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临床性瘤胃乳酸中毒是发生在奶牛饲养中的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当奶牛产犊后或产奶高峰期采食精饲料过多时,瘤胃趋于乳酸发酵,乳酸的酸性较强,使瘤胃pH值降至6以下。在正常情况下,瘤胃中产生的乳酸会被立即转化为丙酸,因而瘤胃中无乳酸累积。但在精料饲喂量突然增加时,乳酸会在瘤胃中大量累积,通过瘤胃壁进入血液,故血液pH值也会随之降低(从7.4降至713),奶牛出现乳酸中毒,严重的乳酸中毒会造成奶牛死亡,  相似文献   

2.
瘤胃酸中毒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当奶牛产犊后或产奶高峰期饲喂精饲料过多时,瘤胃趋于乳酸发酵,乳酸的酸性较强,会使瘤胃的酸度增加,乳酸在瘤胃中大量积累,通过瘤胃壁进入血液,导致血液的pH值随之降低,出现乳酸中毒,引起全身的代谢紊乱,严重的会导致奶牛死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奶牛品种改良及饲养、营养技术的进步,305日产奶量在1万公斤以上的高产奶牛已不在少数。泌乳量的增加,随着是饲料饲喂量增加,特别是精饲料饲喂比例的提高。但是,由于精饲料量大量增加,造成奶牛瘤胃内平衡失调,各种生产性疾病呈多发的趋势。其中,主要的多发疾病有乳酸中毒、瘤胃角化不全、瘤胃炎、肝脓肿、鼓胀症、蹄叶炎等。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日粮精饲料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可消化性和氮损失的影响。试验选用6头泌乳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适应期16 d。在每个适应期开始时交换奶牛瘤胃内容物,本试验测定的两种日粮组成(以干物质计)如下:对照日粮(低水平精饲料)含有52%精饲料,试验日粮(高水平精饲料)含有72%精饲料。以上两种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6.5%和16.4%。与对照组相比,泌乳奶牛饲喂高水平精饲料可降低瘤胃pH和氨浓度,但可提高丙酸浓度。对照组奶牛瘤胃中乙酸?丙酸比值偏高。瘤胃甲烷产量和微生物蛋白合成未受日粮影响。两组奶牛日粮干物质采食量相似,饲喂高水平精饲料可提高奶牛产奶量(36.0和33.2 kg/d),而使乳脂肪含量和产量及肠道NDF表观消化率下降。泌乳奶牛采食高水平精饲料有利于瘤胃氨氮向乳蛋白转化,而尿素氮排泄、血浆尿素氮和乳中尿素氮浓度未受日粮影响。两种奶牛粪中排出的氨相似。奶牛采食高水平精饲料可降低瘤胃氨浓度,并可提高利用氨合成乳蛋白的效率。然而,以上结果虽表明饲喂高水平精饲料可降低尿氮损失,但对于提高乳中氮转化率甚微。因此,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高水平精饲料并非是减少肠道甲烷产量和粪中氨排泄的有效...  相似文献   

5.
瘤胃酸中毒也称为乳酸中毒、消化性酸中毒、急性碳水化合物过食等,是养牛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主要是由于肉牛饲养管理不科学,饲喂大量容易发酵的饲料或者精饲料,使其在瘤胃内快速堆积发酵,生成过多的乳酸,促使瘤胃液pH值降低,造成肠胃机能异常。通常是舍饲牛容易发病,主要症状有消化紊乱、瘤胃停止蠕动、明显脱水、发生毒血症等,严重时造成死亡,因此要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6.
正瘤胃酸中毒又称酸性消化不良,是精饲料饲喂过多引起的,一般常见于高集约化的大规模奶牛养殖过程,属于多发性的富营养代谢病。主要由于精粗饲料配比不当、精饲料中的玉米过量等,可引起牛瘤胃异常发酵,经分解产生大量的乳酸,瘤胃渗透压逐渐升高,导致血液中浓缩而脱水,大多数乳酸会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被机体氧化,最终导致机体酸中毒。本文介绍了我站遇到的一例牦牛瘤胃酸中毒的病例,分析了该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以及对病情的诊  相似文献   

