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王姣  张永清 《作物杂志》2016,32(6):112-38
采用盆栽人工控水的方法,研究不同小豆品种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小豆根系的生长,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小豆的最大根长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根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呈减小的趋势,根冠比呈增加的趋势;不同品种小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抗旱型品种的根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株高、茎粗和叶面积随干旱胁迫的加剧下降幅度小,根冠比显著加大。重度干旱胁迫下,品种间最大根长、根重、根体积、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根冠比差异在整个生育期间达显著水平。抗旱型品种冀红8937的根系更为发达,根冠比较高,中度干旱胁迫下,最大根长的增加幅度较大,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其根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株高、茎粗和叶面积下降幅度较小,根冠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王百姓 《中国种业》2005,(10):26-28
陇东地区是小杂粮生产的典型区域之一,不但生产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广,而且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栽培面积较大的有荞麦、糜子、谷子、高粱、燕麦、绿豆、黑豆、小豆、豌豆、蚕豆、豇豆、普通菜豆、小扁豆、鹰嘴豆、薯类等.这些种类在该区15个县(区)都有种植,其中荞麦、糜子、燕麦、绿豆、黑豆、小豆、豌豆、蚕豆、豇豆主要分布于北部较干旱的山区,谷子、普通菜豆、小扁豆、鹰嘴豆、高粱等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川塬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我国1969—2019年间公开报道的125个小豆育成品种信息,发现我国小豆育种主体较少,且以主产区科研教学单位为主;育种目标多元,主要育种方式由系统选育向杂交育种转变,并据此将我国小豆品种改良划分为3个阶段.首次对豆类作物品种的新品种保护情况进行梳理,对申请新品种保护积极性不高和授权较慢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小豆...  相似文献   

4.
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豇豆(Vignaunguiculata L.)、小豆(Vigna angularis (willd)Ohwi&Ohshi)是我国北方旱作区主栽的粮、菜兼用作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生长良好,但由于北方春季普遍干旱,严重影响了三种豆类的生产.本文研究了模拟干旱条件下三种豆类种子吸水萌发特性和耐回干能力,以期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区小豆资源芽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近几年我国干旱情况愈发严重,在评价小豆资源时,抗旱性成为其十分重要的一个指标。研究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对3份晋小豆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根长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5%的PEG-6000对小豆品种芽期抗旱性指标影响显著。在15%的PEG-6000浓度条件下,对所选的65份小豆种质资源进行上述5个指标测定,经试验表明,所选材料中B1148、B1203、B1101、B1137、B1109、B1284、B2096、B1129、B0133几个资源的抗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对小豆品种“小丰2号”进行N、P肥试验,结果表明:N、P施肥水平不同小豆产量不同,两者之间变化曲线呈抛物线形状,即产量随N、P肥施入量增加而增加,当施纯N90kg/hm2、纯P135kg/hm2时小豆达到产量最高、利润最大,此后产量随N、P肥施入量增加反而降低。N、P肥之间互作极显著,以施纯N90kg/hm2×纯P135kg/hm2产量最高,比N、P单施产量分别提高10.78%和21.98%。从而确定了在风砂干旱生态条件下小豆最佳N、P施肥量为N90kg/hm2、P135kg/hm2。  相似文献   

7.
小豆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豆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导致小豆大面积减产,质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我国小豆病害病原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利用分子技术鉴定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未见报道,导致小豆抗病育种进度缓慢,育成品种利用率较低.笔者将从国内外不同小豆种植区病害的种类、不同病害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及其变异趋势、抗病育...  相似文献   

8.
小豆玉米间作行比与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唐山红小豆为主要作物,探讨小豆与玉米间作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小豆的荚长、荚粒数、单株分枝、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单株结荚数和产量变化较大。小豆单作时,植株最矮,在一定范围内,株高随密度的增加面增大;在不同的间作模式下,小豆结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带型配制指数SCI=4∶6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SCI=3∶5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低;小豆单作时,效益最低,当SCI=2∶4且小豆密度为13.5万株/hm2时,两种作物总的经济效益最高,小豆玉米间作最佳的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4行小豆,小豆的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鉴定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224份小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鉴定, 结果表明, 我国小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 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35, 高于国外材料(0.827)20.1%. 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 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一共代表了小豆形态多样性的56%. 基于形态性状, 把224份小豆种质聚类并划分为三大组群, 第一组群, 生育期较长, 植株较  相似文献   

