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4-08~1996-10对内蒙古太仆寺旗不同出生期376只布氏四鼠幼鼠的标志跟踪,编制了动态寿命表。以此探讨了该鼠种群不同出生期的期望寿命(ex)及其在种群更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该鼠平均ex为4.09个月,最长存活期为13个月。春季繁殖的第1窝鼠平均ex为5.11个月;当其长到20g时即可参加繁殖,这窝鼠有89.6%的个体在翌年春季前死亡;越冬个体在翌年仍可繁殖1次。夏季出生的第2窝鼠ex为3.56个月,其中有20.8%的个体越冬,在翌年春季与第3窝鼠同为主要繁殖力量。夏末出生的第3窝鼠ex为4.48个月,当年不参加繁殖,27%~39%个体可越冬并参加翌年繁殖,可连续繁殖2窝。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焦虑样行为、反捕食行为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水平的性别差异,观测雌雄布氏田鼠在旷场、明暗箱和反捕食箱中的行为差异,及其HPA轴参与调控的促肾上腺激素(adrenalotropic hormone, ACTH)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 CORT)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雄性布氏田鼠在旷场中移动的总距离和平均速度均显著高于雌性,而静止时间显著低于雌性布氏田鼠。雄性布氏田鼠进入明箱的次数与雌性布氏田鼠无显著差异,但在明箱中停留时间显著高于雌性布氏田鼠。暴露于捕食者猫气味时,雌性布氏田鼠仅移动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高于雄性布氏田鼠。雌性布氏田鼠血浆中ACTH和CORT浓度显著高于雄性布氏田鼠。综上,布氏田鼠的活动性、焦虑样行为、反捕食行为及HPA轴水平均存在性别差异,提示野生布氏田鼠受其自身内分泌水平的影响,雌雄个体采取截然不同的行为策略以适应当前环境,从而有利于其种群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氏田鼠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方法]以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为分子标记进行序列分析和基因分型。结果:获得了内蒙古8个布氏田鼠地理种群460个样品的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基因的261 bp核苷酸序列,经单倍型分选后,共定义了21个单倍型,其中有3个单倍型为不同区域种群所共享,其余19个单倍型均为各区域种群所特有。单倍型网络进化关系分析显示,8个布氏田鼠地理种群形成3个稳定的进化支,分别与采集的地理种群相吻合:同一地理种群内单倍型之间遗传差异小,而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之间存在较大区别。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区域类群间。对基因流和遗传分化系数、种群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分析表明,布氏田鼠种群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正镶白旗种群因浑善达克沙漠的阻碍而分化最明显。Mentel检测揭示布氏田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栖息地的复杂地形和气候变化可能是影响布氏田鼠群体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而种群间距离隔离对于布氏田鼠的遗传分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布氏田鼠(Microtus hrandti Radde)的 G 带染色体。根据 G 带带型特点绘制了 G 带染色体模式图。分析了染色体的 G 带带型。结果表明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有自己的 G 带带型,所以容易区分和能准确的配时。X 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它比亚中着丝点第8号染色体稍短而比第13号染色体长。Y 染色体是17对染色体中最小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线粒体能量代谢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coxidase,CcO)在布氏田鼠(Microtusbrandti)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日龄的幼鼠肝脏内线粒体蛋白含量及CcO活性。结果发现根据幼鼠肝脏内线粒体蛋白的含量可将生长发育大致分为3个阶段:1~3日龄,4~19日龄,20日龄至成体。CcO活性变化趋势则呈倒钟形,以17日龄的CcO活性为最高。据此推测布氏田鼠肝脏内CcO的活性可能与恒温机制的建立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在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下分解成可利用的物质,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和缓解能源危机。布氏田鼠是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种植食性动物,其盲肠微生物种类丰富。从布氏田鼠盲肠中筛选具有高效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并对筛选的菌株进行鉴定及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刚果红染色法初筛出8株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发酵法复筛出分解能力最强的菌株T1,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菌株T1以1.5%玉米粉作为碳源、1%蛋白胨作为氮源、接种量5%时产纤维素酶量最高。该纤维素酶最适反应pH值4.8,最适反应温度40℃,最佳反应时间40 min,且具有一定的酸碱耐受性和热稳定性,这一研究为纤维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1983——1986年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地区用标志重捕方法对布氏田鼠(Microtu s brandti Radde)的分居(窝)、种群组成和生态寿命等种群生态现象进行了野外调查。在累计近13个月的野外调查中,共标志2934只布氏田鼠,捕获4062次。结果发现布氏田鼠幼鼠正常出窝后7——10天开始分居活动,从开始分居到定居新巢约经3——5天。幼鼠新定居的巢穴距母巢一般在30米之内。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5月初全部为越冬的成年个体,6——8月幼体占多数。9月后亚成体占多数。种群的性别组成中,成年组的性比变化较大,总性比接近于1。布氏田鼠的生态寿命约为12——14个月。  相似文献   

