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2.
西葫芦“银叶病”是近年来在山东、河北等省发生的一种新的病害。据报道.该病是由B型烟粉虱危害引起。但据本人观察和防治研究,认为西葫芦“银叶病”发病率的高低,也与温度和光照强弱以及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西葫芦银叶病的发病原因.公认的看法是由B型烟粉尾——银叶粉虱(B.argentifolii Bellws & Petring)危害引起的。其唾液分泌物对植物有毒害。且具内吸传导性。即有虫叶不一定有症状表现,而在以后的新叶上表现银叶。银叶粉虱虫口密度、虫龄、西葫芦品种及光照条件均影响银叶症状的表现。试验采用10%吡虫啉3000陪液、5%锐劲特15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倍液、10%高效灭百可3000倍液、10%除尽1500倍液,  相似文献   

4.
西葫芦是以食用嫩瓜为主的瓜类蔬菜,味道清香嫩脆,农药残留量比黄瓜低许多,营养丰富.近几年,随着烟粉虱的发生蔓延,西葫芦银叶病已成为影响秋冬茬西葫芦生产的重要病害.感病植株叶片变薄,呈银白色,像银箔一样,丧失光合作用,植株生长缓慢、出现畸形或不能结瓜.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3种不同栽培方式(野生栽培,仿生境栽培和组培栽培)下血叶兰植株(叶片和假鳞茎)营养价值的差异。本研究采用隶属函数数值法和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对血叶兰叶片和假鳞茎的基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野生植株叶片基本营养价值最高,其隶属函数平均值最大(0.79);栽培血叶兰的总氨基酸(EAA)含量最高,其总氨基酸含量为23.07 mg/g,栽培植株叶片蛋白氨基酸的营养价值最高,其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值最大(81.98%)。氨基酸评分(AAS)结果表明,SY、YJ、ZJ、SJ的氨基酸组成与AFO/WHO规定的人体所需标准模式的氨基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人工栽培时可通过调控其生境因子提高其营养价值,食用时和其它食物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及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闻艳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135-135
针对黑龙江省目前的几播种方法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设定了三种处理:常规垄作、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常规垄作行间覆膜三种栽培方式,试验设计采用大区对比法。试验结果是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效果最好、其次是常规垄作行间覆膜。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点田间试验表明:起垄种植增产幅度在15.34%以上,是马铃薯高产最为有效和简便的高产种植技术;垄作种植基础上采取整薯播种、去除花蕾、叶面肥的喷施等各项高产技术增产幅度在6%左右,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采取垄作种植、整薯播种、去除花蕾、叶面肥的喷施等综合技术措施后,在套作的条件下可增产42.66%,净作的条件下可增产23.69%,可实现马铃薯的超高产。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不同栽培方式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在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谷子产量的影响,以本地谷子为材料,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开展了人工打孔直播、营养块育苗移栽、漂浮育苗移栽等3种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从产量上看,漂浮育苗移栽产量与营养块育苗移栽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与人工打孔直播差异不显著;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人工打孔直播纯收益略高于漂浮育苗移栽。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山区油菜大面积生产的轻简化栽培技术,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点播、翻犁撒播产量分别比翻犁移栽低11.1%、19.8%,纯收益分别比翻犁移栽多69.4元/667m2、16.9元/667m2,说明油菜直播具有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今后在油菜生产上可因地制宜推广直播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叶部斑病的发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勇 《中国种业》2020,(1):61-63
利用玉米品种绥玉29,采用人工剪叶模拟玉米叶部病害的发生,在不同熟期依据病害发生级别标准对叶片进行人工处理,研究灌浆期、乳熟初期、乳熟末期、蜡熟期4个时期叶部病害发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在同一时期不同级别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得出如下研究结果:在玉米灌浆期、乳熟初期、乳熟末期、蜡熟期随着病害级别的增加,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灌浆期减产的幅度最大,且各病害发生后的产量均呈现极显著差异,在蜡熟期随着病害发生级别的增加,减产的幅度最小;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进展,越往后期发病对产量的影响越小;在蜡熟期发病,1级、3级病害发生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5级、7级、9级病害发生后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蜡熟期发生各级别病害对于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不同栽培方法对姜主要性状的影响,提高生姜的生产水平,2006年进行了生姜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深沟地膜栽培方式能营造肥沃、疏松、深厚的土壤环境,利于姜植株分蘖,姜块膨大。