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4年南疆地方及农牧团场棉花获得第十四个丰收年,阿克苏地区11.34万公顷,平均每公顷皮棉1290公斤,其中沙雅县1.34万公顷,平均每公顷皮棉1500公斤。农一师6.06万公顷棉花,平均每公顷皮棉1695公斤,其中,中棉所12号品种3.86万公顷,平均每公顷皮棉1801.5公斤;并出现每公顷皮棉2700公斤以上条田,也出观每公顷皮棉300旷公斤以上小面积高产田。其大面积丰产的重要措施有6个。  相似文献   

2.
以10个陆地棉G.hirsutum品种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方法,分别对10个棉花品种种子萌发20d时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0个棉花品种的子叶、根、茎、叶POD同工酶酶谱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茎的酶带数最多,根的酶带数次之,子叶的酶带数较少,叶的酶带数最少。其中在各器官之间差异最大的是真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带数;各品种各器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根部活性最强,叶次之,子叶最弱;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喀什两年三点夏播小麦研究表明:选强春性、中早熟、高抗白粉病、锈病 (特别是抗叶锈、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在喀什棉区6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能成熟 .一般栽培条件下产量可达3 000~4 500 kg/hm2,并分析了夏播小麦的生育特点 .  相似文献   

4.
分析表明,陕棉所50年代以来培育的棉花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纤维综合性状得到改衣,但纤维长度提高较慢;枯萎病平均病指逐年降低;但黄萎病有逐年加重趋势。随时间推移,各阶段育成品种的其它农艺性状也呈规律性变化;衣分率逐年提高,植株高度逐年变矮,铃重逐渐增大;全生育期间对10℃以上积温的要求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以8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配制了6个单交组合和3个复交组合,对杂种的一些重要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交种F1代比对照有明显的竞争优势,F2代优势下降,但大多数经济性状在F1与F2代之间存在正相关,F2代优势的衰退程度也因不同的组合而在较大差异,有的组合F2代仍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筛选出连续利用F1和F2代的高优势组合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陆地棉早熟、抗病、优质品种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团地处天山支脉哈里克套山南麓 ,温宿县境内喀拉玉尔滚流域 ,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耕地75 91hm2 ,未开发利用面积 1 3390hm2 ;年均气温 9.9℃ ,≥ 1 0℃活动积温 3878℃ .d ,无霜期 2 0 2d ,全年日照总量为 5 61 .5KJ/cm2 ;水资源总量为 2 .2 5× 1 0 8m3/a ,潜在的水、土、气候优势较为突出 ,但五团因地处山前 ,离山较近 ,地形坡降大 ,土地不平整 ,多年来一直无蓄水的水利设施 ,直接引用高山雪水 ,水温较低 ;气候变异大 ,春寒、倒春寒、秋季早霜年际间变化异常 ,热量条件极不稳定 ,同时也是一个老棉区 ,枯黄萎病重灾区 ,这些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7.
南疆陆地棉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疆棉区 ,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自九十年代以来 ,皮棉单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 ,连创大面积单产全国最高记录 ;然而 ,在高投入高产出的前提下 ,产量的提高也掩盖了栽培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不同地区的棉花单产差别很大 ,棉花的比较效益下降 ,受灾之年暴露的问题更多 ,说明在棉花的栽培技术上尚需进一步的统一认识 ,在目前棉花价格降低的情势下 ,形势更加严峻 ,必需提高植棉科技含量 ,简化管理程序 ,降低投入 ,提高肥水利用率。为此 ,作者根据这几年的生产实践 ,以及对南疆高产田的连续调查 ,总结出以下棉花丰产栽培技术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品种间F2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陆地棉品种间F2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钱大顺许乃银张香桂(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南京210014)杂交棉在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目前,棉花制种的指示性状法、化学杀雄法、昆虫传粉法、二系法和三系法等仍在探索和完善之中,人工去雄授粉法是目前生产杂...  相似文献   

