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主要用~(15)N 研究示踪后期追施肥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追肥时期后延,面粉中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逐渐增加,但蛋白质中的赖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从组分氨基酸的分析结果看:盐溶蛋白的必需氨基酸最平衡,谷蛋白和残渣蛋白居中,醇溶谷蛋白最差。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谷蛋白和残渣蛋白的比例较稳定,盐溶蛋白则逐渐降低、醇溶谷蛋白逐渐提高。当以面粉中的各组分百分含量表示时,盐溶蛋白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残渣蛋白也较稳定,醇溶谷蛋白和谷蛋白的百分含量均随蛋白质的百分含量增加而增加。另外随蛋白质含量的提高,面粉沉淀值显著增加,从分析结果看,沉淀值与醇溶谷蛋白和谷蛋白有高度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杨花期施肥对面粉中的谷蛋白含量贡献最大。其次是醇溶谷蛋白。无论是营养品质还是烘烤品质,同一处理均是 NE_(70112)优于农大139。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籽粒发育成熟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呈现高、低、高的趋势,高蛋白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籽粒成熟过程中,始终高于低蛋白小麦品种。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为清蛋白和球蛋白开花始期较高,以后下降,但球蛋白下降速率较清蛋白缓慢;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随籽粒成熟明显上升,醇溶蛋白上升速率较谷蛋白快,谷蛋白较醇溶蛋白形成的早。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占蛋白质比重的上升速率较占籽粒比重的上升速率缓慢。  相似文献   

3.
研究水稻品种蛋白质亚基的百分含量,探讨水稻谷蛋白(PB-Ⅱ)亚基和醇溶蛋白(PB-Ⅰ)亚基的相关性.以日本现行的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方法,利用Labwork4.5电泳凝胶成像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对水稻不同品种进行全蛋白电泳及蛋白质亚基检测及进行电泳凝胶谱带13 kDa醇溶蛋白单一亚基含量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龙粳8号的醇溶蛋白亚基含量较低为11.53%;富士光和松99-135的谷蛋白亚基含量较高为72.87%和69.52%;绥粳3号的醇溶蛋白亚基舍量相对较高为15.25%.醇溶蛋白与PB-Ⅱ谷蛋白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977315.16kDa醇溶蛋白亚基与PB-Ⅱ谷蛋白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994356.13 kDa醇溶蛋白亚基与PB-Ⅱ谷蛋白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913779.绥粳3号和籼粳交的特优21在单一亚基分析中,其13 kDa醇溶蛋白亚基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品种.也就是说,不同水稻品种的蛋白质亚基含量不同;不同品种的13 kDa醇溶蛋白亚基含量存在差异;醇溶蛋白总量、13kDa、16kDa醇溶蛋白亚基与PB-Ⅱ谷蛋白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9年(4×4)和1990年(6×6)两套双列杂交试验资料用Hayman方法对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含量进行了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总蛋白、清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试验结果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球蛋白含量在1989年符合加性 - 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各性状均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差别: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为加性效应 > 显性效应,为部分显性;球蛋白含量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相当,属完全显性;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结果不一致,谷蛋白含量在1989年,醇溶谷蛋白含量在1990年为加性效应 > 显性效应,呈部分显性,但二者分别在1990年和1989年又为显性效应 > 加性效应,呈超显性。除醇溶谷蛋白含量显性方向指向增效外,其余4个性状的显性方向均指向减效。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两年均呈对称性,而总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的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1989年和1990年分别表现为对称和不对称性。各性状的显性控 制基因组数均为1组,狭义遗传力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稻米蛋白组分含量的品种差异及其与米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45个水稻品种(系),分析其谷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等4种蛋白质含量和总蛋白含量,及其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长与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等米质性状指标的关系,获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水稻品种(系)的4种蛋白质含量中,谷蛋白的含量最高,其绝对含量平均值为7.84%,相对含量平均值为78.04%,约占总蛋白含量的80%,醇溶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分别占总蛋白含量的10.58%、8.17%和2.76%。2)不同水稻品种(系)的4种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的品种(系)间差异,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球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谷蛋白。3)总蛋白含量与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蛋白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60和0.55,总蛋白含量与球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32;不同水稻品种(系)的谷蛋白含量除了与醇溶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4)外,与其余各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醇溶蛋白含量与清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与球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29);清蛋白含量与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4)。4)不同水稻品种(系)的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对米质性状的影响比较大,而清蛋白、球蛋白含量对各米质性状的影响不大;不同水稻品种谷蛋白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和–0.47),稻米醇溶蛋白含量与精米率、整精米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58)。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新疆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种子内四种贮藏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进行了含量测定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每个树种在蛋白质含量上都是球蛋白为最高,谷蛋白次之;清蛋白比较低;醇溶蛋白为最低。在含量上每一种蛋白质的种间差异不明显。在电泳图谱上,球蛋白不存在种间差异;清蛋白只能区分出新疆落叶松,其余三种无差别;谷蛋白存在种间差异,能区分出这四种落叶松;醇溶蛋白电泳图谱模糊,无法分析。  相似文献   

7.
