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收获后的秸秆除少量被应用外,大量都被焚烧,破坏土壤自身的生态平衡,污染环境,要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秸秆还田是必要举措,了解水稻秸秆还田的技术措施和注意事项是利用好这项技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水稻秸秆双轴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方寒地稻田在秸秆还田作业时,传统单轴机具难以适应覆有大量秸秆的湿黏土壤条件,作业质量难以满足实际作业需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前轴正旋、后轴反旋的新型水稻秸秆双轴深埋还田机。结合实际农艺要求及土壤运动过程确定前后刀轴中心水平距离650 mm、竖直距离100 mm,并对整机进行配置。运用EDEM仿真软件模拟还田机工作过程,以前进速度、前轴转速、后轴转速为试验因素,以秸秆还田率和机具功耗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建立秸秆还田率及机具功耗回归方程。利用Design-Expert分析软件得到最优参数组合,根据仿真优化结果及实际加工需求确定最优工作参数为:前进速度1.5 km/h、前轴转速274.2 r/min、后轴转速219.4 r/min,为后续田间试验提供理论支撑。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留茬高度为15~20 cm、地表秸秆覆盖量为468~578 g/m2、拖拉机前进作业速度为低速1挡(1.5 km/h)时,水稻秸秆双轴深埋还田机还田率为88.7%~91.2%、地面平整度为1.8~2.4 cm、碎土率为97.7%~98.8%、耕深为16.6~19.5 cm,各项指标均满足...  相似文献   

3.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秸秆还田试验研究,提出了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两种方法,总结了秸秆还田农机作业工艺、配套农机具的选择,每个环节需要采取的关键技术措施,以及与之相关的辅助技术。针对目前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推广应用的具体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5.
水稻秸秆整株还田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阐述了1ZT-210型水稻秸秆整株还田机的总体结构设计。田间试验证明,水稻秸秆整株还田机的翻土和覆盖性能较好,可获得良好的土壤耕作层,耕深达18cm,秸秆在15cm深度以下覆盖率达95%。满足保护性耕作农艺要求,能够保证水稻移栽作业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不同水稻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和存在问题,结合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基本要求,选用适宜配套机具对主要作业模式开展试验,为辽宁省的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稻秸秆还田比小麦油菜秸秆还田的问题更多,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农机管理部门需要积极推广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减少秸秆焚烧现象的出现。基于此背景,将巢湖市开展的水稻秸秆还田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各地区开展水稻秸秆还田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加快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沼气发酵启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天喜 《江苏沼气》1990,(2):16-18,3
  相似文献   

9.
寒地水稻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稻田养分严重亏缺的问题,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适宜量、适宜时间,明确了化肥施用方法及土壤理化性状改善程度与节肥效果,并研究了机械还田的具体措施,形成了寒地机械化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稻草还田土壤有机质提高0.2个百分点,增产10%以上,节肥10%~20%,培肥地力、增产、节肥效果非常显著.积极地推广机械化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是促进农田生态环境优良化,使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该项技术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相似文献   