9.
一、现阶段推广品种基本情况 1999年主要推广品种布局为:冀麦31号88.1万亩,主要在喀什地区种植,其次为和田地区、巴州部分县(市)种植;冀麦30号106万亩,主要在阿克苏地区种植,其次在喀什、和田地区种植;新冬20号66.8万亩,主要在喀什、和田地区种植,其次阿克苏地区有种植.83171号75.62万亩,主要在喀什地区种植.其他,和麦1号27.8万亩,在和田地区种植;中麦9号20.2万亩,在阿克苏地区种植;京411号18.3万亩,主要在巴州、喀什地区种植.冀麦26由于品质问题,面积逐年下降,1999年种植面积不足20万亩.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主要品种的遗传距离估测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40个常用陆地棉亲本进行了遗传距离分析,并采用最短、最长、类平均及重心法等对供试材料进行了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表明,以产量,重量与比强度、纤维细度、纤维成熟度及衣分为代表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可达到91°。以上聚类分析证明,40个供试品种可分5类,最长距离聚类法比较适宜,亲本起源与血缘关系及类型划分无必然联系。亲本必须根据性状表现及主成分值综合选择后,再根据遗传距离进行选择,不宜过分强调遗传距离远(如本研究之Ⅰ/Ⅳ类间杂交)。根据主成分值选配的9个理想亲本为:鲁棉六号、鲁棉四号、邢台6871、岱字16号、PD0113、冀棉八号、冀合3016、徐州514及鄂荆92。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对土地退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年新疆南疆农户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南疆土地退化的棉农生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农的文化程度、现有的棉花种植规模、作物种植模式、化肥的施用、地膜的残留、农业科技的培训与推广等因素对南疆棉田土地退化有显著影响.对此提出加大对棉农的教育与培训力度、优化棉花种植规模与模式、合理进行农资投入等措施以有效防治南疆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论述了北疆棉区棉花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从种植密度、群体结构、化控技术、田间管理等几方面概括了北疆棉区采用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浅谈新疆地区棉花色特征聚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主要棉区棉花的Rd与+b值使用spss软件进行色特征级与品级的聚类,并对聚类结果用类成员表与垂直冰状图表进行分析,结果证实新疆片区棉花存在共性,与新疆传统地域分区相符合.同时发现南北疆棉花在色泽上存在差异及部分地区棉花色特征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张燕  赖军臣  傅玮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77-12179,12183
2013年北疆垦区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出现下滑,明显不如2012年.通过对宜棉区、次宜棉区棉花各生育阶段的气象条件分析及气候指标判断得出,宜棉区是低温阴雨寡照造成棉花一般延迟性冷害;次宜棉区是各生育阶段热量条件持续不足和夏季严重冷害造成棉花严重的延迟性冷害,加之两地区初霜冻均明显偏早,造成了棉花气候减产.建议今后应根据不同年份的气候波动调整品种结构和品种布局,确保棉花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分析了南疆棉花产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发展现代化植棉业应注意的问题提出看法:南疆植棉业应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并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建立经济效益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现代化植棉业。  相似文献   

16.
结合新疆特早熟棉亚区的气候特点、植棉历史与现状,提出了该区在棉花品种选择上应突出早熟,抗病不是重点;栽培技术以促早熟为中心,近期应大力推广高密度、超宽膜,推行合理的作物布局及耕作制度,适当减少棉田面积;对病虫害实行综合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疆陆地棉品种基础种质变化分析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审(认)定棉花品种的来源及系谱分析,研究了棉花品种的基础种质资源,提出了多类型棉花品种创新方向及今后培育新品种的方法.研究为新疆棉花育种提供基础分析资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疆棉区适宜推广的自育棉花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棉区4个亚区气候条件差异显著,能生产多类型、多用途原棉,且均是枯、黄萎病疫区。因此,推广品种必须是优质早熟、高强力、抗枯萎病、抗(耐)黄萎病的高产品种,才能满足纺织部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花资源优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自然条件、栽培技术、国内不同棉区变化情况、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新疆棉花的资源优势,并从国内外消费市场变化趋势说明了充分发挥新疆棉花资源优势的可能性。针对新疆棉花生产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5个棉花品种在同一栽培条件下的调查比较,分析了栽培特点、产量构成及纤维内在品质等因素,结果示范:豫棉15号和中棉所23号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品质,较适宜在南疆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