10.
应用SSR标记对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梁辉  赵丹  徐宁 《作物学报》2009,35(10):1858-1865
利用24对SSR引物对158份栽培小豆及18份野生小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小豆的遗传变异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小豆,其中18对引物在栽培小豆中能检测到多态性,平均等位变异数为3.0个,21对引物在野生小豆中能检测到多态性,平均等位变异数为2.6个。栽培小豆种质间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24,野生小豆间为0.605。基于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栽培小豆和野生小豆区分开,这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不同来源的栽培小豆群体间也有一定的遗传分化。SSR分析不仅验证了小豆品种间的遗传背景与其系谱来源相吻合,而且揭示了同名种质天津红小豆之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为我国小豆种质资源育种及SSR标记在小豆多样性分析、基因标记、品种鉴定等工作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1.
小豆种质资源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魏淑红(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哈尔滨150086小豆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小豆生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尤以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发病较重。小豆叶斑病菌为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canescens),主要侵害叶片,...  相似文献   

12.
利用SSR标记分析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8对SSR引物对96份野生小豆资源、小豆近缘野生植物及栽培小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5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SSR引物9.10个,多态信息含量的变异范围从0.374到0.865,平均为0.722。野生小豆材料和近缘植物Vigna minima遗传变异丰富。来自不同地域的野生小豆材料具有大量特异等位变异,基于非加权成组配对算术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小豆单独分群,且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相一致。4份栽培小豆材料与日本野生小豆遗传距离较近,表明目前国内小豆育种中较多使用了含有日本血缘的小豆材料,以及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利用工作落后于日本。本研究对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以为这些资源的评价、利用和优异基因的发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用54份栽培种小豆和12份野生种小豆,对9个籽粒性状及7个生长初期性状进行了种间差异的研究,同时还讨论了野生小豆与半野生小豆,中国、日本及南朝鲜地域内栽培小豆群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间、群间、种间所有性状都达到1%水平的显著差异。群间的进化程度关系为日本小豆地方品种群≥中国小豆地方品种群≥南朝鲜小豆地方品种群》半野生小豆群>野生小豆群。进而对16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种间差异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小豆(Phaseolus angularis(Willd) W.F.Wight;Vigna angularis(Willd) W.F.Wight),又名赤豆、赤小豆、红小豆、红豆等。古名荅、(豆足)、小菽、赤菽、虱牳豆等。是一种粮、肥、药兼用的一年生草本豆科作物,其种子是制豆沙的主要原料。小豆起源我国。瓦维洛夫1935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15.
小豆种子的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佘跃辉  田孟良 《种子》2003,(2):21-22
本研究通过小豆种子的吸水试验、发芽试验及田间试验 ,对小豆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参试的 4个小豆品种中 ,白小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 ,其次是绿小豆和红小豆 ,冀红小豆 4号最低。结果表明 :小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与其吸水速率、吸水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白红11号是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小豆新品种,2015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品种认定登记编号为吉登小豆2015001。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性强、抗旱、耐瘠薄、直立、抗倒伏等特点,适合于东北小豆春播区的机械化生产。本文主要介绍了小豆新品种白红11号的选育经过、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与该品种相配套的小豆机械化生产技术等。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白红11号是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以白红  相似文献   

17.
尤淑丽 《种子科技》2004,22(2):103-103
绿豆象又名豆牛、豆猴,是绿豆、小豆的主要仓库害虫.绿豆象成虫将卵散产于种子表面,孵化后幼虫蛀入粒中危害,10~17 d化蛹,蛹4~5 d羽化成虫.成虫寿命一般5~20 d,第2~4 d卵量最大.一年发生四五代,在24~30℃时繁殖最快,也在田间繁殖危害,10℃以下停止发育.一般被蛀的绿豆、小豆种子中空或种内成粉状,丧失发芽能力,严重时全部贮存种子被蛀空.为了保证绿豆、小豆种子的净度和发芽率,保证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防治.  相似文献   

18.
小豆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杂粮作物,在农产品出口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小豆的出口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对河北省小豆生产、科研及市场状况的分析,从如何提高小豆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中国农业精品战略入手,初步探寻小豆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王强 《中国种业》2009,(10):89-89
黑龙江省是我国种植小豆最适宜的区域之一.目前黑龙江省可利用于生产的小豆品种较少.为了拓宽小豆种质资源和为生产提供优良新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了适宜春播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小豆新品种龙小豆3号。  相似文献   

20.
小豆原产我国,在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山区一带,尚有野生种和半野生种存在。据考证,我国栽培小豆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世界上小豆的栽培以亚洲为主,我国最多。黑龙江省是我国小豆主产区之一。现将我省163份小豆资源的生态类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