度为中等灌水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9.
宽垄沟灌作为一种大田作物栽培灌水方式已逐步受到关注.为研究灌水前后水分在垄沟间的运移及再分布,本试验在大棚内模拟宽垄沟灌垄上覆膜栽培条件以及灌水方案,采用中子仪进行水分观测.试验数据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垄背剖面的两个观测点表层,灌水前其含水量仅为田间持水量的65%和66%,灌水后垄沟水分的侧向入渗,144 h(6 d)分别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3%和80%,408 h(17 d)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8%和79%.试验结果表明,在宽垄沟灌覆膜条件下,水平向及垄背垂直向含水量梯度的存在导致水分侧向及向垄背的补给明显,且在覆膜条件下,垄背蒸散发损失少,起到减少土壤水分无效损耗、高效利用之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坤  刘林  张仰猛  苑进  张岩 《农业工程》2020,10(12):70-77
针对小麦中后期微喷灌湿润区域分布特点,探讨了小麦专用微喷带在不同灌溉影响因素下小麦中后期根区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规律。通过试验测量了微喷带在不同灌溉压力下灌水强度,将有效湿润区域划分为4个子区域,得出不同灌水强度作为灌溉边界条件。考虑小麦根系吸水情况下,建立微喷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及求解条件。利用HYDRUS-2D模型进行微喷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证明数值模拟能够有效反应土壤含水率分布情况。对微喷带在不同灌溉压力、不同灌水下限和不同铺设间距影响因素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灌溉压力0.15 MPa时,有效湿润区域大且水分分布满足小麦根系需求;以田间持水量的60%作为小麦灌水下限,有利于降低微喷带铺设成本、节约灌溉水量和提高灌水利用率;在铺设间距440 cm时,根部土壤水分分布呈一条均匀带状且均匀度都在90%左右。本研究可为小麦专用微喷带铺设与运行提供合理作业参数,同时为小麦节水灌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风沙土内水分和养分分布,合理的利用风沙土资源。采用田间试验,以不同灌溉水量为试验因素,其中灌溉水量设置需水系数0.4(IR1)、0.6(IR2)、0.8(IR3)、1.0(IR4)、1.2(IR5)5个水平,施肥量采用推荐施肥量(纯氮)225 kg/hm~2,通过测定不同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研究风沙土玉米膜下滴灌不同灌溉条件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分布的影响。在风沙土上增大灌水量不能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反可能增加土壤水分分布的不均匀性。水平方向上, 0~20 cm范围内灌水量越大,水分运动距离越远;在垂直方向上0~30 cm土层是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层。风沙土中硝态氮含量分布不均匀,有明显的集聚。水平方向上,灌水量越大,硝态氮含量峰值距离滴头位置越远;垂直方向上,硝态氮有明显的表聚现象,灌水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各层硝态氮含量。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硝态氮除表现为以正相关为主,在垂向分布上相关性较高外,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并不大,且改变灌水量并不能提高两者相关性。在风沙土地区利用滴灌灌溉玉米时,为了更好地将土壤水分和养分控制在根系分布层内,推荐灌溉制度计算公式中的需水系数取0.8。  相似文献   

12.
针对菜田灌溉水肥渗漏问题,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生育期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膜下沟灌方式下不同灌水量番茄田土体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灌水量与土壤水在根层外渗漏的关系。结果表明,日光温室番茄主要根系层为0~40 cm,最深根层为60 cm。在灌水量7.5~ 22.5 mm范围,灌溉后番茄田不同土层水分增加量呈垂直递减;在灌水量7.5~45 mm范围,灌溉水根层外的渗漏率与灌水量呈线性相关;该文以满足根层水分有效供给和控制根层外渗漏为目标,确定日光温室番茄花果期和采收期适宜每次灌水量为15~22.5 mm。研究结果可为确定浅根性蔬菜根-水同位管理灌溉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对水肥的利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灌溉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耗水规律以及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提出喷灌条件下冬小麦适宜的灌水定额。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冬小麦消耗土壤水的份额逐渐减少,主要以消耗灌溉水为主;小麦生长期间对土壤中硝态氮的吸收随土壤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3个灌溉水平下,随着灌水量的减少,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逐渐升高,经济灌溉量为209.3 mm。  相似文献   

14.
