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采用冷浸乙醇提取法对兰州人工引种栽培的6年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中的总黄酮和总皂甙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分离,并且采用重量法和3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乌拉尔甘草根中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分光光度测定方法中,黄酮含量以直接测定法为最高,硝酸铝显色法次之,氯化铝显色法最低。直接测定法测定样品中的黄酮含量因不受显色剂干扰,测定结果相对更为准确可靠。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相对野生甘草有效成分的含量较低,但仍可作为野生药用甘草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定急弯棘豆中的总黄酮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比较了直接测定法、硝酸铝显色法和三氯化铝显色法三种不同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三氯化铝显色法以芦丁为标准品在274 nm处测定,精密度RSD为1.01%,重现性RSD为1.76%,稳定性RSD为1.25%(2 h),平均回收率为98.35%,RSD为0.91%,测定的急弯棘豆总黄酮含量为17.90 mg/g。该方法可作为测定急弯棘豆总黄酮含量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瑞香狼毒总黄酮3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通过对不同提取法中瑞香狼毒总黄酮含量的比较,确定瑞香狼毒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试验采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聚酰胺树脂柱层析法采提取瑞香狼毒总黄酮,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总黄酮提取物中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中瑞香狼毒总黄酮提取物中黄酮含量为19.20%;超声提取法中瑞香狼毒总黄酮提取物中黄酮含量为23.39%:聚酰胺树脂柱层析法中瑞香狼毒总黄酮提取物中黄酮含量为24.18%.超声波提取法为瑞香狼毒总黄酮最佳提取法,聚酰胺树脂柱层析法中瑞香狼毒总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个适合松花粉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Al(NO3)3-NaNO2-NaOH和AlCl3两种显色法测定松花粉中总黄酮的含量,并分别考察了两种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AlCl3显色法更适宜于松花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AlCl3显色,适合松花粉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辣蓼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优化,采用热水提取法、超声提取法、乙醇加热回流法、索氏提取法分别对辣蓼总黄酮进行提取,NaNO2-Al(NO3)3-NaOH显色法显色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最佳提取方法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四种提取方法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7.97、52.90、50.97、41.80 mg/g,超声提取法优于其它几种提取方法。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60%,料液比1∶30,超声提取时间50 min,超声提取温度80 ℃,提取总黄酮含量53.3 mg/g。超声提取法有利于辣蓼总黄酮的溶出,该方法可为生产高质量的辣蓼提取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草总黄酮微波法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该研究用正交设计法,以固液比、酒精浓度及微波处理时间为因素进行分析,以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来探索在微波处理条件下从甘草中提取总黄酮的优化条件.试验研究发现,微波法提取甘草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固液比1∶8;酒精浓度85%;微波低火处理3 min.  相似文献   

7.
浅议蜂胶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Al^3+-NaOH显色法、聚酰胺吸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一质谱联机检测法等四种检测方法讨沧了蜂胶中总黄酮的测定。并得出结论:蜂胶中总黄酮的测定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蜂胶中的某几种黄酮含量并乘以一个相关系数最为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8.
多种提取方法比较野生与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野生与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通过超声波法、乙醇回流法、甲醇回流法提取,分别测定野生蒲公英和栽培四倍体蒲公英的绿原酸含量。结果:超声波提取法: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41%,野生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25%;乙醇回流法: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33%,野生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23%;甲醇回流法: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31%,野生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19%。结论:栽培蒲公英中绿原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朱远平 《饲料工业》2007,28(22):43-45
通过均匀设计试验考察及优化了微波辅助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提取柚皮黄酮的最适提取条件:微波辐射功率638W,辐射时间6min,乙醇浓度70%,固液比1:4。研究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柚皮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以芦丁为参照品,测定波长为258nm,吸光度与芦丁浓度的线性范围在1.0~30цg/ml,相关系数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60%,相对标准偏差为1.0%。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样品提取后不经分离可直接测定黄酮含量,是一种较理想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七味地藿颗粒中的黄酮,通过NaNO_2-AL(NO_3)_3-NaOH显色体系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该方剂中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提取时间、料液比、超声波功率、乙醇浓度、提取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提取时间为45min,料液比为1∶25,超声波功率为300W,乙醇浓度为600mL/L,提取温度为60℃时,七味地藿颗粒黄酮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为18.45mg/g。该优化工艺条件稳定、可靠,为工业化生产七味地藿颗粒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甘肃河西五种甘草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5种甘草属植物在甘肃河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及药用价值,以栽培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刺果甘草及黄甘草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特性及根部甘草酸、甘草苷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地区栽培的5种甘草属植物学特性差异明显;刺果甘草主茎高、小叶数及地上部分鲜重最高,黄甘草居最低水平;甘草根长显著高于其他4个种,但根部鲜重与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及刺果甘草无显著差异;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均为3年生比2年生显著增加;3年生根中甘草酸含量除刺果甘草含量最低,其他4个种均达到药典标准,而甘草苷含量则只有甘草达到药典标准。综合各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指标,认为在甘肃河西荒漠化地区,甘草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可作为甘草药材的基源植物推广种植,而刺果甘草则可作为河西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物。  相似文献   

12.
