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正> 豫油3号(原84010)是荥阳县农科所选育的优质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在1985—1989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优良,是目前省内综合性状较好的油菜新品种。1989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油3号。一、选育方法及经过豫油3号是通过杂交,对后代芥酸含量进行负向选择、异地加代和田间选育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其杂交组合为南阳41×奥罗,其中南阳41为早熟、高产的高芥酸油菜品种,奥罗为加拿大的低芥酸油莱品种。杂交组合南阳41×奥罗始作于1980年4月,同  相似文献   

2.
青杂7号是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育成的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2009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国审油2011030).该品种与白菜型油菜品种青油241和青油9号熟期相近,比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3号早熟3天左右,亩产一般200 kg,高产的可达240 kg以上,比青油241和青油9号增产30%以上,比青杂3号增产10%,其芥酸含量低于1%、硫苷含量低于20μmol/g,含油量45%左右,抗菌核病性比白菜型油菜强.2011年在湟中县田家寨镇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测产最高亩产达224 kg,平均亩产197 kg,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该品种是替代在海拔2 900 m左右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和青杂3号的理想品种,同时也适合在春油菜区一般甘蓝型油菜品种不能完全成熟的地区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7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杂7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所继青杂3号后选育的又一早熟甘篮型油菜杂交种,2009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比白菜型油菜品种青油241和青油9号熟期相近,比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3号早熟3天左右,亩产一般200千克,高产可达240千克以上,比青油241和青油9号增产30%以上,比青杂3号增产10%,其芥酸含量低于1%、硫甙含量低于20μmol/克。含油量45%左右。  相似文献   

4.
青杂七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油菜所培育的我国北方春油菜区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青杂7号属早熟双低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2009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平均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19.25微摩尔/克,含油量48.18%。  相似文献   

5.
黔油早1号是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利用甘蓝型油菜早熟不育系2108A与早熟优质恢复系ZW3255杂交,鉴选出的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15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3-2015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黔油早1号平均产量162.41 kg/667m2,最高产量248.79 kg/667m2,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1.78%;含油量41.16%,芥酸含量2.7%,饼粕中硫甙含量16.42 μmol/g饼;平均全生育期190.4 d.丰产性和稳定性好,抗裂角性较好,适宜在贵州省早熟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浔油9号是九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K-6A与恢复系N22组配杂交的高产优质高油份杂交油菜新品种,于2011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特征特性,并通过几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浔油9号稻田免耕机开沟轻简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油杂二号”是中国油料所育成的低芥酸(0.90%)、低硫甙(20.70umol/g)、高含油率(41.45%)、高产优质的双低油菜新品种,2001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农业部推荐为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主推品种。同年引进汉中市试种,经连续两年市区试和大田生产示范,表现为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2002年秋季我们特安排“中油杂二号”移载密度试验,为实现我市油菜生产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晋油8号"是用杂117为母本,晋油6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多年定向选育而成。该品种在所内品鉴、品比以及山西省春油菜组区试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晋油6号都显著增产,其含油率为42.22%,是一个含油量高、适应性广、品质性状好的芥菜型油菜新品种。2010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晋油8号。  相似文献   

9.
淮油12号(原名淮阴264)是淮阴农科所于1975年用淮油10号为母本,加拿大低芥酸油菜齐菲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芥酸含量低而稳定的油菜新品种。1985年3月,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确定在淮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正> 豫油2号系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在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等特点,1989年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油2号。一、选育方法及经过豫油2号是通过杂交、系谱选择等方法选育而成。其杂交组合为(7818×Marnoo)F_2×QVa。其中7818为高芥酸、高硫甙的本地高产油菜品系:马努(Marnoo)为澳大利亚的低芥酸、低硫甙的优质品种;QVa为西德的具有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  相似文献   

