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明确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笔者剖析了几十年来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生产力、特征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种的耐肥性。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基本分为4个增长阶段,各阶段主栽品种分别为‘合江19号’、‘合江23号’、‘空育131’与‘龙粳31’。分析发现,这4个代表不同时期的主栽品种的产量构成四因素中,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变化不大,每穗粒数的增加是持续再创高产的关键因素。同时品种的抗病性与抗倒伏性以及吸肥能力依次增强。通过分析阐明在育种方面应致力于增加每穗粒数,在栽培方面应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早熟优质,丰产耐病,适应性广的水稻品种—合江1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熟优质、丰产耐病、适应性广的水稻品种──合江19张淑华(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54014)合江19号水稻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966年以虾夷为母本,合江12号为父本杂交,1969年又以该组合的F3代合交6616-1为母本,手稻为父...  相似文献   

3.
水稻新品种吉粳69号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适应我国北方稻区对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的需求,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水稻良种生产中心品资室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出熟期适中、抗稻瘟病、耐盐碱、抗旱、抗寒耐霜打、丰产性好、米质优的水稻新品种-吉粳69号.1998年2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决定从1998年起为推广品种.1997~1998年推广面积为7.2万hm2,1999年被列为国家、吉林省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推广面积为8万hm2.吉粳69号的育成,在丰产性、抗病性、耐盐碱性、抗旱性、耐冷抗霜性、米质、适应性等诸多方面均显著地优于对照及生产上应用的主栽品种,是该省水稻育种史上一个表现优异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水稻新品种龙粳20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220万hm2,其中有近133万hm2集中在三江平原地区(品种区划为第三积温带)。自2000年以来,该地区主栽品种一直为空育131,其特点为早熟、优质、丰产,但自2004年以来稻瘟病抗性逐渐丧失。2005~2006年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水稻稻瘟病大发生,空育131主栽区(包括空育131近缘品种如农育9801、垦鉴稻10号等)稻瘟病发生尤为严重,减产幅度大,极大地影响了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安全。针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积极选育早熟、优质、丰产、抗病、适应性广的新品种,对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上述育种目标,我们育…  相似文献   

5.
迟熟中籼新组合荃9优3号高产稳产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18,(12)
为探明荃9优3号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丰产、稳产性及综合表现,推荐其参加2016年度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科研单位试验联合体新品种区域试验,利用2016年度试验结果资料通过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荃9优3号在23个试验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荃9优3号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稻米品质、抗病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等综合表现优良,符合继续推荐2017年度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科研单位试验联合体新品种区域试验标准,建议续试。  相似文献   

6.
不同遗传背景下稻瘟病菌致病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重大产量损失。本文为明确不同遗传背景下4个稻瘟病菌株群致病性及其寄主品种的抗性改良情况,以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鉴别品种、水稻单基因系品种和当地水稻品种为鉴定体系,以各群菌株为研究靶标,通过喷雾接种方式,结合联合抗病性和基因聚合方式完成改良分析得出下列结论:(1)在中国鉴别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10个、6个、6个和9个生理小种,源自哈9811的菌株的优势小种为ZF1,其他3个类群菌株的优势小种均为ZG1。(2)在日本清泽鉴别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19个、11个、13个和14个生理小种,其致病率平均值分别为54.17%、46.21%、41.67%和59.90%。(3)在水稻单基因系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20个、11个、12个和16个致病型,其致病性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20~0.87、0.25~0.90、0.25~1.00和0.31~0.88。(4)在当地水稻品种体系下,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分别被划分为12个、7个、9个和13个致病型,其最佳抗性品种分别为龙盾104、松粳6号、松粳9号和龙稻7号。(5)从抗性改良角度分析,应用联合抗病性方式,其联合抗病性系数和联合致病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介于0.71~0.92和0~0.08,效果较好;应用基因聚合方式,对源自空育131、垦稻12、上育397和哈9811的菌株表现免疫的基因组合分别有2个、2个、5个和7个。综合分析,以水稻单基因系品种为体系进行稻瘟病菌株致病性分析效果较好;2种抗性改良方式效果都较好,但也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稻区麦茬籼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鉴定、评价水稻新品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于2019年开展长江中下游稻区麦茬籼稻新品种比较试验。2019-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鹏优6553、陵两优179、广味丝苗1号和美香银占2号4个品种产量及综合表现突出,建议参加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  相似文献   

8.
孙建权 《中国种业》2020,(11):86-88
为全面了解新科稻31的生产应用前景,利用2015- 2016年2年的国家水稻品种试验黄淮粳稻B组汇总结果,通过产量、高稳系数和相关系数分析新科稻31的丰产稳产性,并进行了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科稻31两年区试产量分别为 683.6kg/667m2和 665.9kg/667m2, 均比对照增产;高稳系数分别为 88.6% 和 92.6%,均大于对照;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新科稻31 是一个抗病性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可以通过适度加大栽插密度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和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紧密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项目资助下,开展了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克隆和育种利用研究。水稻品种抽穗期的差异影响品种的耕种区域与适应性。该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已明确我国各稻区主栽品种的抽穗期  相似文献   