云南野生水果资源丰富,为发掘云南野生水果中的强氧化特性及其它优异特征,本文分析了从云南各地采集的22种野生及栽培水果类材料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还原糖、蔗糖、蛋白质、总黄酮、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总抗氧化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这些不同水果中,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刺萼悬钩子抗氧化性最强,有着比较好的开发前景。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抗氧化性和水果中总黄酮含量之间显著相关,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总抗氧化性之间也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更多结果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当归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通过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法测定当归总黄酮的含量,并对提取液采用Feton体系、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普鲁士兰法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当归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温度为80℃,乙醇浓度为75%,提取时间为3.5 h,料液比为1∶30。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当归中总黄酮提取量为9.4642 mg/g。所得提取液总黄酮浓度为0.068 mg/mL时,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可达到74.02%;浓度为0.034 mg/mL时,对超氧阴离子抑制率可达51.79%。结论:采用该方法提取当归总黄酮,回收率高,精密度好,加标回收率99.51%,相对标准偏差RSD 4.04%(n=5)。所得提取液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均有较强的清除效果,且清除效果与提取液总黄酮浓度呈明显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枳实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分别采用超声法和闪式提取法提取枳实总黄酮并比较。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溶剂浓度、料液比、时间和功率,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工艺。以枳实总黄酮(柚皮苷、新橙皮苷)提取率为指标,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法测定枳实总黄酮含量以确定最佳提取方法。结果显示最佳工艺为:闪式提取法以50%乙醇为溶剂、料液比1∶70、提取3 min,提取率为18.65%。与超声法相比,闪式提取法省时、高效,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可为枳实在兽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海南辣蓼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并探讨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热回流提取海南辣蓼总黄酮,以提取液中总黄酮的百分含量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 设计(BBD) 对影响提取工艺的因素液料比、提取时间及乙醇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应用响应面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 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方法,对最佳工艺所得总黄酮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海南辣蓼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15、提取时间60 min、乙醇体积分数48%,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10.101%。总黄酮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95 mg/mL和0.46 mg/mL。该方法优选的工艺合理,操作简便,试验周期短,且提取的海南辣蓼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为琼辣蓼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裂叶荨麻根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根提取物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总黄酮含量,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为指标评价裂叶荨麻根各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裂叶荨麻根中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5,乙醇浓度700mL/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h,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为50.53mg/g;各萃取相总黄酮含量为乙酸乙酯相(70.62 mg/g)>正丁醇相(45.48 mg/g)>水相(18.76 mg/g)>石油醚相(10.23mg/g),抗氧化活性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石油醚相,各萃取相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裂叶荨麻根具有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相及正丁醇相的抗氧化活性作用较好,为将裂叶荨麻开发为抗氧化食品及药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中药淫羊藿总黄酮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水煎、超声波和回流法进行总黄酮的提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回流组和超声3组总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超声2组、超声1组和水煎组(P<0.01),超声2组总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超声1组和水煎组(P<0.01),超声1组总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水煎组(P<0.01)。说明采用回流法(用80%乙醇回流)提取淫羊藿总黄酮的提取率最高,水煎法提取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贯叶连翘引种驯化过程中生长适应能力以及活性物质的变化,以野生和栽培盛花期植株为材料,分别对生理生化特性、活性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栽培贯叶连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高于野生植株,尤其是其盛花期和地上部分干重分别较野生植株提前了7 d和提高了16.67%。总黄酮和金丝桃素含量在栽培和野生植株同一器官中无显著差异;总酚类在野生花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栽培花,而叶中的含量则相反;野生和栽培植株各器官中,总黄酮和酚类化合物含量在叶和花中的含量显著大于茎,而金丝桃素的含量表现为花>叶>茎。野生和栽培各器官抗氧化能力为叶>花>茎,其中,野生和栽培叶、茎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而栽培花的抗氧化能力显著大于野生花。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贯叶连翘野生转栽培后,不仅具有较好的生长适应能力,而且主要活性物质的积累量及抗氧化能力并未显著降低。该研究结果将对贯叶连翘种植栽培以及保护野生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牡荆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探讨牡荆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以芦丁作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牡荆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4个单因素对牡荆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确定单因素情况下最佳工艺的水平范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设计L9(34)正交试验,利用NaNO2-AL (NO33-NaOH显色法对牡荆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通过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进行方法学考察,验证标准曲线。通过将试验所得数据代入标准曲线,比较得出牡荆总黄酮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考察其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牡荆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35。在此最优提取条件下,牡荆总黄酮含量最高(43.17 mg/g)。其因素影响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对牡荆总黄酮含量影响最大。最佳工艺下的牡荆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7.81 μg/mL。【结论】 在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35的条件下提取的牡荆总黄酮含量最高,所制备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为生产高质量的牡荆提取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关思静  王楠  徐蓉蓉  葛甜甜  高静  彭亮  张岗  陈莹 《草业科学》2022,1(1):2176-2190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及分子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6000 (polyethylene glycol 6000, PEG-6000)模拟干旱的方法,测定乌拉尔甘草幼苗光合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至7 d时,甘草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 Gs)、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 Tr)到达最低值。相对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trnent, SPAD)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干旱引起甘草的氧化应激,处理1 d时提高了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降低了根中CAT活性。处理7 d时提高了根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e, POD)活性,降低了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甘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分别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7 500和5 298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富集结果表明,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的DEGs在三大类的分布基本一致,均被显著富集到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结构、催化活性、转导活性等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DEGs均显著富集在转录因子、蛋白激酶、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细胞色素P450等代谢途径。转录调控网络分析预测表明,ERF (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bHLH (basic helix-loop-helix)、NAC (NAM/ATAF/CUC)、MYB (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和WRKY 类转录因子可能与甘草次级代谢产物相关基因存在转录调控关系。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干旱胁迫对甘草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部位基因的表达,可为今后研究甘草抗旱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