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2.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根系的形成特征。结果表明,直播条件下苏抗310播种后20 d主根长度比泗棉3号短2.1 cm,一级侧根数少2.1条,二级侧根数少4.2条,而且根系分布相对较浅。杂交种泗抗3号主根长度比泗棉3号长1.8 cm,一、二级侧根数分别多2.9和3.6条,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下10~45 cm的土层。在地膜覆盖种植方式下,泗棉3号、苏抗310和泗抗3号播种20 d后,根系入土深度以抗虫棉杂交种泗抗3号最深,泗棉3号其次、苏抗310最浅。根系伤流量结果进一步表明,苏抗310在盛花期(7月20日)达到高峰期,以后明显下降。而杂交种在结铃盛期(8月15日)达到高峰。泗棉3号根系伤流量至8月5日达到高峰期,其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4.
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美棉33B和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33B、GK-12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1%,对照TM-1、泗棉33号、苏棉12号三个常规品种(系)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9%、13.9%、9.2%。美棉33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836.68纳克、682.56纳克。饲喂美棉33B、GK-12与常规品种(系)杂种一代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4.1%、77.2%,两个转Bt基因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系)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820.58纳克、683.77纳克。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其生化基础与转Bt基因棉非常接近,杂种二代群体抗、感虫植抹的分离比例符合3:1,回交世代BC1群体抗、感虫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1,转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Bt基因与NPTⅡ基因是紧密连馈或完全连锁的。段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性基因的表达方式在转Bt基因棉杂交后代中进行传递。不存在基因的剂量效应。三种鉴定方法都能对玫基因进行有效的追踪检测,且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对国产转Bt基因棉GK-12的抗虫性不及美棉33B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金标Bt-CryIAb/Ac试纸条定性检测转Bt基因棉花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存在时空表达差异的现象,因此,采用免疫检测法中的金标Bt-CryIAb/Ac抗虫检测试纸条进行Bt毒蛋白定性检测,并对其使用方法中的样品取样部位、时期与样品稀释参数进一步调整。结果表明,检测苗期的子叶、顶部第二叶及蕾期的顶部第二叶等组织器官时,样品稀释倍数应控制在10~15;检测花蕾时,应控制在15~20倍;检测开花期的顶部第二叶时,应控制在5~10倍;检测铃期的顶部第二叶及苞叶时,应控制在5~10倍;检测成熟的种子应为15~20倍。金标Bt-CryIAb/Ac试纸条定性检测转Bt基因棉花时,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应采用相应适宜的浓度才能获得可靠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研究了土壤镉铜污染对转Bt基因棉及其亲本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镉铜污染均显著抑制了两种棉花的生长,与非污染土壤相比,棉花的株高、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都显著降低。两种棉花的株高、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均随着土壤镉污染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在同一镉污染水平的土壤上,两种棉花的各指标间无显著差异。在无污染土壤上的两种棉花地上部干重无差异。而且,两种铜污染土壤上,无论是转基因棉花还是亲本,同种棉花之间地上部干重无差异。在两种镉污染土壤上,两个棉花品种之间地上部干重差异显著。亲本在铜污染100mg.kg-1和150mg.kg-1土壤上的地上部干重显著高于转Bt基因棉。同样,在根系干重上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表明,外来Bt基因降低了棉花对铜污染土壤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从农大108和郑单958中得到的玉米育种启示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通过分析玉米优良品种农大108和郑单958的特征特性,提出育种中可以借鉴的策略,从而提高育种效率。通过拓宽种质基础,注重对抗倒性选择,培育耐密性好和生育特性适应广的品种,兼顾对穗部性状选择,制种技术简单并且高产,从而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和施用时期对水稻富硒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华安501、Y两优7号、新两优6号为试材,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分别在孕穗期、抽穗期、齐穗期喷施100 mg/kg亚硒酸钠,研究不同品种和施用时期对水稻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两系杂交水稻对外源硒的吸收存在品种间差异;齐穗期喷施外源硒增产显著,一般增产0.5%~12.0%;抽穗期喷施外源硒结实率降低0.1%~2.9%,抽穗期和齐穗期喷施外源硒较孕穗期喷施千粒重增加0.2~0.8 g;水稻抽穗期和齐穗期喷施外源硒稻米硒含量最高。[结论]水稻抽穗期叶面喷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采用田间干旱胁迫的方法,在不同时期对品种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研究分析,对以新陆早系列品种为主的15个北疆棉花品种的抗旱性作了初步评价和研究。不同棉花品种间的抗旱性差异较大,其抗旱性依次为:新陆早33号>新陆早12号>新陆早48号>新陆早7号>新陆早1号>塔什干7号>新陆早31号>新陆早6号>新陆早9号>新陆早13号>新陆早36号>塔什干1号>KK1543>新陆早26号>18-3。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棉花不同种质材料的棉铃在不同发育时期重量和长宽比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棉铃在重量和长宽比存在较大的差异;陆地棉和海岛棉的棉铃重量第5天和第10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长宽比存在差异;两者的关系是长宽比越大,其铃重越轻;不同类型品种棉铃的长宽比是海岛棉〉圆锥形铃陆地棉〉卵圆形铃陆地棉〉圆形铃陆地棉,而重量恰好相反,为圆形铃陆地棉〉卵圆形铃陆地棉〉圆锥形铃陆地棉〉海岛棉;杂交棉相对于其亲本变化不明显。由此可见,棉花品种类型不同,棉铃形状的差异都是影响棉铃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