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原蚕生产是在广大农村繁育优良蚕品种的重要途径。到2008年春,淮阴区已成为江苏省农村繁育一代杂交蚕种最大的生产基地。但是,长期以来,淮阴区原蚕饲养一直以在室内使用蚕匾多回薄饲为  相似文献   

2.
淮安市原蚕基地建设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原蚕基地建设经历了十多年的筛选、调整和巩固,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健康发展之年。回顾我市原蚕基地建设,是在蚕种生产跟不上蚕桑生产发展的形势下,在省蚕种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下,通过引进外地蚕种生产技术、设备,采取蚕种场和原蚕点相结合的蚕种生产模式的现实情况下,完善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市原蚕区主要分布在洪泽县的1个村和淮阴区的5个村,已承担起全省十分之一的蚕种生产任务,其中洪泽县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低毒、优质原蚕生产基地。1原蚕基地建设回顾1.1原蚕生产基本情况我市原蚕生…  相似文献   

3.
蚕种质量优劣是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杂交率是衡量杂交种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是蚕种场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蚕种生产单位以扩展原蚕区繁育蚕种来提高经济效益和解决劳动力的矛盾,给杂交率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场从过去的专业场逐步转向原蚕区饲育就地收茧制种、原蚕区饲育收茧回场部制种和场部自育自制三种生产形式.尽管生产形式多,工作复杂,几年来杂交率不但没有下降,还有所提高.90年省蚕种质量抽样调查平均为99.76%,91年下乡农户跟踪调查为99.84%,92年省蚕种质量抽样调查平均为99.90%,下乡农户跟  相似文献   

4.
我省蚕种是以销定产计划生产。各级原蚕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生产计划都考虑到二、三年以后的蚕种供需要求。各级蚕种场的任务由省统一安排。蚕种场必须按品种、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制种计划。家蚕良种繁育制度是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三级繁育四级制种。由于原原母种是从生产原原种的优良蛾区中选留优良的个别蛾区制成。它确保了蚕品种纯正,并通过蚕种场职工精心饲养和卵、蚕、蛹、蛾的严格选择淘汰,进一步提高了蚕品种的优良性状,使蚕种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地区近年来推广的7532×932正反交一代杂交品种(桂夏二号),它具有杂交优势强,好养,茧质优良,产茧量高,解舒率好等特点.我场从1977年开始繁育,自1978年大量生产原种和一代杂交种.通过三年多来的生产实践,我们对这新品种原蚕饲养和制种技术有了一些体会,现叙述如下:一、原蚕饲养原蚕饲养首先要求蚕体健壮,才能达到增加蚕茧产量,提高蚕种质量,保持品种优良的经济性状,而且制出量多质好的蚕种,以保证下一代饲养获得高产稳产的目的.所以要饲养好7532、932原蚕,对饲料,环境条件,和技术处理等,要尽可能创造该品种需要的条件,才能把原蚕养好.  相似文献   

6.
加强原蚕基地建设 促进种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纵观全国的一代杂交蚕种生产,依靠原蚕区饲养原蚕制种的占绝大部分,而利用自有桑园养蚕制种的愈来愈少。因此,原蚕区的稳定、安全和生产水平等直接制约着种场的生存与发展,原蚕基地建设情况关系着种业的兴衰与成败。加强原蚕基地建设,已成为蚕种生产单位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康国民 《江苏蚕业》1997,19(4):18-19
<正>自80年代以来,农村原蚕点已成为我省繁育一代杂交种的主要基地.但如果微粒子病暴发.将严重影响原蚕基地的稳定.我场1995年,在海安、大丰等原蚕点因微粒子病暴发.蚕种生产几乎全军覆没,全场年生产蚕种177000多张,而超毒烧毁的蚕种达103000多张,淘汰率达58.19%,直接经济损失283万余元,这是一个很惨重的教训.为  相似文献   

