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省房县黑木耳获得丰收,据统计,1991年全县黑木耳产量突破67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仅供销社系统收购占总产量70%,直接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全县涌现出10个万斤木耳村、200多个木耳收入万元户。单产、总产、贸易均居全省首位。由于狠抓科学育耳,大力推行集体经营,全面推行人工点菌,单产由原来的1公斤提高到7.7公斤。土城镇一个木耳示范户科学育耳,单产达10公斤以上,创全县最高纪录。五十年代50万架木耳架,产量只有10多万公斤,到今年木耳架数下降到12万架,产量却猛增到67万公斤。单产、总产居全省首  相似文献   

2.
湖北房县通省公社羚羊大队,有五个生产队共108户。该地海拔700~1300米,有耳林面积4000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3~14℃,年雨量大于850毫米,适宜黑木耳生长。黑木耳产量从1978年的4476斤(架单产6.8斤)至1982年达8480斤(架单产11.8斤),单产增长73%,每年平均递增17.5%(见表1)。1982年人平均交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的反季节栽培是秋末冬初下种,在初春季节出耳的一种代料栽培黑木耳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栽培黑木耳,其菌袋的正品率高,一般可达95%以上;耳的质量好,耳片肉厚、色深、有光泽;出耳整齐,产量高,一般生物转化率达200%以上。我地耳农帅光明等人,多年采用反季节栽培黑木耳,年年获得了好收成,特别是1994年春季,黑木耳长势喜人,远看一遍黑,近看一地黑,真是人人见了人人夸。现将黑木耳反季节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耳农参考。  相似文献   

4.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5.
最近两年为了解决大棚秋季番茄稳产高产栽培技术,我们对秋番茄病毒病的综合防治开展了一些试验观测,从栽培角度探讨了病毒病综合防治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82年芦沟桥公社周庄子一、二队6个番茄棚,5个亩产过万斤,最高亩产达11700斤,1983年周庄子大队和大井大队共计85亩秋棚番茄、平均亩产达7000斤以上,其中7个亩产过万斤,最高亩产达11130斤。  相似文献   

6.
初步研究了春季全光5个地摆栽培时间对黑木耳出耳、产品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黑木耳最适栽培时间为4月末~5月中旬;表现为耳芽发生快,耳片生长整齐,出耳质量好,产量高的特点。地摆时间过早(4月16日)或过晚(5月26日)均影响黑木耳耳芽发生和耳片生长,尤其是过晚地摆,遇高温黑木耳耳芽发生困难,出耳期易感染杂菌,影响黑木耳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适宜的栽培时间是全日光栽培方式下提高黑木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黑木耳生产菌株栽培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全光地摆的栽培模式在特定的栽培季节对东北地区主栽的27个黑木耳生产菌株进行栽培试验,以黑木耳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出耳周期长短为依据鉴别黑木耳菌株。实验结果表明,以黑木耳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出耳周期长短为依据可以鉴别黑木耳生产菌株,并以此为依据将供试的27个黑木耳菌株划分为三个组群。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绥宁县关峡公社珠玉大队耳农于大来,七四年开始培育黑木耳以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八一年春栽培黑木耳50棚,下种500瓶,八二年产木耳432斤,平均棚产8.6斤。他种的木耳为什么能高产呢?主要有五条经验: 一、选用优质高产原种。在这个问题上。他曾有过深刻的教训:七九年冬,由于轻信了某些片面的宣传,用高价从外地购进了木耳原种,扩大培育栽培种后。八○年春下种  相似文献   

9.
1仿生黑木耳,符合出口
  浙江省龙泉市安仁镇,是一个年产黑木耳菌种1200万袋,产品销及全国10多个省区的黑木耳基地,当地一批栽培户,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探索,终于解决了木屑黑木耳质量不如段木,难以出口的大难题。仿生黑木耳在光、热、水、气的调控方法上,既仿段木的出耳环境,使其所产黑木耳具有段木所产的全部外观特征;又仿段木栽培时的耳木形态特征,亦即制成人工耳木。  相似文献   

10.
正袋料黑木耳是把黑木耳的菌袋摆放在室外的田块上或者在大棚内进行吊袋出耳管理的一种栽培技术。袋料黑木耳色泽好,耳大肉厚,深受消费者青睐。1栽培品种黑木耳在5月初之前采收的叫春耳,6—8月份采收的叫伏耳,9月份后采收的叫秋耳。在西乡县主要种植春耳和秋耳。按黑木耳后熟过程所需积湿不同,可分早、中、晚熟三个品种;按耳片形状可分为全筋、半筋和无筋。其中全筋品种产量高,但品质差,半筋和无筋品种质量好,  相似文献   

