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去我国绝大部份茶园采用150厘米行距,26~33厘米株距的种植方式,每亩基本苗数5000株以下(即常规茶园)。常规茶园由于单位面积内苗数少,茶树在幼龄期群体覆盖度小,成园慢。从六十年代起,我国茶叶专家开展了对密植茶园的研究,并陆续发展了一批见效快的密植茶园,我省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有二十几万亩。笔者运用几年来对密植茶园速成丰产技术的研究资料,就茶园合理密植和密植速成丰产茶园效果、优缺点及科学管理技术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幼龄茶园套种绿肥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绿肥与幼龄茶树套种对茶树生长情况、虫害发生情况等的影响,采用三个不同种类的绿肥于2014年春种植在同等条件的幼龄茶园中,期间分别调查绿肥套种对茶树树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采样后生化指标、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园中套种绿肥能改善土壤的状况,促使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茶树的生长势,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从而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适宜的绿肥进行茶、绿肥套种,能提高茶园土壤的肥力,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3.
茶叶是宁洱县的绿色支柱产业,近年来,宁洱县有机茶园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户急需掌握规范的有机茶种植技术。介绍了宁洱县有机新茶园建设规划、茶园开垦、品种选择、茶苗移栽、幼龄茶园管理和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供有机茶园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4.
茶园(尤其是幼龄茶园)杂草种类多、分布面积广、生长繁殖快,大多数恶性杂草常与茶树争光争肥、覆盖茶树蓬面,对茶树的生长、茶叶产量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解市场上的不同除草剂对茶园杂草的防控效果,2012年笔者特选几种茶园中通  相似文献   

5.
茶煤病是茶园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也是丽水市莲都区茶园的主要病害。茶煤病的病原菌为真菌,其种类很多,但常见的为浓色煤病菌。茶煤病爆发年份,不仅茶叶严重减产,品质下降,严重的则可导致病株枯死。2000年本区大港头镇杨山村500亩幼龄茶园爆发该病,发病面积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高寒地区燕麦与蚕豆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燕麦单作、蚕豆单作、燕麦与蚕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燕麦和蚕豆的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花期和乳熟期,间作燕麦的株高、分蘖数、叶长、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显著高于单作;间作蚕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单作。乳熟期,间作燕麦的地上生物量与单作相比增加了6.03%,间作蚕豆的地上生物量与单作相比增加了6.87%。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与乳熟期燕麦的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达0.93。综上,燕麦与蚕豆间作是一种在高寒地区可行的,能够促进燕麦的生长发育改善燕麦蚕豆的光合特性并提高产量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广西茶叶生产 ,解放初期茶园面积 0 .14万hm2 ,产量 0 .16万t ,2 0世纪后期达到 2 .75万hm2 ,2 0 0 0年产量超过 2万t。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 ,由于历史原因 ,过去茶园缺乏整体规划 ,全部采用种子播种 ,种性混杂 ,行株距宽 ,茶园单位面积株丛数少 ,单产低 ,以生产桂青茶、六堡茶、中低档炒青绿茶为主。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 ,广西划入红茶区 ,生产出口红碎茶 ,在近 3万hm2 的茶园中 ,品种绝大部分是引入的云南大叶种 ,如农垦、华侨、劳改等国有茶场 ,基本上是云南茶种。随着社会的进步 ,市场的变化 ,经营模式转变等 ,广西由生产红碎茶为主转…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大豆茎秆生长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套作系统中大豆(Glycine max)茎秆生长过程的模拟方程,本研究以玉米(Zea mays)/大豆套作为对象,单作大豆为对照,3种不同株型大豆(南豆032-4、南豆12、九月黄)为材料,对两种种植模式下大豆茎秆生长进行定量化模拟。运用Richards方程[y=α/(1+βe-γx)1/δ],构建大豆茎长、茎粗生长变化的动态模型,方程参数α值(终极生长量参数)为各品种遗传参数,β值(初值生长量参数)、γ值(生长速率参数)和δ值(形状参数)在不同栽培模式、品种间变异较大,可见主要通过调节参数β、γ、δ值来实现对整个方程的调控。采用Logistic方程[y=α/(1+βe-γx)],构建大豆茎秆干重动态模型,β、γ值在不同栽培模式、品种间变异较大,主要通过调节参数β、γ值来实现对整个方程的调控。因此分别建立套作和单作栽培模式下的大豆模拟方程,构建大豆茎秆长、茎秆粗的生长动态模型,以及构建大豆茎秆干重积累的动态模型,所建立套作和单作生长模型方程精确度(R2)均在0.99以上。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不同类型大豆材料在单套作体系下茎秆节间长度、粗度、干重都能很好的预测,能较好地拟合茎秆生长动态。本研究结果对探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茎秆生长规律研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前言我省现有茶园面积90余万亩,1989年总产干茶1.88万吨,按投(?)面积计算,平均亩产30公斤左右,低于全国40公斤的水平。茶园生产力与土地利用率一直较低,单产在15~20公斤的低产茶园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0~40%左右。但也有小面积亩产超过500公斤的,大面积(1000~2000亩)亩超150公斤的,产量相差10多倍。这说明我省茶园单  相似文献   