糜子籽粒贮藏蛋白的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糜子籽粒贮藏蛋白组分,为糜子种质资源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步提取13个糜子品种籽粒的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各蛋白组分的亚基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参试样品籽粒清蛋白平均含量为13.67 mg/g,球蛋白为8.12 mg/g,谷蛋白为9.73 mg/g,醇溶蛋白为2.70 mg/g;在4种组分中,品种之间醇溶蛋白含量差异最大。SDS-PAGE图谱显示,染色后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剩余蛋白条带清晰可见;在14.4~94.0 ku,清蛋白有10~12亚基,谷蛋白有10或11亚基,球蛋白有9~11亚基,剩余蛋白含量高,成分比较丰富。【结论】利用SDS-PAGE方法可以得到糜子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的清晰条带,而醇溶蛋白基本没有条带;相比而言,球蛋白的条带清晰且多态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不同萌发状态小麦麸质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等主要致敏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醇溶蛋白、谷蛋白亚基的含量变化,为无麸质食品的研发和发芽小麦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控制发芽条件获得7种不同萌发状态的小麦,采用SDS-PAGE分析不同萌发状态小麦醇溶蛋白(Gliadins)、谷蛋白(Glutenin)的亚基组成变化,通过R5 ELISA和RP-HPLC进一步测定小麦发芽过程中麸质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亚基的含量变化。【结果】以R5 ELISA法和RP-HPLC法两种方法可有效测定小麦中麸质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亚基的含量,发芽处理对上述过敏蛋白及亚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麸质蛋白含量在发芽初期变化不大,后期显著减少;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变化不显著;α-/β-醇溶蛋白的相对含量在发芽过程中大幅度降低(从未处理小麦籽粒的41.85%降低到发芽处理后的31.51%—35.35%,P<0.01),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从31.37%显著增加到发芽处理后的36.69%—39.02%(P<0.05);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ow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LMW-GS)的相对含量变化不显著,HMW-GS略有减少,从8.66%(未处理组)降低到5.94%(芽长1/4),再回升到7.28%(芽长=籽粒长);LMW-GS略有增加,从8.30%(未处理组)增加到10.45%(芽长=籽粒长)。【结论】R5 ELISA法和RP-HPLC法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进行小麦致敏蛋白定量分析;发芽过程中小麦的致敏蛋白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发芽芽长达籽粒长1/2时,含有最多致敏肽的α-/β-醇溶蛋白下降尤为显著,提示小麦进行适度发芽处理可以降低致敏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萌发状态小麦麸质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等主要致敏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醇溶蛋白、谷蛋白亚基的含量变化,为无麸质食品的研发和发芽小麦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控制发芽条件获得7种不同萌发状态的小麦,采用SDS-PAGE分析不同萌发状态小麦醇溶蛋白(Gliadins)、谷蛋白(Glutenin)的亚基组成变化,通过R5 ELISA和RP-HPLC进一步测定小麦发芽过程中麸质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亚基的含量变化。【结果】以R5 ELISA法和RP-HPLC法两种方法可有效测定小麦中麸质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亚基的含量,发芽处理对上述过敏蛋白及亚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麸质蛋白含量在发芽初期变化不大,后期显著减少;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变化不显著;α-/β-醇溶蛋白的相对含量在发芽过程中大幅度降低(从未处理小麦籽粒的41.85%降低到发芽处理后的31.51%—35.35%,P0.01),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从31.37%显著增加到发芽处理后的36.69%—39.02%(P0.05);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ow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LMW-GS)的相对含量变化不显著,HMW-GS略有减少,从8.66%(未处理组)降低到5.94%(芽长1/4),再回升到7.28%(芽长=籽粒长);LMW-GS略有增加,从8.30%(未处理组)增加到10.45%(芽长=籽粒长)。【结论】R5 ELISA法和RP-HPLC法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进行小麦致敏蛋白定量分析;发芽过程中小麦的致敏蛋白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发芽芽长达籽粒长1/2时,含有最多致敏肽的α-/β-醇溶蛋白下降尤为显著,提示小麦进行适度发芽处理可以降低致敏性。  相似文献   

10.
