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杂阔混交林抑制马尾松毛虫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3.
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真  李典谟 《林业科学》2008,44(1):140-150
马尾松毛虫的暴发过程具有周期性和突发性相结合的特点,不同环境条件下,即不同的发生区,发生类型不一样,常灾区是典型的暴发发生类型,偶灾区和无灾区一般为渐进发生型、扩散发生型和低密度稳定发生型.暴发的原因一方面是马尾松毛虫具备了成为暴发种的遗传特性,另一方面是大面积马尾松纯林的存在.暴发的启动因子为高温干旱或由环境噪音引起的混沌动态,暴发的上升期为正密度相关作用驱使,下降期和潜伏期主要是由松树诱导抗性、严重失叶和天敌所引起的负密度相关的作用.松林和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是抑制马尾松毛虫暴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13省(区)14个马尾松种源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结果表明,在幼虫死亡率、生长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福建大田种源表现最好,对马尾松毛虫具抗虫特性,广西玉林和浙江富阳两种源也是有前途的抗虫种源。河南信阳、湖南桃源和贵州松桃三种源表现最差,是马尾松毛虫的敏感种源。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 ( 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是重要的森林害虫之一。该害虫曾于1 993、1 994年在安康地区文武山林区暴发成灾。 1 998~ 1 999年 ,又相继在安康、宁陕、石泉、汉阴等县市猖獗发生 ,给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观察认为 :该害虫每年发生 2~ 3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翘皮缝中越冬。越冬幼虫每年 4月份大量出蛰 ,第 1代幼虫每年 5月中下旬始发 ,6月上旬盛发 ,为防治的关键时期。1 生活史观察与调查方法1 .1 卵期1 999年 5月下旬 ,在汉阴县龙宝乡采收新产卵块 2 0枚 (部分为捕捉雌成虫产卵获得 )置于室外 ,自然孵化。逐日观察记…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荣兰  黄国洋 《林业科学》1989,25(5):472-476
由于化学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历史较久,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产生了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新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良特性,但自1981年使用以来,其杀虫效果不断降低,而用药量逐渐增加。我们自1984—1986年对全省12个县、20多个地方作了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工作。结果表明:松毛虫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药性与过去使用有机氯、有机磷等农药的量成正相关,合理控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用量能延缓抗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石再华 《湖南林业》2006,(10):24-24
一、大力营造混交林。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同时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没有培育前途的残次林,进行补栽阔叶树,逐步改纯林为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形成不利于松茗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能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模拟危害程度和自然状况下马尾松毛虫危害等试验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利用微机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5~10年生马尾松针叶损失50%时,越冬代对当年高生长有显著的影响;5~20年生马尾松针叶损失50%,第二代对后一年的树高、胸径、材积有显著的影响;针叶损失70%以上时,越冬代对当年、第一代对当年、第二代对后一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均有极显著的影响;针叶损失100%时,第一代还对后一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以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危害最大,越冬代和第二代相近似。这为制定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开展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大力营造混交林 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没有培育前途的残次林,补栽阔叶树,逐步改纯林为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形成不利于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可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潜伏期马尾松毛虫死亡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希民  吴正东 《林业科学》1992,28(2):184-187
观察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的发生发展过程时,发现松毛虫往往经过几个世代的低密度潜伏期之后,才发展到大发生阶段,如1972年在缙云壶镇调查,三个世代每株平均蛹数0—11个;1973年的越冬代0.3—2.5个。1980年在长乐林场调查,调查到很多地段老龄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是林业三大害虫之首,每年都给我国南方松林造成巨大的损失。几十年的防治实践证明,无论是化学防治,还是利用生物防治,都是权宜之计,不能长久有效的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危害;可是营造松阔混交林,改造纯马尾松林为松阔混交林是控制松毛虫危害的最有效的措施,可以做到长久控制松毛虫的危害,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又可减少防治费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在造针阔混交林时阔叶树混交最低比例多少时才能达到有虫不成灾是一个关键的技术。这个技术国内未见有报道,因为在马尾松林中栽植阔叶树,从经济角度上看,改造比例大,投资就大,改造比例小又不能控制虫情发生。另外,从营林角度上看,马尾松林地往往造在地力贫瘠山坡上,植入的阔叶林难以成材,生产力低下。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制衡作用,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是马尾松毛虫暴发的核心根源,松树抗性反应的滞后与天敌和致病菌作用的滞后,形成了暴发的周期性.调整森林生态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能有效地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3.
张旺 《河南林业科技》2021,41(1):17-19,47
以河南省信阳市国有南湾林场为研究区,对马尾松人工纯林改造成异龄针阔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经过目标树作业并补植阔叶树的改造后,马尾松人工林的林下植物获得较多的资源,促进了植物更新与生长,林下植物多样性升高.为河南地区人工纯林的改造及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毛虫防治决策专家系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王淑芬  陈亮 《林业科学》1992,28(1):31-38
本文介绍了马尾松毛虫防治决策专家系统的建立及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叙述了该系统的知识库、推理机及系统结构;讨论了该系统的决策应用特点及推理技术特点,并举例说明了系统的运行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91~1992年,应用不同浓度的除虫脲胶悬剂防治各代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幼虫中毒后,食量明显减少,不仅使幼虫致死,还会影响残存害虫化蛹、羽化、产卵;每亩用3、5、10、15g20%除虫脲胶悬剂,幼虫、蛹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90.4%~100%。  相似文献   

16.
17.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编著论述了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等3种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决定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雌性比、产卵量和死亡率3个因子,指出马尾松毛虫雌性有其遗传因素,其性别早在胚胎发育的卵期已经形成,食料的丰歉与质量、食料树种的不同,不同农药化学防治处理、气温的变化都将影响雌雄虫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李莉 《陕西林业》1998,(3):14-15
马尾松毛虫是近两年在我省汉中、安康等地区暴发成灾的森林害虫,仅1997年成灾面积就达60万亩。其幼虫蚕食针叶,且食量惊人,常使松林遭受到严重危害。若人体接触到松毛虫幼虫毒毛,还容易引起皮炎、关节肿痛等疾病,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998年起,我省已将马尾松毛虫列入工程治理方案中。积极保护和利用益鸟防治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用材林3—4代类型区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林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资源。因松树是林业中重要的树木,但却严重受到了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所以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已经成为林业防护的一个重点项目。在对马尾松毛虫长期防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分析了马尾松毛虫的生物特征,总结了发生马尾松毛虫病害的原因,对马尾松毛虫防治的要点以及关键部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