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茶产业现状福建南靖产茶历史悠久。明朝万历年间,南坑村村雅开始成片种植茶叶,清朝光绪年间,奎洋上洋合福坑茶场已初具规模,明清两代,两地生产的茶叶均作为贡品进贡朝廷。1947年,旅居新加坡的爱国华侨张荣汀先生回老家书洋塔下投资创办广达茶场,上世纪50年代,该场生产出来的茶叶,均通过张先生在新加坡开办的丰太茶庄销往东南亚一带,而且在市场上长期享有盛誉。上世纪60年代初叶,南靖茶叶生产开始取得长足发展,当时全县几乎每个生产大队和部分生产小队  相似文献   

2.
1983年7月12日,来自省茶叶研究所、省属英红、英华、黄陂等华侨茶场,省属司法系统的红星茶场,广州军区军马繁殖场以及县属地方国营和部分社队茶场的茶叶科技工作者共67人,欢聚一堂,参加“广东省英德茶叶学会”成立大会。会议在英德县委、县政府的热情关怀下,并得到了省茶叶学会、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韶关地区茶叶进出口公司派员莅临指导,韶关地区经作学会发来贺电以及各兄弟学会热情洋溢的贺信,给这次大会增添了浓厚的气氛。大会开得很紧凑、很成功。  相似文献   

3.
三月七日至十日,广东省华侨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在英红华侨茶场(原英德茶场)举行了一九八三年度茶叶质量评比会,对所属十七个制茶厂的二十三批茶样进行了“技术经济指标实绩对比和茶样感官质量审评”。经评定英红华侨茶场红旗制茶厂生产的321053、322053批茶以外形整洁、色泽乌润、香气清高、滋味浓厚,鲜爽而获得红碎茶质量评比第一名,该厂并获厂际劳动竟赛第一名;该场红光制茶厂获得第二名。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地处英德县中部,现有茶园面积17000多亩,设有茶叶加工厂四间,年产红茶1500多吨,有4000多人从事茶叶生产。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两年来,场认真贯彻中央(84)1号文关于“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的精神,兴办  相似文献   

5.
广东国营华侨茶场(原是英德茶场),现有茶园面积15.420亩。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场党委提出以恢复“英红”质量为中心的攻关要求,技术人员严格把关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质量检验制度,改进工艺技术,使茶叶品质逐步提高,迅速恢复“英红”声誉,得到中茶公司和外商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王郁风 《茶叶》2004,30(4):249
惊悉我国知名老茶人吕增耕先生 ,于 2 0 0 4年 7月 2 3日在他家乡绍兴不幸病故 ,享年 89岁。吕增耕先生是浙江嵊县人 ,1 936年在浙江金华实验农业学校农艺科毕业后 ,同年即考入上海商品检验局 ,任我国首批茶叶检验员 ,得到我国茶检首创者吴觉农先生振兴中华茶业的谆谆教导 ,是吴老的好学生。吕增耕同志先后在吴觉农创办或策划成立的浙江茶业改良场、方翰舟筹办的江西省婺源茶场、浮梁茶场及河口实验茶场工作。于 1 940年投入茶界吴觉农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工作。1 845年抗战胜利 ,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怀抱 ,吕先生去台湾省茶业改良…  相似文献   

7.
广东红碎茶生产,在五十年代末期,伴随着云南大叶种的引进,首先在英红华侨茶场(原英德茶场)试制成功,投入生产。到一九八五年,大叶种茶园面积38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之55%;生产红碎茶20多万担,占全省茶叶总产量之45%;出口红碎茶13万担,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之93%。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国营民乐农工商联合公司,认真贯彻中共中央(84)年一号文的精神,按照“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办法进行改革。1984年3月份党委研究决定,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发展茶叶生产,全茶场213户职工,办起了职工家庭茶场,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贯彻自负盈亏的办法。职工家庭茶场承包后,从1985年开始自负盈亏。并实行超产加价奖励,凡茶叶生产超产部份,又符合茶场  相似文献   

9.
我们嵊县茶场自建场以来,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坚持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实验,茶叶生产连续九年获得了丰收。茶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园面积从原来办场时只有290亩老茶园到1970年扩大到2000亩,茶叶产量从1956年196担,增加到1970年2610  相似文献   