10.
一、做法及成效2019年,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发挥农业机械的技术支撑优势,早稻实现秸秆全部机械切碎还田,晚稻鼓励秸秆机械切碎还田、大力推广秸秆打捆离田综合利用,实现了提高土壤地力、增加粮食产量、增加秸秆利用收益、禁止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的目的,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水稻秸秆机械切碎还田培肥地力增加粮食产量除打捆离田的区域外,赫山区全年全区早、中和晚三季水稻的种植大田全部实行机械切碎还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农业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提出了一种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处理垃圾的新思路,并进行了试验装置的构建,测出了不同状态下处理系统的温度特性曲线.在太阳能日均辐射量为16000 kJ/(m2.d)左右的情况下,最高温度达63.5℃.对垃圾中的病虫分析表明,处理系统能起到灭菌作用,可满足农业垃圾处理的工艺要求,为大规模太阳能垃圾处理系统示范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秸秆的抗拉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对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在农作物的加工利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实验研究分析了小麦秸秆的抗拉特性,比较分析了不同生长部位的抗拉能力,判定出小麦秸秆中部位置较易断裂。同时得出含水率对小麦秸秆的抗拉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其表现为含水率高的秸秆抗拉性能弱于含水率低的秸秆,而含水率低的秸秆却比含水率高的秸秆容易断裂。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设计法,以水稻秸秆和稻壳为原料,主轴转速、含水率、稻壳含量和秸秆长度为试验影响因子,秸秆压缩力为试验指标,利用9JYK-2000A型环模秸秆压块机进行秸秆压缩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主轴转速为170r/min、含水率为20%、稻壳含量为30%、秸秆长度为15mm时,秸秆压缩力有最佳值为20.407k N;各因素对环模秸秆压块机秸秆压缩力贡献率主次顺序依次为:含水率秸秆长度稻壳含量主轴转速。试验验证可知:该组合下试验值与试验模型预测值之间相对误差平均值为1.9 4%,可以为环模秸秆压块机压缩机理研究和分析提供必要的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14.
草谷比对多滚筒脱粒分离装置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草谷比的水稻对多滚筒联合收获机脱粒分离装置的功耗、脱粒损失率及杂余含量的影响,在多滚筒脱粒分离装置试验台上采用切轴流滚筒与双横轴流滚筒组合式3滚筒脱粒分离装置(简称切轴轴3滚筒脱粒分离装置),在相同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下对喂入不同草谷比的水稻(即不同茎秆长度的水稻)进行脱粒分离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喂入茎秆长度越短的水稻(即草谷比越小)。脱粒滚筒功耗和脱出物杂余含量越低,但脱粒损失率越高,在保证脱粒损失率≤0.6%并尽可能降低多滚筒脱粒分离装置功耗和杂余含量的情况下选取最佳喂入水稻长度为675mm,当喂入量为4.5kg/s且喂入水稻长度为675mm时.切轴轴3滚筒脱粒分离装置的总功耗为22.47kW,脱粒损失率为0.587%,脱出物杂余含量为6.92%。  相似文献   

15.
秸秆挤压成型育苗钵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秸秆经粉碎筛分处理后,加入适量粘合剂,采用挤压成型工艺制成的育苗钵,具有一定的使用强度,可用来代替塑料育苗钵,对开辟秸秆利用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试验,研究了粘合剂用量、成型温度和成型压力对育苗钵强度的影响,确定了玉米秸秆挤压成型育苗钵的较佳工艺参数:压力为6MPa,温度为100℃,粘合剂用量为20%左右.育苗钵的抗破损试验表明,其强度可以满足长途运输及搬运要求.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秸秆重组方材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农作物秸秆重组方材的制造工艺流程,结合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深入论述了农作物秸秆重组方材制备过程中原料梳解、干燥、施胶、四面热压及后期处理等关键技术;分析了秸秆重组方材制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为农作物秸秆重组方材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秸秆覆盖还田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大田水分蒸发,提高作物产量,而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质状况又有不同的影响。为此,就不同玉米秸秆覆盖处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并在小麦全生育期的3个阶段进行采样,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处理下土壤质量的变化,然后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较优的秸秆处理方案为50%覆盖有腐解剂,较优的秸秆覆盖量为50%覆盖,即半覆盖量。  相似文献   

18.
粉碎玉米秸秆的压缩特性对玉米秸秆饲料化工艺的优化和设备的研制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结合自制压缩装置,对不同筛网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品种:SC704)进行压缩试验,深入研究含水率、粉碎粒度、压缩速度对粉碎玉米秸秆压缩特性的综合影响。根据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原理设计试验方案,通过试验分析建立了最大压缩力与含水率、粉碎粒度、压缩速度之间的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粉碎玉米秸秆压缩至300kg/m^3时,含水率对粉碎玉米秸秆可压缩性影响极显著,粉碎粒度及压缩速度对粉碎玉米秸秆可压缩性影响显著;最大压缩力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粉碎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压缩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梳穗联合收获机禾秆处理装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获后田间直立禾秆的处理问题是梳穗联合收获机实现产业化的瓶颈,通过对梳穗联合收获机禾秆处理装置的试验分析,得出了禾秆切碎器的锤片排列形式及工作腔间隙、锤片线速度等主要工作参数计算模型,解决了现有梳穗联合收获机对作物适应性较差及2m以上宽割幅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小麦秸秆的机械加工问题,在自制的小麦秸秆锤切机试验台上,采用系统分组的试验方法,进行了锤切机主要工作参数对秸秆切碎程度影响的试验研究,并建立了锤刀末端线速度、锤刀工作密度、锤刀重复度和切碎率的回归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锤刀末端线速度、锤刀工作密度、锤刀重复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锤切机工作质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