11.
对广西桂北地区黑木耳主栽品种916菌株进行开出耳口孔数对比试验,结果开出耳口336孔的黑木耳菌棒感染率最低,冬耳产量明显高于开出耳口168孔、280孔,并且生物学转化率达104.5%,高于其他两个处理。  相似文献   

12.
毛木耳的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又名白背木耳、黄背木耳,耳片黑色或褐色,背面有绒毛。它与黑木耳是同属不同种。耳片比黑木耳肥大,质地较粗硬,价值较黑木耳低。毛木耳具有很多优点:适应性广,不论山区或平原,都可种植;产量高,一般每百斤湿耳木可产干耳5~7斤;抗性强,对病虫害及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出耳快且产期集中,一般种后40天出耳,盛产期集中在5~9月。因此,很受群众欢迎,现已成为桂东、桂南及粤西地区食菌栽培中的主要品种。现就其栽培技术的几个主要环节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袋料黑木耳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木耳种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椒江新绿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黑木耳菌棒制作到出耳采收,探索出了一套袋料黑木耳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1978~79年,我们在通省公社塘埂四队、中堰公社光辉大队等地,进行了不同点菌密度试验。结果证明,接种穴距2寸的产量最高,杂菌最少。在段木、菌种、用种量、排场及管理相同的情况下,按2、2.5、3寸三种穴距点菌,各试验点的段木均为3尺一根,每架50根,每个密度六个架子。接种前,划线定距,用皮带冲准确打眼,眼深1.5厘米。常规管理,单收记产。试验结果,穴距2寸的平均每架产耳9.9斤,比2.5寸的平均每架产耳8.6  相似文献   

15.
为了总结苹果亩产万斤园的技术管理经验,促进结果大树稳产高产优质。我们对沂源、莒南、日照等县大队的苹果亩产万斤国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重点是树体营养和树体修剪方面的问题。在调查中西孝村、草岭后大队以国光为主,高家沟大队以金帅为主,大官庄大队以红星为主,分别选择高产,低产树进行树体根系、枝量、叶量、叶面积的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认识到,结果大树实现亩产万斤,必须加强以果园土肥水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同时搞好修剪,改善光照,控制病虫为害,保好叶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结果大树连年稳产、高产、优质。 一、苹果亩…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秋耳春管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华 《食用菌》2013,(6):48-49
黑木耳秋耳春管栽培模式是通过延后秋耳下地时间,成功使黑木耳生产避开炎热多雨的夏季,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从栽培品种选择、栽培季节、菌包制作、出耳管理、采收等环节介绍黑木耳秋耳春管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我县用段水栽培黑木耳已有多年,生产上用的菌种都是从各地引进,产量高低、品质优劣、出耳迟早、杂菌感染程度很不一致,据笔者观察,这与菌种密切相关。为了选出适于本地段木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笔者从1985~1988年对沪耳1号等三个菌株进行了品比试验(重复三个生产周期),现把试验情况简介如下:(一)材料:菌种为沪耳1号和沪耳2号,引自上海食用菌所,麻城黑木耳引自湖北麻城。按常规扩制母种。于1月制栽培种,配方为木屑78%、  相似文献   

18.
以11个地区37种黑木耳样品为试验材料,研究泡发水温、泡发时间和黑木耳类别对黑木耳泡发率的影响,测定不同泡发时间条件下黑木耳样品的泡发率。结果表明泡发水温和泡发时间对黑木耳泡发率有影响。在相同泡发条件下,多筋类黑木耳样品泡发率较无筋类高,春耳样品泡发率较秋耳样品高,北方黑木耳样品泡发率较南方高,因此不同类别黑木耳样品对泡发率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合江山当地袋料栽培的黑木耳优质高产菌株,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对8个新引进的黑木耳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黑木耳各菌株的抗性、耳基出现早晚、木耳产量和商品质量等因素,得出916、新科、浙耳一号这3个菌株比较好。其中,浙耳一号,出耳早,属早熟菌株,可作为秋季接种较迟的菌株;916、新科出耳较迟,属晚熟菌株,产量高、抗性强,可作为当地袋料栽培的主要菌株。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唐盛世,秦巴山区野生食用菌的采摘和消费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在唐长安城中设有专门销售食用菌的“山珍”专业市场;清朝中期秦巴山区已有人工砍捧,承接自然漂落的孢子发菌产耳的生产习惯,并且已具有很大的规模,被誉为我国木耳主产区之一;放解前每年通过汉江水道进入武汉海关出口的黑木耳就有五、六十万斤之多。解放后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57年全省黑木耳产量从50年年产74万斤(370吨)增加到210万斤(1050吨),野生食用菌的干品收购量达100多万斤(500多吨),其中仅天然生银耳一项就三万多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