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南方坡耕地种植苎麻水土保持效果和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下种植苎麻的水土保持效果。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以25°自然坡面,选种植玉米为对照,研究坡耕地种植苎麻收获纤维(每年收获3次)、饲料(株高60cm时收获)、不收获(在生长季内不收获产品)三种方式下坡耕地径流和产沙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土壤侵蚀模数和平均径流系数变化规律为,饲料用处理>玉米小区(CK)>纤维用处理>不利用处理;经济效益纤维用处理最大为32 040.8元/hm2、不利用处理为7 466.9元/hm2、饲料用处理为15 489.6元/hm2、玉米处理为19 748元/hm2。由此表明,南方坡耕地种植苎麻可以达到水土保持效果,且苎麻不收获方式和收获纤维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
苎麻在坡耕地种植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从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栽培技术上剖析了苎麻的水土保持机理:苎麻根蔸发达,在土壤中盘根错节,固土能力强;植株生长速度快,根蔸新陈代谢迅速,且具有换蔸的生长特性,增加了土壤覆盖度和土壤孔隙率,能蓄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苎麻保护性耕作模式即覆盖栽培(绿色覆盖和残茬覆盖)、少免耕栽培和休闲、轮作栽培的应用实现了抑蒸抗旱、保水保肥固土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降雨分配不均,特别是暴雨是造成低丘红壤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红壤开垦农用后,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减少水土流失并不是复合农林间作的内在属性,而取决于复合农林系统的管理措施.与南酸枣单作系统相比,花生系统地表径流减少50%~60%,土壤侵蚀增加247%~352%.与花生单作系统相比,5龄南酸枣花生间作和9龄南酸枣花生间作系统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21%和6%,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11%和23%.但是,就单位花生种植面积而言,花生南酸枣间作与花生单作处理之间水土流失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降雨分配不均,特别是暴雨是造成低丘红壤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红壤开垦农用后,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减少水土流失并不是复合农林间作的内在属性,而取决于复合农林系统的管理措施。与南酸枣单作系统相比,花生系统地表径流减少50%~60%,土壤侵蚀增加247%~352%。与花生单作系统相比,5龄南酸枣花生间作和9龄南酸枣花生间作系统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21%和6%,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11%和23%。但是,就单位花生种植面积而言,花生南酸枣间作与花生单作处理之间水土流失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红壤坡耕地综合治理与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坡耕地是在山区落后的生产力背景下,人口与资源矛盾冲突中出现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不合理的开垦利用甚至超强度的掠夺式经营,已使坡耕地成为南方红黄壤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以湖南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分析了坡耕地治理与开发的主要障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近10年的攻关研究成果与治理实践经验,阐明了坡耕地治理与开发应采取的原则和选择的模式,并就治理与开发过程中如何防止水土流失、抗御季节性干旱、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投资机制与激励机制等技术途径和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平托花生在红壤果园的水土保持作用与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果园套种平托花生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连续4年定位测定表明,套种平托花生的果园发生地表径流38次,径流总量61t/hm2,无泥沙流失;而对照处理发生地表径流178次,径流总量2482 4t/hm2,流失泥沙42 26t/hm2。平托花生还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果园套种平托花生3年后,0~20cm的土壤容重为0 98g/cm3,土壤空隙度25 73%,土壤含水量22 5%;而对照分别为1 06g/cm3,18 6%,21 5%。套种平托花生3年后土壤pH值从5 12提高到6 25,酸性改善;有机质从15 26g/kg提高为19 30g/kg;全氮从0 79g/kg提高到1 04g/kg;全磷从0 25g/kg提高为0 30g/kg;但全钾从23 23g/kg下降到19 64g/kg。平托花生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以平托花生喂养肉兔,平均日增重为21 67g,高于饲喂野生杂草(10 73g)。平托花生以扦插繁殖为主,采用10cm×10cm的扦插距离,在山地(有机质5g/kg)30天后覆盖度达到49%,45天达到87%,60天达到91%;而园地(有机质15g/kg)30天就可以达到80%。采用20cm×20cm的扦插距离,山地需75天达到80%的覆盖,园地75天达到89%。 相似文献
7.
