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应用新型CephodexD微载体悬浮培养ST细胞增殖猪瘟病毒(CSFV),并与常规单层静置培养法进行比较。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的ST细胞密度72h可达18.9×10~5 cells/mL,是单层静置培养工艺的2倍以上;病毒滴度最高可达7.5×10~5 RID/mL,较单层静置培养法提高了50%;在一个生产流程中,能比传统培养工艺多收获2次合格病毒液。而且,采用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工艺生产的CSFV,能够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对猪的保护率达100%,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因此,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工艺较单层静置培养法更有技术优势,在CSFV大规模生产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方瓶静置培养、10×200ml转管培养和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3种方法增殖细胞和病毒的效率,以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法的效率最高,与静置培养法相比较,单位培养液细胞增殖量提高20~25倍,病毒增殖量TCID50测定增加1.65对数值,LD50测定增加1.45对数值。经济效益比较,疫苗制备的培养液成本,以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法最低。已研究出以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法增殖细胞和病毒为基本生产工艺的工厂化生产草鱼出血病细胞疫苗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 NLFK 细胞通过静置培养与转瓶培养作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LV)和水貂肠炎病毒(MEV)增殖培养比较表明:(1)NLFK 细胞株生命力强,单层长成时间较短,繁殖速度较快.适用于转瓶培养;(2)无论FPLV 或 MEV 均可利用 NLFK 细胞进行转瓶增殖培养,而且转瓶培养毒液的 HA 价比静置培养毒高出3~4个滴度;(3)无论 FPLV 或 MEV 在 NLFK 细胞增殖培养时,都可作两次增殖培养收获,其二次收获的 HA 价并不比一收的低。由此可见,转瓶培养法对猫源或貂源细小病毒疫苗生产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转瓶细胞培养系统中加入微载体进行细胞培养试验。在几种微载体和营养液培养比较试验的基础上,对转瓶单层培养、转瓶载体培养及转瓶单层培养加载体培养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进而应用10000ml大转瓶,用牛胎皮肤继代细胞、IBRS-2细胞,以效果较好的转瓶单层培养加载体培养的方法,进行了病毒疫苗生产试验。经3个毒株、8个大转瓶培养试验,证明培养量可增加1倍,而且TCID_(50)/ml均在8.0以上,方法简便易行,无需特殊的设备与条件。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5,(8):89-92
为了探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上的增殖效果,采用2 L生物反应器进行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和PEDV繁殖,并摸索细胞生长和病毒繁殖的最佳条件,检测病毒滴度,与方瓶培养的病毒滴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当微载体为5 g,种子细胞数约3.05×107个,采用灌注式培养,Vero细胞经72 h长满单层,细胞数约为3.02×109个,此时用滴度为104.45TCID50/m L的PEDV 1 m L感染Vero细胞,培养96 h,微载体上80%细胞脱落时收毒,培养的PEDV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相同病毒在微载体系统与方瓶上进行同步传代,经检测病毒滴度均有提高,但在微载体系统上培养的PEDV最高滴度可达到106.05TCID50/m L,明显高于方瓶培养。本试验为研究PEDV能更好适应Vero细胞,提高PEDV产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大规模生产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原,试验采用生物反应器及微载体进行ST细胞的培养,待微载体上的ST细胞长满至单层后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共使用生物反应器培养3批TGEV抗原,每批培养过程中分别调节初始细胞密度至2.14×106个/mL、1.83×106个/mL和2.02×106个/mL,微载体浓度为3g/L、6 g/L和9 g/L.结果表明应用生物反应器及微载体培养得到抗原的病毒含量均达到108.0 TCID50/mL,明显高于转瓶培养的病毒含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Marc-145细胞上获得更高滴度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TJM株,对细胞培养条件、细胞接种量、微载体的用量以及病毒培养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Marc-145细胞在血清为金源康且含量为10%、培养基为DMEM、细胞接种密度为20~30细胞/球、微载体为5 g等条件下生长状态最好;病毒最佳培养时间为27~36 h,病毒增殖效果好且能够达到最高的病毒滴度。本试验为微载体培养条件下大规模生产PRRSV-TJM株疫苗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应用生物反应器系统和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生产PEDV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分析和比较批培养及换液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代谢和病毒增殖的相互关系,发现PEDV随着细胞的生长而不断在胞内增殖和积累,72h后Vero细胞需经过一个短暂的停止生长阶段,再继续呈指数生长。反应器换液培养的单位培养基细胞产量比批培养提高了28%,比方瓶培养提高了138%,疫苗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当接种密度为1 23×105cells/ml时,换液培养至96h时获得了1 74×106cells/ml的高细胞密度,细胞扩增了14 3倍,且单位细胞的病毒产量并不低于静态培养。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水貂源犬瘟热病毒(CDV)的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实现细胞高密度生长和病毒高效增殖,本研究应用Cephodex微载体悬浮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细胞,增殖弱毒株CDV3。整个过程采用摇瓶培养法,通过对病毒培养温度、病毒收获时间等关键技术条件进行优化,确立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DF-1细胞37℃培养至72 h,接种CDV3,35℃继续培养72 h收获病毒,病毒滴度每0.1 mL可达105.0 TCID50。CDV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的初步建立,为高效水貂犬瘟热疫苗的研发生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PCV2仅在PK15等少数哺乳动物细胞上增殖,但由于PCV2毒力弱,且不产生细胞病变,获得高滴度病毒难度较大~([1])。因此,PCV2的培养滴度高低已成为制约现有疫苗质量的关键瓶颈之一。