7.
许涛 《中国乳业》2023,(8):57-62+68
高淀粉含量的谷物精料能够为奶牛提供较多的能量,因此在奶牛的泌乳期,往往会加大其饲喂比例,但奶牛摄入高含量的精饲料后会导致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的含量上升,pH下降,从而引发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此病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不易发现,还容易诱发乳房炎、肝脏损伤、蹄炎等多种疾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较大危害。本文对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定义、危害,以及目前行业内较为认可的引发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三种学说进行了概述,同时对预防该病的营养调控措施进行了综合讨论,以期为奶牛场预防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1病因奶牛日粮中精饲料比例过大,即用大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精饲料喂牛时,很快被瘤胃内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乳酸,随后乳酸被吸收进入血液而引起的乳酸中毒。2流行病学该病主要发生于3~6岁、1~3胎的奶牛,5胎后的奶牛很少发病。临产牛和产后3天内的奶牛发病率最高。炎热季节发病率也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9.
奶牛瘤胃内环境应保持弱碱性,pH值约为7.35。但在奶牛生产中.随着产奶量的增加精料的喂量也增加了.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力推广应用酸性偏大的青贮饲料,造成奶牛瘤胃pH值降低,抑制了瘤胃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纤维素的分解消化率下降,降低了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并因此致使有些牛慢性酸中毒,出现厌食、代谢异常等,使产奶能力下降,效益降低。  相似文献   

10.
随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奶牛高精饲料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性能,但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瘤胃酸中毒。本文就目前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纳,更为系统的总结了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为养殖反刍动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近年来,在奶牛饲养中大量饲喂高精饲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但同时也导致奶牛营养代谢病的发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正>奶牛瘤胃酸中毒是因大量饲喂易发酵产酸的精料,致使大量乳酸在瘤胃中蓄积而引起的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病后乳牛以呈现全身代谢紊乱、急性消化不良、脱水、酸中毒以及神经症状等为主,发病突然、经过急剧、病程短、消化紊乱、瘫痪和休克为特征,临床上又称为酸性消化不良、乳酸酸中毒等。瘤胃酸中毒多发生于奶牛,主要因精饲料比例不当造成,以1~3胎的奶牛发病最多,7胎后的发病较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较多。临  相似文献   

12.
瘤胃酸中毒是一种急性代谢性中毒病,又称酸性消化不良、乳酸中毒、急性过食碳水化合物、瘤胃过食等。本病国外早有报道,国内亦屡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养牛、养羊业的发展,增加精饲料的饲喂量已成为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八五七农场某队一饲养户喂酸度过高的青贮饲料后造成8头奶牛中毒,经抢救除1头中毒较重死亡外,其余7头全部治愈。奶牛瘤胃酸中毒是奶牛常发病,其原因是饲喂大量的精饲料、精粗饲料搭配不合理或饲喂酸度过高的青贮饲料造成瘤胃产生大量乳  相似文献   

14.
《四川奶业》2004,(3):24-25
近年来,随着奶牛品种改良及饲养、营养技术的进步,305日产奶量在1万公斤以上的高产奶牛已不在少数。泌乳量的增加,伴随的必然是饲料投喂量,特别是精饲料比例的提高。但是,由于精饲料大量增加,造成奶牛瘤胃内平衡失调,各种生产性疾病正呈多发的趋势。其中,主要的多发疾病有乳酸中毒、瘤胃角化不全、瘤胃炎、肝脓肿、膨胀症、蹄叶炎等。  相似文献   