8.
1.1养好原蚕。生产优质种茧是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的基础。蚕种场、站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原蚕饲育,按照蓖麻蚕的饲育技术要求养好原蚕。目前我区采用南一、白黄杂交一代原种蚕混区自交制种和蚕种场、站在农村建立原蚕区,养原蚕、收种茧回站制种的繁育形式。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蚕种质量检测效率和减少检测误差,对19个蚕品种杂交组合的134个繁育批次的一代杂交蚕种样品和同一杂交组合的42个繁育批次的一代杂交蚕种样卵,进行了标准调查方法(即逐日调查孵化率)与一次性调查孵化率的方法的比较试验,结果证明可以用一次性调查孵化率的方法替代逐日调查孵化率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模式已实现由专业场向原蚕区的全面转变.截止到2016年,我站已在淳安、建德、富阳3个县区8个蚕桑重点村建立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原种繁育基地,并通过就地制种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与专业场生产相比,由于原蚕区点多、面广,特别是实行就地制种后,微粒子病的防控难度加大.自2009年以来,我省微粒子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无论是无毒率还是合格率都处于历史低位.我站在2011~2012年也因微粒子病爆发出现大面积淘汰蚕种的质量问题.为此,加大原蚕区微粒子病的防控工作已成为当前蚕种生产单位和每一位蚕桑技术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正因为有大面积淘汰蚕种的惨痛教训,使我站痛下决心,从狠抓技术员思想观念入手,大力推进原蚕区蚕种繁育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12年秋期至今的5年中,我站繁育的蚕种不仅合格率均达到了100%,无毒率也均保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湖州市从1997年春期率先引进雄蚕系列品种并在农村进行试养推广,至今已推广数对雄蚕品种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2000年春期开始,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外第-个批量繁育雄蚕种的生产单位开始接受一代杂交种的繁育,以后其他蚕种制造企业都陆续参加了雄蚕系列品种的繁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对雄蚕繁育积累了一定的体会,在此与各位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原蚕区雄蚕品种一代杂交种繁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蚕系列品种在浙江省繁育推广多年,由于该系列品种在繁育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一般选择在专业场场本部饲养,近年来由于专业场场部饲养规模缩小,制约了雄蚕品种在我省的繁育和推广。目前我省饲养的雄蚕一代杂交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山东调入的。为解决雄蚕一代杂交种繁育问题,必须探索在原蚕区繁育雄蚕一代杂交种。近年来已有省内多家蚕种繁育单位在原蚕区试繁。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在2009年春期在原蚕区试繁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饲养原种180g,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3.
苏建 《四川蚕业》2014,(2):31-33
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对蚕种生产的危害较大,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主要对象。原蚕区是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的第一车间。根据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并结合蚕种生产实践,简述了原蚕区综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以原蚕区种茧生产为依托,生产繁育一代杂交种是现有蚕种场普通种生产的主要途径。凉山州蚕种场年生产普通种40多万张,全部来自于农村原蚕区收茧制种。从目前蚕种的生产状况看,原蚕区的种茧生产水平,完全决定了蚕种生产的质量高低和经营效益。当前,在农村蚕桑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蚕种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面对蚕茧市场的变化,从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原蚕生产是我场蚕种繁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原蚕零星分散、基础差、直接影响到蚕种制作的数量和质量。为了改变原蚕生产的被动局面,我们把原蚕基础建设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原蚕区是各蚕种场生产的大本营。由于蚕桑生产比价效益的不断下滑,各项管理措施有所粗放,造成蚕种繁育系数的下降。蚕种繁育系数是影响蚕种场经济效益乃至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是蚕种场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17.
谈文辉 《蚕学通讯》2015,(1):46-47,50
<正>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系2011年7月由原重庆市北碚蚕种场、重庆市西里蚕种场合并组建而成的公益类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隶属于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主要职能为专业从事蚕桑新品种和蚕业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其一代杂交种生产数量位居重庆市首位,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蚕种推广基地,“桑椹牌”、“桑叶牌”蚕种在业内和广大蚕农中享有良好声誉。研究院一代杂交种繁育主要靠原蚕区饲养原  相似文献   

18.
1955年,全国桑、蚕选种及良种繁育会议上规定了蚕种的四级繁育制度.1958年全国蚕种生产座谈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上述家蚕良种繁育制度进行改革.自1959年起实行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三级繁育四级制种的制度,原原母种的生产不单独列为一级,由生产原原种的母种蛾区中择优选留.实践表明改革后的家蚕良种繁育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在省、市业务管部门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我省蚕种繁育“以质为主,质量并重”的方针,狠抓原蚕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蚕种繁育的经营管理,落实蚕种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设岗、定编、优化组合,定产(量)、定质(量)、超产奖励的蚕种繁育管理方法,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开拓了我场蚕种繁育的新局面。我场蚕种繁育量逐年大幅度上升,蚕种产植逐年递增,年繁育蚕种量从2万余张上升到10万余张,增长了4倍,蚕种产植由八四年的21.5万元增加  相似文献   

20.
孙美仙 《蚕桑通报》2004,35(3):44-45
20世纪80年代末,海宁蚕种场开始扩大原蚕生产规模,开辟原蚕区饲养基地,形成了专业场走向农村联户饲养,收茧制种以场带队的生产模式.为了发挥各农户优势,90年代又转为小蚕联户,大蚕分户饲养就地制种的生产形式.目前,该场已发展成为春、秋两期饲养10000 g蚁量,年生产18万张以上的一代杂交蚕种的原蚕生产制种场.现有职工48名,具有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8名,生产用房5000多m2,原蚕区分布在3个村300余户农户中,桑地面积约46.7 hm2.持续多年的饲养原种及培桑管理,使整个原蚕区基础逐年扎实,生产的蚕种质量逐年提高,为海宁市蚕桑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