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重庆市耕地与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是实现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此,以人地矛盾突出、城乡差距明显的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耕地和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从2000年开始有所增加,人均粮食与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同质性;从2000年开始,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粮食出现缺口,耕地压力比较明显,这说明重庆市有从粮食产销平衡区转向销入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近年来城镇化背景下贵州省的耕地压力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模型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贵州省2004~2013年的粮食生产变化、耕地压力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最近10年贵州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都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粮食生产与供给处于不安全状态,提高粮食生产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贵州省的耕地压力与粮食平衡系数二者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耕地压力的增大会以某种方式将其负的效应传导至粮食生产与供给平衡领域,从而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规范土地用途、加强耕地保护,探索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道路,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稳定粮食价格、提高种粮补贴标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等措施来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食生产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病毒为社会带来严峻考验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陕西省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探索分析其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对区域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与粮食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基于陕西省1995—2019年耕地数量和分布情况,对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与耕地压力指数P进行测算,对传统差异指数进行整合,建立总体分异测度指数GDI,引用重心移动模型和总体分异测度指数GDI描述区域内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耕地压力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995—2019年陕西省耕地面积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仍长期处在“警戒压力”水平;陕西省耕地压力重心在关中地区,先向北偏西移动,之后逐年向南推移;陕西省耕地压力空间分异情况2003年之前不明显,且状态相对平稳,2003年之后分化格局日趋明显;1995—2019年无霜期情况、降水情况、粮食单产量、化肥使用、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水平对陕西省耕地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粮食自给区县域尺度粮食生产及耕地压力变化,对区域耕地合理利用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典型低山丘陵区铜梁县为例,分析了2002—2011年研究区粮食生产及耕地压力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研究区以农业用地为主,且耕地占农业用地比例大;耕地呈现集中分布趋势,坡度较小的耕地主要分布于中下部,北部耕地坡度较大。10年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有所减少,但耕地复种指数有所增加,土地垦殖率略有降低;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均有所增加,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量10年间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10年间研究区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呈现多样性,耕地压力比较明显,耕地资源处于比较紧张状态。未来一定时期内,耕地压力会有所降低,紧张的耕地资源状况将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5.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却仍未能控制住耕地的流失.区域耕地保护目标的合理选择是耕地保护政策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采用了AMIRA(1,1,1)和GM(1,1)、信息熵及多元回归等多种预测方法,以耕地资源贫乏的浙江省为例,从耕地生产粮食和提供农民收入的功能出发,确定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所需的区域耕地保护规模;对耕地减少和增加的途径分析,得出耕地的供给量,计算耕地供需平衡指数,得出以保证人们生存安全为2007-2020年浙江省的耕地保护目标.这一目标既能保证特殊时期的粮食安全问题,又能满足社会各业用地,实现了浙江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耕地压力变化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了1990~2005年广东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耕地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研究表明:16年来广东省的耕地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耕地一直处于紧张状态。1990~2000年耕地压力指数持续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较快;2001年耕地压力指数首次出现下降,主要由于这个时期省外粮食调入和粮食进口的增加,使得粮食自给率下降。同时,计算了2005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各个地市压力指数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鉴于BP网络在处理非线性复杂系统的优势,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9-5-1结构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1987-2005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以2006年的粮价政策、农资投入量和农民收入等数据作为网络的预测输入,对该年的河北省粮食单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际粮食单产的相对误差为0.86%,预测精度优于传统的多元回归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所属的诸省区均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平衡区,沿黄省区粮食生产事关流域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从国家对黄河流域粮食安全定位出发,分别分析了现状和人口高峰时期流域粮食生产情况,研究了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粮食缺口的对策,提出了保障流域粮食安全必须立足流域自身解决的结论。从气候条件、水土资源条件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并利用遥感、GIS解疑与现状典型调查等技术方法,研究确定了不同高程条件下可新增耕地规模,为黄河流域未来一定时期土地资源开发和保障流域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各级政府日益关注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紧缺,对未来粮食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安徽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耕地资源紧张、人口增长等,但水资源的不足,已对粮食生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节水灌溉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安徽省农业灌溉的节水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该文基于影响粮食生产的两大刚性约束——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在系统阐述中国农业水土资源状况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应遵循“寓粮于源、保粮于墒”的基本策略。并以海河流域为例,分析了不同灌溉条件下典型作物需水量、农田需水量的构成,从定量上说明“寓粮于源、保粮于墒”在维持中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乃重中之重,粮食产量的准确预测对国家粮食安全及政府制定相应粮食生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从众多模糊因素中计算出云南粮食产量特有影响因子,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村用电量,并对这些因子进行了GM(1,1)残差修正预测,把预测所得数据作为相关因素序列,以粮食产量作为系统特征序列,构建了粮食产量的灰色GM(1,N)预测模型。根据云南省1999—2015年的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对云南省2020年的粮食产量数据进行预测,对2015年之前数据进行拟合,和实际产粮数据平均相对误差为1.92%,具有较高的精确度。通过分析预测成果,给出了确保云南省粮食产量稳固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目前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在世界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粮食总量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与环境治理,建立粮食加工监管全程追溯系统,深化粮食科研院所改革,构建上下协同、功能互补和配置高效的粮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推进粮食品种与区域结构调整,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等方法,从而促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云、雾等自然因素是影响遥感种植监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获取精准、高效的耕地种植监测信息的对保障当地粮农安全、粮食估产及面积估算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多时相植被指数(VI)合成模型的构建、农作物特征与耕地信息的可分离性两方面对高原山地农作物耕地面积提取的研究少。本研究基于哨兵2(Sentinel-2)数据,构建了多时相植被指数合成模型,估算了2020-202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和红绿叶绿素植被指数(RECI)三种植被指数的提取结果,研究了预测模型与高原山地农作物的相关性,探讨了不同植被指数模型对农作物识别精度。结果表明:①多时相NDVI模型相较EVI、RECI对冬小麦面积提取精度更高,与云南高原山地冬小麦相关性最强,用户精度约为93.28%;②利用三期NDVI组合与两期NDVI组合均可对冬小麦精准提取,但三期NDVI草型提取精度更高。因此,本研究利用多时相NDVI指数模型对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精准预测,证明了该模型可有效适用于云南高原山地冬小麦,并为当地冬小麦面积的预测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将黑龙江省县(市)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单元,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为标准分为5类;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GDP和人均GDP为标准分为5类.对耕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认为二者呈低度正相关,表明耕地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境内河湖交错,水系纵横,是江苏省北部的农业大市。研究其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基于200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对2000—2018年淮安市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指标研究其驱动力。2000—2018年耕地减少速度不断加快,减少面积主要集中在清江浦区北部,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相互转移面积较多。耕地变化受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影响,第三产业是耕地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淮安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更加重视保护耕地资源,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与配置,确保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产量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为探讨近10年内蒙古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人口数量和GDP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01-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资料及相关调查,通过研究12个盟市及其101个旗县(市、区)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重点分析2009年相关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22,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和人口;近10年粮食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幅超过40%;内蒙古粮食产量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灌区优于雨养型农业区。为达到稳产、增产的目的,仍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个方面论述了西南中高原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粮食生产现状和生产潜力,并提出了提升该区域粮食生产潜力的途径:积极发展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度,提高复种指数;注重粮食作物种群内在生产力的提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控制坡耕地农田径流的非目标性输出;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对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省1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约度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探讨分析了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空变异特征。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在评价期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形成了东部以武汉市、西北以十堰市、西南以宜昌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递减的态势,区域差异较明显。基于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