为建立在生物反应器内微载体逐级放大培养PK-15细胞和增殖PCV2技术,本研究以德国Sartorius14 L生物反应器微载体悬浮培养PK-15细胞,对PK-15细胞初始接种密度、搅拌转速、微载体浓度、PCV2接毒时间、接毒剂量、收毒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了摸索和优化~([2-3])。结果表明:3 g/L的微载体和60 r/min的搅拌转速下,采用0.5×10~6cells/mL的初始接种密度操作工艺可获得最佳PK-15细胞生长效能。细胞生长后6 h接毒,采用感染复数(MOI)为0.5的接毒比例,细胞接毒后在微载体上生长96 h可获得最高的PCV2增殖滴度10~(8.5)TCID_(50)/mL,利用该工艺,经过消化转移将PK-15细胞从14 L反应器放大至42 L反应器,微载体上细胞贴附均匀、生长旺盛,42 L反应器中培养72 h细胞密度可达39.0×10~5 cells/mL,病毒滴度10~(8.3)TCID_(50)/mL,应用生物反应器培养PCV2滴度较常规转瓶培养工艺提高了近10倍。进一步表明PCV2悬浮培养放大与接毒工艺稳定,为下一步实现工业级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裕固族的生活文化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让人们了解裕固族人的风俗习惯,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产物,是裕固族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主要载体及传承方式,他主要外化于裕固族人的衣食住行、生丧嫁娶及岁时节日习俗中。  相似文献   

12.
张天俊  贺泰颖 《草业科学》2012,29(10):1642-1645
大学学院文化是校园文化灵魂,先进的学院文化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草业科学类学院文化是农耕文明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本研究阐述了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内涵,指出农学类学院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并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为例,剖析了草业科学类学院文化建设沉淀过程,提出了建议,以便为草业科学类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悬浮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细胞悬浮培养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细胞悬浮培养是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生产生物制品的核心技术,结合筛选驯化的高表达细胞株和个性化细胞培养基,控制细胞培养过程,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是当前国际上生物制品生产的主流模式。但该技术目前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制品生产仍主要采用病毒产率低、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的转瓶细胞培养方式。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利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进行生物制品生产是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迈入21世纪,企业并购频频发生,并且其规模有着越来越大的趋势。然而并购前大量一致被看好的案例,在并购发生后,结果都差强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从企业硬件方面来看问题,而忽略了企业文化(软件)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差异性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最后提出规避企业文化差异性对并购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用传统工艺和改进工艺制备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培养,比较不同制备工艺对细菌培养效果。结果: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情况下,用传统工艺制备培养基培养三批大肠杆菌,其活菌数分别是4.6×10^5、5.2×10^5、3.9×10^5;平均4.57×10^5。用改进工艺制备培养基培养三批大肠杆菌,其活菌数分别是8.2×10^5、8.6×10^5、8.0×10^5;平均8.27×10^5。后者比前者增加活菌数3.7×10^5。  相似文献   

17.
在水牛已从役用向食用方向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挖掘我国水牛文化起源,有助于解决现代水牛相关产品设计“同质化”、缺乏文化底蕴等问题。 本文从考古遗存、神话传说和民俗活动三方面收集、甄别水牛文化遗产,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对水牛文化进行梳理归纳,发现先秦时期水牛主要服务于宗教和军事需求,形象被广泛用于图腾、牺牲、礼器、运输,形成了早期民族美学理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水牛拉犁的耕种模式,水牛的职能开始从祭祀向役用方向转变。先秦时期的水牛文化提炼能促进现代水牛奶、肉、皮、角等产业发展,可为产品、包装、广告设计提供新思路,并对开拓水牛特色产品市场、打造文化经济、弘扬传统文化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南大学部分学生在网络、流行文化、道德文化三方面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学生文化意识,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悬浮培养工艺与转瓶培养工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反应器全悬浮培养BHK21细胞生产口蹄疫病毒与微载体悬浮培养Vero细胞生产狂犬病毒分别与相应的转瓶培养工艺生产案例对比分析,比较悬浮培养工艺与转瓶培养工艺的生产效益。分析显示,与转瓶培养工艺相比,反应器悬浮培养工艺获得的细胞密度、病毒效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生产时的能耗和劳动力需求明显降低。结果表明悬浮培养工艺的生产效益明显高于转瓶培养工艺,适宜于国内生物制品工业化生产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20.
兔胚胎体外培养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兔胚胎体外培养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传统的兔胚胎体外培养方法主要采用基础培养液 ,添加各种成分 ,如血清、生长因子、酶及其他营养成分促进胚胎发育。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氨基酸、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等能源物质 ,胰岛素及胰岛素样因子 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 ,以及抗氧化剂如EDTA、过氧化氢酶、牛磺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物质促进兔早期胚胎发育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此外 ,采用联合培养体系及体细胞条件培养液 ,模拟体内生长环境 ,来提供兔胚胎发育所需的物质条件也正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