15.
对奶牛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要进行调查和分析.奶牛过多动员体脂,出现血酮、尿酮和乳酮增高的现象称为奶牛酮病.奶牛饲喂过量碳水化合物饲料后瘤胃中乳酸蓄积,并伴随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积累,瘤胃pH急剧下降,从而导致瘤胃酸中毒.奶牛在妊娠期间过度肥胖,体内尤其是肝脏中蓄积大量脂肪造成肥胖症.皱胃移位是由于营养代谢紊乱引起皱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导致乳脂率下降的因素包括日粮精粗比过高、粗料切得过短和大量饲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日粮等.瘤胃膨胀是由于奶牛采食大量易发酵的饲料,经瘤胃发酵后所产生的气体不能以嗳气排出而引起瘤胃扩张.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产奶牛饲养,出于一般精料饲喂量较大,粗料相应缺乏,因此,虽然奶牛产奶量维持较高水平,但其消化代谢疾病明显增多,使用寿命大大缩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奶牛日粮中精料比例过高时,奶牛瘤胃内常发生异常发酵:急性发生时,可使瘤胃内乳酸累积,进而引起酸中毒而死亡;慢性中毒时,瘤胃内则可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组胺、内毒素等,并作用于机体,使奶牛继发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7.
乳酸中毒是奶牛因采食了过多的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谷物饲料,从而引起瘤胃内产生大量乳酸而形成乳酸异常发酵,使胃内微生物群落的活性降低的一种消化不良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精神兴奋或沉郁,食欲和瘤胃蠕动废绝,胃液pH值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以及脱水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瘤胃酸中毒     
瘤胃酸中毒是由于过多饲喂谷类或多糖类饲料后,导致瘤胃内发酵异常,产生大量的乳酸,在临床上是以瘤胃液pH值降低、渗透压升高和瘤胃内微生物区系的改变等为主征的一种瘤胃消化机能紊乱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苜蓿草颗粒诱导的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泌乳奶牛瘤胃液和外周血液中脂多糖(LPS)、血浆中急性期蛋白、采食量、瘤胃发酵参数、乳产量、乳成分和血液中代谢产物的影响。选用8头泌乳期荷斯坦奶牛,其中4头安装瘤胃瘘管,每日饲喂1次(09:00),试验期6周。第1周,饲喂由50%的精料(干物质基础)和50%的剁碎苜蓿草(干物质基础)组成的日粮;第2~6周,用苜蓿草颗粒每周替代8%的剁碎苜蓿草以降低瘤胃pH。瘤胃内埋植探针持续测定瘤胃中pH。每次饲喂前15 min和饲喂后6 h采集瘤胃液和外周血液。以每日瘤胃pH低于5.6的时间不少于180min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则从饲喂苜蓿草颗粒的第3周开始出现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苜蓿草颗粒取代40%的剁碎苜蓿草时,干物质采食量呈二次方提高,从第1周的18.1 kg/d增加至第6周的23.4 kg/d。乳产量(32.7和35.9 kg/d)、乳脂率(2.32%和3.22%)和产量(0.77和1.14 kg/d)线性降低,但提高了乳蛋白率(3.80%和3.04%)和产量(1.23和1.07 kg/d);同时提高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平均产量(90和121.9 mmol/L)、乙酸量(53.9和66.8 mmol/L)、丙酸量(21.5和139.6 mmol/L)及渗透压(277.7和293.8mmol/kg),降低了乙酸丙酸比(2.62和1.73)。乳酸含量从1.00 mmol/L(第1周)线性增加至3.46 mmol/L(第5周)。瘤胃液中LPS含量从42.122 EU/mL(第1周)增加至145,593 EU/mL(第6周),但外周血中LPS含量(0.05 EU/mL),血清淀粉性蛋白A、结合珠蛋白和LPS结合蛋白的含量并未随之提高。结果表明,苜蓿草颗粒诱导的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并未引起瘤胃液中LPS的易位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0.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瘤胃酸中毒是因大量饲喂富含淀粉类精料或腐败的糖化饲料后,在瘤胃中产生大量乳酸和蓄积并吸收而引起的酸中毒.临床上以全身代谢紊乱、急性消化不良、脱水、酸中毒以及神经症状等为主.发病突然、经过急剧、病程短、消化紊乱、瘫痪和休克为特征.临床上又称为酸性消化不良、乳酸酸中毒等.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笔者先后共诊治15例奶牛瘤胃酸中毒,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