11.
目前,杂种优势利用是选育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的重要途径,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本院”)近些年通过改良油菜种质,利用杂种优势不断选育杂交油菜新品种,助力四川油菜产业发展。‘贡油5005’是本院以胞质不育系‘7149A’与双低恢复系‘7(50)R’杂交、鉴选出的首个高产、优质甘蓝型胞质不育杂交油菜新品种。在2017—2019年四川省机收油菜新品种试验中,2年试验平均产量为2654.1 kg/hm2,较对照‘德油6号’增产10.68%,芥酸平均含量为0.261%,商品菜籽硫甙平均含量为24.81μmol/g饼,平均含油量为43.32%,籽粒黑色。于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1)510021。该品种高产优质,是适宜于四川平坝、丘陵地区冬油菜区种植的双低甘蓝型胞质不育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强抗寒冬油菜新品种天油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冬油菜新品种天油8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甘蓝型油菜品种郑油杂1号为母本、当地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天油1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6—2009年甘肃省冬油菜山旱地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2 612.55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平均增产11.61%。该品种抗寒耐旱、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籽粒含油率41.17%,油酸17.22%、亚油酸16.04%、芥酸43.43%、硫甙46.49μmol/g。适宜在甘肃省东部和中部干旱、半干旱、二阴山区及部分西部地区同类型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也可在山西、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3.
优质高油分杂交油菜品种博油6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油6号由不育系97A与恢复系油恢26配组而成,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油分高、抗逆性强的特点。在2007~2009年河南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达3210.90 kg/hm2,比对照增产17.12%;芥酸、硫苷含量分别为0.8%、33.36μmol/g,含油量为45.02%。该品种在栽培上应适时早播,重施基肥,增施磷、钾、硼肥。  相似文献   

14.
王永生  师伟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17-8118
[目的]为双低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冠油杂812的大面积推广及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冠油杂812是以不育系9511A为父本、恢复系3219R为母本,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育成的中早熟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结果]2010~2011年在甘肃省春油菜区域试验中,冠油杂812在2年12点(次)中,相比对照有9个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幅度1.93%~10.11%,折合平均产量为3 506.25 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平均增产10.08%。其中,2010年6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 082.65 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8.18%;2011年6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 919.70 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2.08%。冠油杂812籽粒含油率45.66%,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7.2 mol/g,芥酸和硫苷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结论]冠油杂812综合性状优良,高产优质,适宜在甘肃省海拔2 500m以下有灌溉条件的春油菜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赣油 1 7号”是以双低品系“83-64-1”(“马努 /甘油 5号”)为母本 ,“甘油 5号 /川油 8号”的选系“9A0 3”为父本 ,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耐病的甘蓝型中偏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江西省和长江中游区域试验结果均比对照“中油 82 1”增产 2 .1 %以上 ;硫甙含量为 2 1 .4μmol/g(饼 ) ,芥酸含量为 0 .44 % ,含油量达 39.94% ;成熟期比对照早熟 1~ 2d,适于稻稻油三熟和油菜花生及油菜棉花两熟种植。该品种于 2 0 0 0年 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杂交种杂20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208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杂交新品种。该品种2003—2004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棉区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皮棉产量1 582.5 kg/hm2,较对照晋棉31号增产39.74%;2005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皮棉产量1 987.5 kg/hm2,较对照增产22.46%。分析探讨了杂208的选育过程和遗传基础,并介绍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7.
"沪油18"是采用品种间杂交,低世代抗性鉴定和定向筛选育成的高产、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伏和抗冻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该品种种子含油率42%,芥酸含量0.33%,硫苷含量10.16μmol/g。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338.5 kg/hm~2,比双低对照"沪油15"增产4.1%。  相似文献   

18.
晋油9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双低冬油菜新品种,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区域试验3 a平均比对照增产6.07%;生产试验2 a平均产量1 730.85 kg/hm2,比对照晋油7号(1 617.0 kg/hm2)增产7.02%。其品质优良,经检测,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18.64μmol/g;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性强,抗倒伏,耐菌核病。  相似文献   

19.
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杂双5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双5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它是以88A作母本,以98143做父本配制而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杂双5号具有高含油量、品质优良、抗病、抗倒伏、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在2 a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66.35 kg/hm2,比对照杂98009增产8.73%;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杂双5号平均产量3 079.65 kg/hm2,比对照杂98009增产15.89%。杂双5号种子芥酸含量0.15%,硫苷含量25.68μmol/g,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含油量46.98%,属高含油量品种。杂双5号200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一个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此外,介绍了杂双5号的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何惠萍  侯剑  侯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442-12443,12445
[目的]为了加快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的推广应用.[方法]重点介绍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区的种植表现及主要性状特点和栽培技术.[结果]盛湘油9号在国家中游区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具有高油、丰产特点.两年区试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2 347.8和1 080.45 kg/hm^2,平均比对照(中油杂2号)分别减产0.82%和增产8.25%.两年平均含油率为46.02%、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18.45 μmol/(g·饼).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达2 119.5 kg/hm2,平均比CK中油杂2号增产0.73%,于2009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该研究可用以指导油菜大面积生产,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