高粱籽粒赖氨酸含量基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品质一直是育种家们追求的重要选种目标。关于高粱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的遗传研究已有若干报道、,但涉及高粱籽粒蛋白质品质方面基因效应的研究报道并不多。组成高粱籽粒总蛋白的4种组分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的含量比率决定蛋白质的品质,其中赖氨酸作为必需氨基酸,是第一限制因子,研究其遗传规律对高粱籽粒蛋白质改良有重要意义。我们从1988~1990年应用 Hayman 模型对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等品质性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基因效应研究,本文是有关赖氨酸含量部分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了红碎茶发酵过程中简单蛋白质组成和复合蛋白的含量变化规律。在发酵过程中,简单蛋白质含量逐步减少。复合蛋白含量不断增加,两者的含量变化高度相关。发酵叶的简单蛋白质中,谷蛋白占64%左右,发醇过程简单蛋白质的含量减少主要是谷蛋白,占减少总量的66%-72%,其次是醇溶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研究表明,红碎菜发酵过程能与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产生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是谷蛋白。发醇叶温度,蛋白质与多酚类的  相似文献   

12.
选用幼龄、成龄、老龄栓皮栎在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叶片,研究成熟效应过程中蛋白质及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随成熟效应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为幼年期﹥成年期,幼龄﹥成龄﹥老龄;不同蛋白质组分在成熟效应过程中变化动态和含量都存在差异,清蛋白含量逐渐增加,出现了27.0、61.8 kD与104.8 kD的清蛋白条带,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逐渐减少,14.4、28.4、53.4 kD与66.0 kD的球蛋白条带和53.4 kD的醇溶蛋白条带消失,谷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4种蛋白组分含量表现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甜杏仁分离蛋白的相关理化性质,研究蛋白质性质变化与产品加工特性间的关系,开发高质量的甜杏仁产品。【方法】通过碱溶酸沉法制得甜杏仁粗蛋白,经Osborne分级法制备分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环境电子扫描显微镜(ESEM)、圆二色光谱(C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法(TGA)及流变仪等,研究甜杏仁分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表面形态特征、二级结构、热性质及流变性,并拟合出温度与分离蛋白黏度间的线性方程,计算其活化能Ea及频率因子K0。【结果】甜杏仁4种分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丰富,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含组氨酸),谷氨酸含量最多;清蛋白、球蛋白及醇溶蛋白表观结构较为紧密,呈聚集态,而谷蛋白则表现为松散、多孔的片状;分离蛋白二级结构分子构象中,α-螺旋及无规则卷曲占主要部分。由DSC结果可知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热变性温度分别为62.84、72.98、78.33和45.70℃,热稳定性关系为:醇溶蛋白球蛋白清蛋白谷蛋白,结合DSC与ESEM可知聚集程度为:清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谷蛋白。4种甜杏仁分离蛋白的溶液均属于非牛顿流体,其黏度与温度符合阿累尼乌斯(Arrhenius)指数方程,能够很好地对实际情况进行拟合,可运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结论】甜杏仁分离蛋白可作为一种优质植物蛋白来源,本研究结果对甜杏仁蛋白质产品的开发具有参考意义,有利于在产品开发及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含蛋白产品的功能及品质进行控制,提高其附加值进而促进甜杏仁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选用7个不同的小麦品种,研究了小麦籽粒从灌浆期到成熟期蛋白质组分、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和总蛋白含量的积累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籽粒中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在灌浆初期的积累较高,以后逐渐下降,一般在灌浆中后期到达一个最低点,到达最低点以后直到灌浆期结束又有所上升;不同品种之间没有明显差异;②籽粒中醇溶蛋白含量在成熟时较灌浆初期都有所下降,具有优质亚基组合的品种醇溶蛋白积累较少,品种间醇溶蛋白积累规律差异较大;③谷蛋白积累量随着灌浆过程逐渐升高,与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变化过程一致;④大多数品种GMP含量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峰,在花后20 d以前都在较低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积累量,花后20 d以后,GMP含量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升高;⑤籽粒总蛋白含量在灌浆期间都有一个最低点,其前、后各有一个高峰,前一个高峰主要受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积累的影响,而后一个峰值主要是受谷蛋白积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红碎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组成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了红碎茶发酵过程中简单蛋白质组成和复合蛋白的含量变化规律。在发酵过程中,简单蛋白质含量逐步减少,复合蛋白含量不断增加,两者的含量变化高度相关。发酵叶的简单蛋白质中,谷蛋白占64%左右.