10.
松辽5号(原代号松辽99—86)系吉林省公主岭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耿文良研究员于1993年用(秋光×早锦)×陆誉,有性杂交,历经多世代选拔,系谱法育成的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2004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因其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目前已成为北方稻区水稻生产发展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材料在寒地稻区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拓宽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为育种者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获取新的有益基因,充实寒地水稻种质库,同时为东亚粳稻遗传评价(GUVA)提供寒地稻区的试验数据。首次对GUVA提供的41份材料进行了熟期、抗稻瘟病性、抗冷性、株型等方面的遗传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熟期普遍偏晚,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指出一些熟期相对较早,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冷性较强、株型较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材料,可以在寒地水稻育种工作中加以利用,以拓宽寒地稻种资源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早籼稻直播适应性种质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筛选芽期耐冷性好、成熟期抗倒伏的直播适应性早籼稻种质。研究了不同遗传背景的237份早籼稻稳定品系的芽期耐冷性,直播条件下生育期、产量和抗倒伏茎秆特性,苗期叶瘟抗性。结果表明,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1份生育期不迟于102天,叶瘟抗性、耐冷性、直播产量和抗倒伏指数优于对照‘嘉育293’的新种质。因此,在直播种植时,这些种质在品种适应性和操作性上将明显优于移栽稻品种,有效减少基本苗不足和后期倒伏引起产量和品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寒地水稻优质稻米抗稻瘟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两种方法,共鉴定寒地水稻新品种(系)292份(次),鉴定出高抗新品种(系)22份,适合寒地稻区种植的优质、抗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系)7份,扩大和充实了抗病基因库。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引起植物遗传性的变异,快速地选育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开展了航天育种新方法研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福恢673,它具有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等特点。并用恢复系福恢673与不育系天丰A配组育成了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673,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丰产性突出、抗稻瘟病、品质较优、生育期适中、制种产量高等优点。在福建省2年区试中,平均产量7.09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达5.3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5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9%,福建省区试稻瘟病室内鉴定2年均表现抗(R),2010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成功育成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首次对国际水稻遗传评价协作网提供的486份材料进行稻瘟病鉴定及粳稻品种观察试验,鉴定出高抗材料116份,对38份粳稻品种进行产量测定,为育种者提供丰富的优异种质资源,拓宽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6.
寒地早粳品种稻瘟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审定和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水稻品种316个为材料,对稻瘟病抗性与水稻生育特性、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人工接种还是在自然感病条件下,寒地早粳品种的叶瘟、穗颈瘟与生育日数、活动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2647、-0.1796和-0.2090、-0.1743;叶瘟、穗颈瘟与穗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3027和-0.2765,而与平方米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达到0.1953和0.1481,穗颈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92。表明在寒地稻作区生育日数越长、活动积温越高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越轻,平方米穗数越多稻瘟病越重,品种抗病性越强产量越高。因此,通过对品种生育性状的适当选择,在寒地稻作区完全可以选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Pi-ta、Pi-b和Wx-mq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在江苏等地大面积推广,促进了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但这些品种均不抗稻瘟病,且缺乏适合在淮北地区种植的中熟中粳型优良食味粳稻品种。本研究以同时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的江苏抗病、高产粳稻品种武粳15为母本,携带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q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进行聚合育种。利用Pi-ta和Pi-b基因的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以及Wx-mq基因的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检测技术,分别在不同的分离世代对目标基因位点进行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鉴定和籽粒胚乳外观鉴定,成功地将Pi-ta、Pi-b和Wx-mq基因聚合于一体,选育出稻瘟病抗性好、食味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系"南粳0051",适合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本研究将三套自主研发的PCR检测体系成功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不仅为水稻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快捷、高效的选择方法,也为水稻抗病、优质育种创制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对寒地水稻新品种‘育龙7号’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寒地水稻品种的适应性育种提供参考。以‘育龙7号’为试材,在黑龙江省、内蒙古及湖北省对其生育日数、活动积温及公顷产量等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育龙7号’不仅在其主要种植区域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能够取得较好的生产效果,而且在黑龙江省较低积温带、内蒙古和湖北省等地也取得了较好的引种鉴定效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于生产。进一步分析表明:‘育龙7号’强大适应性来自于其丰富的遗传基础,以及较为合适的选择和鉴定方法。‘育龙7号’的适应性启示:利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主栽品种做核心种质,适当添加新的基因源,才能提高水稻品种的适应性,扩大水稻品种的适种区域。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黑龙江省粳稻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类型、评价品种及抗瘟基因利用价值,利用8个已克隆主效抗性基因PitaPiaPiz-tPibPikmPi9PiiPid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合402个黑龙江省各稻区的菌株接种供试品种的抗性表型,对20个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性基因型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ia检出率最高,20个粳稻品种均检测到该基因,其次是PitaPiz-t,检出率为80%;PiaPitaPiz-tPikmPi9在不同生态型品种育种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PibPiiPid3在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间分布存在差异,仅在第1积温带的品种中发挥较好作用;唯一携带Pid3且具有Pita+Pia+Piz-t+Pib+Pii+Pid3基因型的龙洋16抗性表现最好,抗性频率高达93%;携带Pita+Pia+Piz-t基因组合的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对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瘟贡献较大。揭示了黑龙江省20个粳稻品种的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类型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和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优质和抗稻瘟病的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富  叶华智  谢戎  刘成元 《作物学报》2006,32(10):1549-1553
测定了40份水稻种质资源对稻瘟病的抗性、碾米及外观品质。结果表明,40份品种高抗至中抗稻瘟病,抗病频率为40.0%~100.0%,其中20份达80%以上。40份品种对优势小种群ZB群平均抗病频率为80.0%,对重要小种群ZA群的平均抗病频率为70.2%,对ZC群的平均抗病频率为80.5%。从中筛选出24份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优的抗稻瘟病种质材料,其出糙率76.1%~80.9%,精米率68.7%~72.6%,整精米率35.7%~64.3%,垩白粒率5%~30%,垩白度1.2%~12.7%,长宽比2.7~3.6,其中6份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达国家三级优质标准,4份达国家二级优质标准。这些优质抗源材料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稻瘟病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