在同等的田间管理水平下,比对照增产57.1%,增加纯收入1575.1元/677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瓜龄、后熟期对西葫芦采种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葫芦木同瓜龄和后熟期对种子质量均有影响。在30~60d,瓜龄越长,种子的千粒重、单瓜产种量、发芽率、发芽势和活力指数越高;延长种瓜后熟期能明显地改善种子质量;在后熟期0~30d,随着后熟期的延长,种子的质量明显提高。瓜龄为40d,后熟期为10d的西葫芦种子,接近正常的种子质量标准,可作为生产上采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地膜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影响黄勇(贵州省毕节地区农技站)影响地膜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因素很多,耕作栽培方式不同,对地膜玉米及其前作生长状况、产量等影响不同。本试验拟正确评价各种耕作栽培技术对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方式对微型马铃薯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滕州市是山东省最大的马铃薯产区,全年种植面积近 4万公顷,总产量 12 06亿千克.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保护地设施栽培投入的不断增加,种薯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为向农户提供质量好、数量足、价格合理的微型马铃薯, 2002- 2003年通过试验研究了选用不同的基质和不同的栽种密度对微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Q优6号在遵义市湄潭县海拔760m地区最佳栽培方式为宽行窄距插秧,能获得最大的群体质量(叶面积68143.5m2/hm2、叶面积系数6.811、总颖花数40102.65万个/hm2、粒/叶比0.69、单株干物质重79.76g/株)表明光合势发展动态符合总量要求合理和适度,且能获得最高的产量9052.5kg/hm2);抛秧群体质量、产量居第二,抛秧减少插秧用工的劳动强度;直播群体质量和产量都最差,但直播稻省去了育秧与插秧(抛秧)两个重要生产环节,且具有省工、省力、省秧地,且直播全生育期最短,分别比抛秧稻、移栽稻缩短了14d、16d。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农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建立与当前生产模式相匹配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方式,选用棉花品种泗杂3号,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棉区(江苏大丰)不同地力水平田块(高、低)进行麦棉两熟栽培管理方式定位试验,设超高产栽培、常规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系统测定棉花生物量、产量和生育期间的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和地力水平显著影响棉花产量,而产量的差异主要由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造成。棉花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是低下的资源利用效率。高产高效栽培较常规栽培产量提高27.5%,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7%、23.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1%,是长江下游较为适宜的栽培方式。因此未来生产中应进一步合理优化栽培方式来提高棉田资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大理州位于云南西部,境内海拔差异较大,形成立体气候。针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当地农技部门与农户不断摸索、积淀,形成了 5 种主要的马铃薯栽培方式,分别是平播后起垄栽培、黑膜覆盖栽培、抱窝塘栽培、高起垄平播栽培和客土栽培。分别从栽培方法、主要栽培季节及地区、优缺点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大理州马铃薯主要的栽培方式,以助推大理州马铃薯产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对油菜产量及效益影响单因子进行试验探讨,结果表明:以育苗免耕移栽效益最佳,适宜在道真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高海拔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除种薯、密度和施肥三个关键因素均达到要求外,采用垄作种植+整薯播种+去蕾+叶面喷施种植马铃薯产量最高,单产为1 536.05kg/667m2;其次是垄作种植+叶面喷施,单产为1 232.00kg/667m2;产量最低的是平作种植+切块播种,单产为872.66kg/667m2。  相似文献   

20.
以小叶锦鸡儿茎段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设计不同浓度的IAA、IBA、NAA、6-BA等单因子和不同比例的细胞分裂素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在芽的诱导增殖过程中, MS+NAA1.5mg/L+6-BA0.5mg/L的培养基效果好,诱导率为87.3%。生根培养过程中, MS+IAA5mg/L的培养基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