<正> 水稻需水从水与水稻关系分:有直接需水,也称生理需水和间接需水也称生态需水。生理需水是指稻株通过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以满足个体生长发育和不断进行生理代谢所消耗的水量。据观测分析:从根系吸入体内的水量,其中只有1%左右是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及保留在作物体内,而99%的水分则由叶面蒸腾而损失。生态需水是指作物体外的群体间,和生活的土壤环境的用水,通常把水作为生态因子,调节环境温度、湿度、养分以及通气等多方面的作用所消耗的水量。从稻田水分消耗的部位和途径来分:主要有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地下渗漏等三方面,但是由于需水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不同深度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深度灌水可以促进根系深扎,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了定量计算深度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根据冬小麦不同深度灌水试验,用土壤水分运动方程的源项模拟不同深度灌水,建立了冬小麦不同深度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利用不同深度灌水冬小麦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土壤含水率与实测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二者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90以上,模型平均绝对误差最大值为0.023 cm3/cm3,平均相对误差最大值为8.22%,均方根误差最大值为0.03 cm3/cm3。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用于模拟不同深度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土壤水分分布与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温室番茄根系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与根系之间的关系,采用TREME水分传感器测定了番茄盛果期根系层距植株不同水平距离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同时测定了番茄盛果期不同阶段根的长度及数量,研究了土壤含水率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根据番茄根系层土壤含水率等值线分布图及根系层土壤含水率低值区,分析了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与番茄根系分布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番茄盛果期由于耗水量较大,根系得到较大发展,总根数及最长根长度均呈递增趋势,根系吸水范围扩大,主根系长度主要集中在5~20cm。盛果期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地表以下15~25cm距植株0~10cm范围内最易出现土壤水分低值区,且随时间的推移,土壤水分低值区向外逐渐扩展。根系密集分布区易形成土壤水分低值区,根系的分布范围与土壤水分的明显变化区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番茄根系附近的土壤水分状况可作为确定灌水量和灌水时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喷灌灌水与施肥对春小麦水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河西走廊春小麦适宜的喷灌灌溉施肥制度,以当地畦灌模式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不同灌水方式、灌溉施肥水平下土壤水分动态分布及产量效应并对春小麦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了喷灌条件下灌水前后土壤水分分布动态、不同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及不同灌水量水平下土壤水分下渗状况,分析了不同灌水、施肥水平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灌灌水定额为75 mm时,有部分水分下渗至春小麦主要根系活动层以下,但较畦灌量小;喷灌灌水定额在45~60 mm时,灌水后大部分水分储存在0~40 cm土层;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中等灌溉水平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灌溉量响应大于施肥量,灌溉量过大时,产量有下降趋势;喷灌条件下,中等灌溉、追肥水平下产量较畦灌高1105%,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另外,根据产量拟合方程并结合水分利用效率,喷灌中等灌水、施肥水平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灌溉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18.
水分胁迫条件下西红柿耗水规律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地指导滨海地区设施蔬菜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促进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主要蔬菜作物开展水分胁迫条件下的耗水规律及产量研究非常重要。以西红柿为试验对象进行研究,设置5个灌水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及西红柿的干重、鲜重进行测定,应用水量平衡方程、根系层下界面水分上升通量模型对耗水量进行计算分析;分析设施种植条件下西红柿干重、鲜重与灌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大,设施西红柿的耗水量和产量均减小,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增高,在开花坐果期和果实采摘期的干物质增长速率变大。在不同的水分胁迫条件下,西红柿在苗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较小,日耗水量变化幅度为0.2~1.5 mm,开花坐果期和果实采摘期对水分胁迫程度最敏感,日耗水量变化幅度为0.1~5.2 mm。灌水量为270 mm时,西红柿的产量能达到充分灌溉产量的98%,且水分生产效率提高9.38%,可为制定精确灌溉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计算了玉米开花期土壤、根系、叶水势及各界面水分阻力。结果表明,叶—气界面阻力占总阻力的98%,膜下滴灌及膜孔灌条件下,水分在土壤—玉米—大气系统传输过程中各阻力的重要性均为:水汽扩散阻力植物地上部分内部传导阻力土根接触阻力根系吸收阻力根内木质部传导阻力土壤阻力。通过电镜扫描不同灌水定额下叶片气孔形态,在分析气孔长度、宽度、密度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孔形态指标与灌水定额、气孔导度、水汽扩散阻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气孔长度和宽度、气孔密度均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气孔宽度与气孔导度呈线性关系,相关性较好,但气孔长度与气孔导度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农田土壤水分模拟是农业用水管理的重要依据。以根系层土体水量平衡方程为依据,考虑根系层下界面水分通量,构建了农田土壤水分变化模拟模型,该模型由作物蒸发蒸腾量模型、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模型以及水量平衡方程等组成。依据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2006-2008年3年棉花试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土壤储水量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28 7,F检验结果(F=96.44F0.001=3.27)达到高度显著水平,所建立的土壤水分变化模拟模型可用于棉花田间土壤水分的模拟计算,计算精度平均达到5.3%~15.8%;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农田土壤水分转化过程以及降水、蒸发和深层土壤水分对作物蒸发蒸腾及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