发酵过程简单蛋白质的含量减少主要是谷蛋白,占减少总量的66%~72%,其次是醇溶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研究表明,红碎茶发酵过程能与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产生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是谷蛋白.发酵叶温高,蛋白质与多酚类的结合作用加强,各类简单蛋白质的减少量和复合蛋白的增加量都明显提高,发酵叶中水溶性多酚类、儿茶素的保留量明显下降。发酵60~80min,蛋白质的结合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3个直立穗型和3个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研究了两种不同穗型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穗型特征与品种间的清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高低、穗内不同部位间的变异及粒位顺序无直接必然的联系。同一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一定联系,2种穗型(直立和弯曲)品种都是二次枝梗上籽粒的清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高于一次枝梗上籽粒,球蛋白含量则相反。穗下部籽粒的球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高于穗中部的,穗中部高于穗上部的,而清蛋白含量则相反。品种的一次和二次枝梗与上部、中部和下部枝梗这两类粒位之间的互作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地芡实种仁中蛋白质与 淀粉组分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不同产地的芡实(Euryale ferox Salisb.)为试验材料,对其种仁中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淀粉组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芡实种仁蛋白质主要由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构成;不同产地芡实的总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4种不同蛋白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号芡实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最低,1号芡实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最高、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低.SDS-PAGE图谱分析表明,4种不同产地的芡实均在45.0~66.2 kD处均含有一条明显的蛋白谱带,而3号芡实在20~45 kD范围内含3条明显蛋白谱带,表明3号芡实含有更多类型的蛋白组分或同工酶成分.此外,不同产地芡实种仁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比值差异显著,其中2号芡实的支链淀粉含量最高,3号芡实支链淀粉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8.
摘要蚕豆结实鼓粒期间及成熟后的籽粒中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的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对蚕豆育种栽培与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蚕豆结实过程中清蛋白含量由高至低再升高,最低为20%左右,最终达68%;而谷蛋白含量先低再高又下降,虽曾达50%,但最后只有12.6%。球蛋白含量由低渐高有所起伏,收获期仅11%。不溶性蛋白呈下降趋势,成熟籽粒中约7%。醇溶蛋白始终含量均不足1%,成熟时减少至0.23%。比较大豆与蚕豆蛋白质组分的情况可见,两者清蛋白含量均占蛋白质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醇溶蛋白含量最低,都在1%以下,而与清蛋白类似,其氨基酸组成平衡的谷蛋白与球蛋白,在蚕豆籽粒中相对含量都明显高于大豆。这对进一步开发蚕豆蛋白综合利用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以强筋小麦品种藁城8901和济南17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用钾肥(K0)、基施钾肥120 kg/hm2(K1)和基施钾肥60 kg/hm2+拔节期追施钾肥60 kg/hm2(K2)3个处理,研究分期施钾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籽粒蛋白各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可溶性谷蛋白、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和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期施钾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施钾和一次性基施钾肥的处理;与一次性基施钾肥处理相比较,分期施钾对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清球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醇溶蛋白的含量,提高籽粒谷蛋白含量,且对可溶性谷蛋白和不溶性谷蛋白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结果导致谷蛋白聚合指数(不溶性谷蛋白/谷蛋白总量)、谷/醇比提高;分期施钾处理的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包体积等品质指标显著优于不施钾和一次性基施钾肥处理;试验表明,施钾主要是通过提高谷/醇比和谷蛋白聚合指数来改善小麦加工品质和面包烘焙品质的;分期施钾有利于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改善。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灌浆期间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形成时间不同,清蛋白和球蛋白主要在籽粒形成期和灌浆前期形成;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主要在灌浆期形成,直至成熟后仍有增长。增加施N量,或中后期追N或喷N等措施对增加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效果显著,对籽粒的加工品质有所改善,但对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影响较小,对改善营养品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