低丘红壤坡耕地的水分状况变化及其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红壤坡耕地水分状况随年降水周期、利用类型和坡位高低而变化。0~150cm土壤贮水量大致分为盈余期、消耗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土壤水势变化与贮水量3阶段相对应,总体由大变小再回升,只是土壤剖面从上而下,水势值增大,变幅减小,100cm土层以下近乎常年稳定;在不同利用方式之间,土壤水势也有较大时空差异,花生地年际变化大,坡位上下差异小;板粟园恰好相反。在4个水势段出现频率中,水势高的水势段出现频率越高,顺序为饱和>湿润>亏缺>干旱;且饱和、湿润段出现频率比例总体上是板栗园>花生地,底土>心土>表土,坡下>坡上、坡中;低水势干旱段主要出现在坡上、土壤上层和伏秋干旱季节,出现频率比例依然是板粟园>花生地,尤其是中、下坡40~85cm心土层。由此,红壤坡耕地水分状况应因地制宜从工程、生物和农艺3方面予以调控。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野葛及百喜草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及土壤改良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红壤坡地野葛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效应结果表明,横峰野葛和百喜草可有效增大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和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值、有机质和N、P、K含量,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效果明显,且野葛综合效果优于百喜草。 相似文献
12.
红壤坡地果园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红壤坡地果园水平梯田梯壁植草等 8种处理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 ,与全园裸露 (对照 )相比水平梯田梯壁植草水土保持效果最佳 ,其径流系数平均比对照减少 89.7% ,土壤侵蚀量控制基本达 10 0 % ,其他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生草栽培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明确红壤坡地土壤水分耗散特征,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分析了农作区、茶园和桠柑园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过程。结果表明:蒸发、蒸腾与土壤表层含水率和植被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不同利用方式日蒸发量大小顺序为遮荫茶园〈对照茶园〈桠柑园〈农作区。茶树和桠柑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单峰型,桠柑日蒸腾速率比对照茶树弱,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6—10月均以蒸腾耗水为主。遮荫可有效削弱茶园土壤蒸发及植被蒸腾。茶园蒸发受微地形条件影响较大,梯地蒸发比梯坎蒸发弱,而农作区和桠柑园土壤蒸发更多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适度遮荫可以有效降低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防治季节性干旱。 相似文献
14.
混播草带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于2001~2002年选用非洲狗尾草、高羊茅和红三叶3种优良牧草,在云南昆明王家箐流域的坡耕地上进行了混播草带防治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试验设混播非洲狗尾草与红三叶(A)、混播高羊茅与红三叶(B)、单播高羊茅(C)和无草带种植(D)4个处理,坡度在13.2°~14°之间;每个处理坡耕地上部等高种植9 m×2 m玉米,基部种植0.5 m宽的草带,底部设径流收集池。结果表明:选择适宜草种进行混播,所形成的草带水土保持效果优于单播草带;在雨季(5~10月)4个处理的水土流失量为D>C>B>A,与对照D相比,处理A、B、C的径流量分别减少了79.19%、64.02%和51.53%,侵蚀量分别减少了92.04%、84.49%和78.70%;混播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有利于增加草带的总盖度和草层高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强草带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及其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以及国家及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对于水土保持的功能研究也越来越多.结合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需要,提出水土保持功能的概念、类型确定原则和功能类型,阐述了水土保持基础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的评价方法,以及各基础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太行山东部山地丘陵区为例,举例说明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对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基础功能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各功能的区域比例,提出8个一级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方向,维护和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将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作用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研究红壤坡地养分流失规律,通过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2006~2007年野外试验,分析了3种生态措施、3种典型降雨红壤坡地N、P流失过程。结果表明:不同降雨类型下采取生态措施能对整个径流过程中的总氮和总磷浓度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且各处理径流中氮和磷的流失主要集中在径流初期,后期均匀稳定。养分流失均以侵蚀泥沙携带养分流失为主,但随着降雨的减小,泥沙携带养分流失量占养分总流失量的比例会降低。各处理侵蚀泥沙均有养分富集现象,而且随着降雨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中国南方红壤侵蚀严重区水土流失快速治理的方法和途径,在江西省的修水、宁都、石城等县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侵蚀区,对16种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的植物生长状况、蓄水保土效益、改土增肥效益、经济效益4方面进行观测,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不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修水试验区马尾松+木荷+胡枝子+黄栀子、马尾松+木荷+泡桐+胡枝子,宁都试验区马尾松+木荷+胡枝子,石城试验区湿地松+枫香+胡枝子+硬骨草、湿地松+胡枝子+硬骨草和湿地松+胡枝子+百喜草配置模式各种效益表现优良,可以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