8.
以银狐气味作为捕食风险源,对根田鼠提供花生、玉米、兔颗粒饲料3种食物项目,测定捕食风险对根田鼠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银狐气味对根田鼠雄体的食物摄入量、觅食时间、觅食频次以及能量摄入并无显著影响,但对于雌体,银狐气味可极显著增加其24h内对食物的摄入总量(P<0.01),但对其食物摄入量、觅食时间和觅食频次均无显著影响。银狐气味条件下,根田鼠个体的最终体质量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艾虎气味对根田鼠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艾虎气味对根田鼠两性个体的一般动作、探究、自我修饰以及交配行为的频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各种行为累积时间的作用则产生明显的性别差异,雌体自我修饰行为的累积时间极显著降低,雄体探究行为的累积时间显著增加,而自我修饰行为的累积时间则极显著降低。雌体一般动作和自我修饰行为的累积时间/频次差异显著,雄体一般动作、探究行为和自我修饰行为的累积时间/频次存在极显著差异。根田鼠的交配模式属于#11模式(无限制、抽动、多次插入和多次射精,但有时射精前无多次插入)。艾虎气味对根田鼠交配行为的频次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婚内强迫性交行为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妻子意志,强迫妻子性交的行为,包括婚内一般强迫性交行为和婚内严重强迫性交行为。婚内强迫性交行为不等同于婚内强迫性行为和婚内强奸。婚内一般强迫性交行为由婚姻法和伦理道德调整;对婚内严重强迫性交行为,刑法可以明确规定为犯罪,罪名可确定为婚内强奸罪,并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适用不同的法定刑。  相似文献   

12.
大一新生普遍感到人际关系紧张,互想之问疑心较重,有些同学还存在交往的心理障碍。本文论述了新生交往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使同学们学习人际吸引的因素及规律,达到解决心理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对常用的体重、体长、晶体干重和头骨等13项生长指标进行筛选,以确定伊犁田鼠年龄划分标准.通过分析,上齿列长的因子负荷量较大,且无雌雄性别差异,可作为年龄划分最优指标.同时结合繁殖情况,可将伊犁田鼠划分为四个年龄组:幼体组(上齿列长<4.90mm);亚成体组(4.90mm≤上齿列长<5.40mm);成体组(5.40mm≤上齿列长<6.00mm);老体组(上齿列长≥6.00mm),经统计检验,相邻组间差异显著,表明划分结果合理.在当地的伊犁田鼠5~6月已进入繁殖盛期,34.15;的亚成体参与繁殖,已有当年出生的幼体活动,平均胎仔数5.66(4~11).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信息资源的特征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及决策体系,来阐明信息资源研究中如何采用分层思维.为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利用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 1 998 1 999年玉米区域试验 (直播组 )品种进行定量化研究 ,结果表明 :浚单 1 8,0 372和郑试 2 2 1综合评价值较高 ,综合性状较好 ,与区试结果基本一致。其综合值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参试玉米杂交种 ,结果基本符合生产和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动态趋势,表明寄生蜂复合种群数量消长与谷蠹和赤拟谷盗相近;分析了小麦散装粮堆储粮昆虫群落结构及演替特点,表明该群落由鞘翅目的玉米象、谷蠹、锯谷盗、赤拟谷盗、扁谷盗,膜翅目的米象小蜂、谷象小峰、谷虫小蜂,啮虫目的书虱,蜱螨目,鳞翅目的麦蛾组成。该群落在4-7月份昆虫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7-9月份昆虫种类和数量达到最大,10-12月份昆虫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2006年5、6间群落系数为0.6441,9、10月间群落系数为0.5910,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群落系数为0.4516,月份、季节之间物种组成和数量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新疆昭苏马场杂类草+丛生禾草的草甸草原上探讨放牧强度对新疆褐牛牧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目标取样法,全天跟踪观察。[结果]新疆褐牛各主要牧食行为所用时间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采食、卧息、反刍、游走、饮水,其中采食时间所占比重大于60%,排粪、排尿1~3次;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新疆褐牛的采食时间、游走时间呈升高趋势,而饮水时间、卧息时间、反刍时间、排泄次数均出现降低趋势,且重度放牧对新疆褐牛的反刍时间、游走时间、卧息时间、饮水时间及排粪次数影响较明显(P<0.05);新疆褐牛采食时间与反刍时间、卧息时间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其排粪次数、反刍时间、静卧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采食行为是新疆褐牛主要牧食行为,且放牧强度影响新疆褐牛牧食行为。  相似文献   

18.
针对杉木传统栽培制度引起林地严重水土流失及地力衰退的现实,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变革杉木传统栽培模式的生态型栽培模式的递阶层次模型.在满足杉木速生丰产前提下,对既能防治林地水土流失,又能维护提高地力,并考虑其应用可行性的杉木生态型栽培模式进行了综合筛选.选择结果表明:在设计的四种模式中,杉木炼山-穴垦-块抚-间种绿肥日本草×决明豆模式是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地力、持续利用林地较好的一种杉木生态型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刺吸电位(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种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麦长管蚜在不同生育期小麦上取食行为差异较大,说明小麦抗性随小麦生长发育有所变化,普遍以穗期抗蚜性最高.其次,根据相关波形出现的频次与时间,可以判断出小麦品种抗蚜机制类型,供试的3种小麦品种的抗蚜机制有所不同:既有以物理抗性为主的品种,也有生化抗性为主的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对麦长管蚜的生化抗性效果要优于物理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