10.
素有“红茶之乡”美誉的英德县,从一九五六年英德茶场种茶伊始,发展到成为茶叶重点县。其间,经过诸多的曲折和艰辛的历程,文革“十年动乱”,更给我县茶叶生产带来灾难,不少社队茶场面临崩溃,国营茶场亦屡遭冲击。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各种生产责任制的推行,茶园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经过企业的整顿,大大地改善了经营管理,建立各种正常的规章制度,在原来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多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保山县板桥公社汉庄大队茶场于一九六四年在创业山开办茶场,成立茶叶专业队。现有茶园240亩,其中投产面积170,幼龄茶园70亩。一九八○年茶叶总产达到17500斤,比上年增加26.8%,亩产过百斤;交售给国家13718.5斤,比上年增加24.7%;总收入26948.4元,比上年增加36.5%;每担平均价162.6元,比上年增加5.6%;茶场劳日工分值1.28元,比上年增加14.2%,取得产量、产值、平均价、劳动生产率全面提高,成本下降的好成绩。 80年茶场之所以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果,主要是下功夫搞好经营管理,建立了“定包奖”,实行“连环三包”、责任到人等岗位制度。  相似文献   

12.
1984~1986年春茶期间,在江苏省溧阳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茶场职工的支持下,浙江省供销学校茶叶专业江苏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结合实习,开展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活动,与溧阳茶厂(场)协作,共同研制了“水西翠柏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84年春茶期间,实习组师生选择了江苏省溧阳县的水西、桂林、戴南茶场为实习基地,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展了名茶研制工作。在师生和茶场技术员、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实践,试制出了一种茶叶,定  相似文献   

13.
地处白云山麓的福安县社口公社是我省三大工夫红茶的主产地。社口公社茶场是以知青为主体的社办茶场。该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贯彻毛主席“以粮为綱、全面发展”方针与“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积极开山种茶,发展茶叶生产,茶园面积逐年扩大,茶叶产量年年增长,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为巩  相似文献   

14.
格塘公社茶场位于湖区的丘陵地带。过去没有大面积种植茶树,—九六九年以来,他们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茶叶生产,先后开辟茶园二千三百二十八亩,建立了九个大队茶场,一个公社茶场,一个茶科站,一个红碎茶初精制联合加工厂。公社茶场为总场,场、站、厂合一;八个大队茶场为分场,实行单独经济  相似文献   

15.
《茶叶》1959,(5)
五八年我县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方针,办了七个茶场,今年全县又办了5个社办茶场,71个大队办的茶场。茶场显示出种种好处:(1)大大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高速度发展,那里办茶场,那里茶叶生产就形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新昌县拔茅村茶场,是一个具有20年历史,走“三专”道路(配备专业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专事茶叶生产)的村办茶场,全场有89亩生产茶园,1989年产干茶21538公斤,亩产242公斤,总收入达225212元(包括收青制干产值),获净利达5万元。该场原是1970年发展的大队茶场,80年代初,周围大队茶场的茶园都相继分给农户承包,有的直接平分到户,连承包款也不交大队,在这种形势下,拔茅村的党支部与村干部进行了多次讨论分析,一致认  相似文献   

17.
平江是革命老根据地,地处山区,茶叶生产在特产中居首要地位,素有“茶乡”之称。1982年在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进一步完善茶叶生产责任制,茶叶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茶叶产量增加。全县总产干茶40886担,比1981年增产18.9%。出现了不少增产幅度大的先进单位,其中国营时丰茶场、官塘农场亩产越过了150斤。  相似文献   

18.
“七五”期间,根据我县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生态条件,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茶叶的经济实力和茶农的经济效益。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帮助支持下,于1988年首先在县九峰山茶场和孝顺农场等国营农场建立了名茶生产基地。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这几年我县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红旗制茶厂(原称英德茶厂),是广东省最早制造红碎茶的厂家,自1956年来,一向生产红碎茶,早在六十年代誉满国际市场。在十年动乱期间,鲜叶采摘粗放,加工上粗制滥造,“英红”质量一度下降。近年来,狠抓了制茶工艺技术革新,推行全国质量管理(TQC),茶叶质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五次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第一机械工业局于五月下旬在英德华侨茶场召开6 CRQ—25型、20型茶叶转子揉切机鉴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教学、科研、国营茶场和业务主管部门,安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