10.
茶叶是我省主要创汇产品。由于种种原因,现行茶叶生产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变,尤其是在目前茶叶市场出现疲软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新科技,改良茶园土壤,复壮茶丛树势,改进制茶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就当前茶叶生产中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如下浅见,与大家商榷。一、加强良种繁育,扩大良种画积目前,全国有良种茶园约400万亩,占菜园面积的四分之一,远远落后于日本。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各省的重视。安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高新技术已广泛地运用到我国茶业领域。因此,传统的种植、生产、管理、经营方式将受到冲击,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现代茶园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向如何?这是广大茶业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依据现代化大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律,就我国现代茶园发展趋向谈几点看  相似文献   

12.
从新茶园的选址建园、茶树栽植与修剪、茶园管理等方面总结了高香型乌龙茶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旨在为高香型乌龙茶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海河平原区苜蓿第3~5茬草雨季收获难的问题。于2011-2016年在位于河北衡水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试验站开展了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5种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以及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两种行距处理下的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高丹草处理下苜蓿第2年前2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食物当量数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但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小区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行距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总食物当量数、总经济效益、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关键种植技术为:单作苜蓿田采用20-40 cm宽窄行秋播种植,于第2年前2茬苜蓿草收获后,在宽行中间套作青贮玉米,青贮玉米密度在6 万株·hm-2以内,9月底将套作的青贮玉米与苜蓿一起收获,之后苜蓿田苜蓿正常越冬,下一年再重复种植青贮玉米。该模式在保证与单作苜蓿同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有效解决苜蓿3~5茬草雨季收获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间作对牧草根系生长特性和碳、氮代谢特征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紫花苜蓿、小黑麦、燕麦、玉米、甜高粱5种单作模式为参照,对紫花苜蓿/小黑麦、紫花苜蓿/燕麦、紫花苜蓿/玉米和紫花苜蓿/甜高粱4种间作模式进行了研究,采用目前先进的微根管观测系统并结合计算机成像技术对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单作及间作下根系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原位观测,并且对4种间作模式下碳、氮代谢关键酶及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单作还是间作,根系参数与碳、氮代谢各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根长、根表面积均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根系特性与碳、氮代谢具有一致性;4种间作模式下禾本科牧草的根长、根表面积等根系参数明显优化,而紫花苜蓿根系特性与单作相比表现不一,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其根系特性受到了明显地抑制(显著低于单作),表现为竞争弱势,而与小黑麦和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则未受影响;4种间作模式下禾本科牧草功能叶RuBPCase和NR活性与单作比均显著性增加,而紫花苜蓿功能叶RuBPCase和NR活性与单作相比趋势不尽相同,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其RuBPCase和NR活性显著低于单作,而与小黑麦和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则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供试牧草根系特性和碳、氮代谢特征表现趋势一致;在4种间作模式下根系特性和碳、氮代谢特征均表现为禾本科牧草优于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这2种间作模式下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苜蓿+玉米间作系统产量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苜蓿+玉米间作模式下种间竞争力变化,及其对间作系统产量建成的影响。试验设苜蓿、玉米行数比分别为2∶2,3∶2,4∶2,5∶2四个间作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其所占间作面积比分别为33%∶67%,43%∶57%,50%∶50%,55%∶45%,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组。测定各处理干物质产量,采用土地当量比(LER)、侵占力(Aam)、相对拥挤系数(RCC)等指标来评定不同间作处理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在苜蓿+玉米间作系统第1年生产中,苜蓿竞争力大于玉米,所有间作处理总产量和经济产出均低于单作玉米,高于单作苜蓿,各间作处理相比以5∶2间作模式生产性能最佳。在第2年生产中,苜蓿进入高产期,始终占据间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所有间作处理生物总产量都不低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经济产出均大于单作苜蓿和单作玉米,5∶2间作模式表现出最佳的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海河平原区苜蓿第3~5茬草雨季收获难的问题。于2011-2016年在位于河北衡水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试验站开展了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5种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以及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得出,30-30cm、20-40cm两种行距处理下的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高丹草处理下苜蓿第2年前2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食物当量数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但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小区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得出,30-30cm、20-40cm行距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总食物当量数、总经济效益、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关键种植技术为:单作苜蓿田采用20-40cm宽窄行秋播种植,于第2年前2茬苜蓿草收获后,在宽行中间套作青贮玉米,青贮玉米密度在6万株·hm-2以内,9月底将套作的青贮玉米与苜蓿一起收获,之后苜蓿田苜蓿正常越冬,下一年再重复种植青贮玉米。该模式在保证与单作苜蓿同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有效解决苜蓿3~5茬草雨季收获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大别山地区茶园养鸡的主要生态模式,有茶-鸡综合生态模式、立体种养生态模式等,然而从业者素质、生产方式落后、疫病防控难度大、产业化程度不高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比提出了促进茶园养鸡生态模式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茶叶生产要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名特优茶。为此,我所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名优茶开发,提高名优茶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于去年冬开始在上梅洲高产茶园内进行了一次塑料大棚覆盖茶园试验,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茶树栽培经济效益的取得,是土壤、种质、气象以及各项栽培投入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土壤、种质、气象及茶园条件下,栽培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栽培技术投入。一方面与栽培技术质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栽培技术量的因素,即各项栽培技术投入的数量及比例有密切关系。在茶叶生产实际中,对各项栽培投入数量的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红枣(Ziziphus jujuba)?||苜蓿(Medicago sativa)间作(JA)、苜蓿单作(SA)、红枣单作(SJ)?3种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作条件下,土壤pH总体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碱解氮含量表现为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