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对于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唯物史观由假设变为科学。并科学地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将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必然,是唯物史观的伟大理论创新。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4个层面上:(1)科学揭示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突破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2)精辟阐明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3)深刻阐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拓展和升华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理论;(4)把唯物史观创造性地运用于立党治国的伟大实践,赋予唯物史观鲜明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精神扶贫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中国扶贫实际,围绕动力源泉、核心要义、基本方法三个向度回答了"扶持谁、依靠谁、做什么和怎么做"等理论与现实问题,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具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其独创性主要表现在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识论、唯物史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延安时期作为群众路线成熟的重要时期,其地位意义重大。朱小玲教授新著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对指导新时代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高价值命题,也是马克思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初步探索阶段、伴随唯物史观确立的定型阶段和唯物史观确立之后,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中有着一以贯之的治史传统。近代以降,湖湘学人分别参与了西方“新史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进和传播,从而促成了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转型后的中国史学,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便包括湘籍历史学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执政为民思想的理论价值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崭新超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是党执政观的新发展,是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执政规律的新探索和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很大的贡献,“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意义充分体现了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体、动力主体和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史上主要有三大文化思潮,它们是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这三大思潮虽互有消长,但都有不衰的生命力,相互间展开过并将继续展开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是在与这三大思潮的互动中确立自己之思想地位的。就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对唯物史观批评;三四十年代,对中国革命的反对;1949年后,对马克思主义吸取、利用和儒化。  相似文献   

10.
胡汉民在唯物史观的传入和传播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他不但正面介绍了唯物史观产生、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还驳斥了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非难。虽在研究和宣传过程中存有局限性和不足,但从客观上促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钥匙。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代表性著作中 ,反映出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的主线和这一理论形成的逻辑必然性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的内在思想逻辑。1 新的理论逻辑起点的萌发对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考察 ,马克思写于 1 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追溯性表述 ,为我们认识这一理论从问题到结论的研究过程 ,贴近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思路 ,提供了依据。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唯物史观基础,除了体现唯物史观的物质性,也诠释了唯物史观中关于物质生产以及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尤其是精神生产理论,这些理论凸显了中国梦的精神价值性。同时"中国梦"的内涵的形成也是基于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自我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梦"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的归宿,也给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提供了栖息地。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关注现实的个人的受动性、能动性和发展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这一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和科学发展,对近代西方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00后大学生拥有着鲜明的主体意识、活跃的思想和多元的价值观,呈现出新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在对00后大学生进行历史观培育时要找准重点、创新教育形式、找准薄弱环节。新时代00后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应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历史教育和加强中国梦的学习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群众史观, 是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哲学基础;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得以确立和发展; 从群众路线视角求解执政为民理念的实现,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深刻地探究了城乡关系的发展脉络,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本质内涵,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振兴乡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肖中云 《甘肃农业》2005,3(11):10-10
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执政为民,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执政观。执政为民思想是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为人民服务”、“人民本位”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党建学说,同时深深地根植于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现实时代需要的土壤之中。  相似文献   

19.
简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当下反思工业文明、应对各种复杂自然灾难、探寻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有其深远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扭转了工业文明下以征服自然为主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物史观;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扭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布哈林把平衡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用平衡论全面分析了各种社会现象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述了他的社会历史观.他特别强调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论证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布哈林的平衡论含有丰富的唯物史观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