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选择生长发育良好25 kg左右的松辽黑猪60头,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放牧与舍饲饲养。当体重达到100 kg左右时进行屠宰,测定两种饲养条件下的胴体性能和肉质品质。结果表明:放牧组背膘厚与板油率低于舍饲组,差异显著(P0.05)。放牧组肌纤维直径与肌纤维间隙高于舍饲组,差异显著(P0.05)。放牧组大理石纹评分、熟肉率、肌内脂肪、失水率、滴水损失、剪切力与舍饲组差异显著(P0.05)。放牧可显著影响松辽黑猪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苜蓿草粉对育肥期松辽黑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相近(60.30±1.07)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松辽黑猪36头,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组、Ⅲ组、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15%、20%苜蓿草粉,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通过60 d的舍内饲养试验,对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以及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日采食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Ⅱ组、Ⅲ组低于Ⅰ组(P0.05),显著低于Ⅳ组(P0.05);瘦肉率、屠宰率、眼肌面积Ⅱ组、Ⅲ组与Ⅰ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呈现上升趋势;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蛋白含量Ⅱ组、Ⅲ组、Ⅳ组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其中Ⅱ组最高;胆固醇含量Ⅱ组低于Ⅰ组,显著低于Ⅳ组(P0.05)。说明在松辽黑猪育肥猪日粮中添加10%苜蓿草粉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养猪》2016,(4)
为研究放牧与舍饲对松辽黑猪肉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选择25 kg左右、去势、驱虫、健康发育良好的松辽黑猪6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头,试验组放牧饲养,对照组舍饲饲养。试验猪体重达到100 kg左右结束饲养试验,每组随机选取5头进行屠宰。结果表明,大理石纹评分、熟肉率、肌内脂肪含量放牧组比舍饲组分别显著提高8.25%、5.48个百分点、0.84个百分点,失水率、滴水损失、剪切力放牧组比舍饲组分别极显著降低11.65个百分点、2.83个百分点、25.96%。谷氨酸、甘氨酸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放牧组比舍饲组分别显著提高15.07%、9.80%、8.8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放牧组高于舍饲组,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放牧组能提高猪肉品质、风味以及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4.
放牧对松辽黑猪生长肥育及胴体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松辽黑生长育成猪200头,分成舍饲组和林地放牧组,进行饲养育肥性能测定。舍饲组按常规全期饲喂全价配合精饲料;放牧组则先在舍内育成至体重达40kg后,白天林地放牧,早晚各补饲一次精饲料,直至达到育肥体重。饲养试验结束,各饲养组选取4头(2公2母)体重100kg左右的试验猪,进行屠宰做胴体肉质测定。结果表明:日增重舍饲组为736.5g,放牧组为467.5g,差异极显著(<0.01),而放牧组则每增重1kg比舍饲组少耗精饲料730g,差异显著(<0.05)。屠宰率放牧组为70.71%,比舍饲组的69.21%高,差异显著(<0.05),肌内脂肪含量放牧组为4.92%,舍饲组为3.60%,差异显著(<0.05),其它胴体肉质指标如眼肌面积、背膘厚、瘦肉率及肉色、pH、失水率、嫩度等,两种饲养方式,差异均不明显,但放牧饲养组要比舍饲组有改善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择松辽黑生长育成猪50头和200头,分成舍饲组和林地放牧组,进行饲养育肥性能测定。舍饲组按常规全期饲喂全价配合精饲料;放牧组则先在舍内育成至体重达40kg后,白天林地放牧,早晚各补饲一次精饲料,直至达到育肥体重。饲养试验结束,各饲养组选取4头(2公2母)体重100kg左右的试验猪,进行屠宰做胴体肉质测定。结果表明:日增重舍饲组为736.5g;放牧组为467.5克,差异极显著(P<0.01),而放牧组则每增重1kg比舍饲组少耗精饲料730g,差异显著(P<0.05)。屠宰率放牧组为70.71%,比舍饲组的69.21%高,差异显著(P<0.05),肌内脂肪含量放牧组为4.92%,舍饲组为3.60%,差异显著(P<0.05),其他胴体肉质指标如眼肌面积、背膘厚、瘦肉率及肉色、PH、失水率、嫩度等,两种饲养方式,差异均不明显,但放牧饲养组要比舍饲组,有改善和提高的趋势。吉林延边  相似文献   

6.
牦牛低海拔舍饲是解决藏区草畜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冷季牦牛生长发育,改善牦牛肉品质。旨在探讨低海拔区域开展牦牛舍饲模式对牦牛生长发育、屠宰性能、肌肉品质以及血清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低海拔舍饲影响牦牛肌肉品质的可能因素。选用10头36月龄体重、体况相近的健康公牦牛,随机均分为舍饲组与放牧组,舍饲组于广汉农区(海拔:600 m)进行全舍饲育肥,放牧组于红原县牦牛科技园区(海拔:3500 m)按传统模式天然放牧,试验期150 d。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增重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其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背最长肌食用品质显著改善:亮度(L~*)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熟肉率和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舍饲组背最长肌营养品质显著改善: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反式脂肪酸(T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鲜味氨基酸(FAA)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血清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舍饲组血清中血糖(GLU)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β-羟基丁酸(BHBA)含量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性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冷季低海拔舍饲可达到牦牛生长肥育的效果;可激活牦牛血清中脂沉积相关酶活性,促进肌肉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改善牦牛肉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豫西黑猪屠宰性能、肉品质等遗传性状,以及与河南地方猪确山黑猪间的差异,本研究挑选相同条件下健康的豫西黑猪(120.28 kg±6.96 kg)和确山黑猪(117.80 kg±8.76 kg)各8头,按相关规定开展体尺指标、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液指标测定,即对豫西黑猪与确山黑猪体尺指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屠宰性能(胴体重、胴体长、皮率、骨率、屠宰率等)、肉品质(肉色、大理石纹、pH、肌内脂肪、粗灰分等)、血液指标(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小板数、血小板压积等)及两种猪肌肉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豫西黑猪体长、胴体长、皮率和头重均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5),背膘厚、瘦肉率、脾脏重、心脏重和眼肌面积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确山黑猪(P0.01;P0.05)。在肉品质方面,豫西黑猪大理石纹评分、pH_(45 min)、pH_(24 h)、粗蛋白质及粗灰分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5;P0.01),但水分和磷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确山黑猪(P0.05;P0.01)。在血液指标方面,豫西黑猪血小板数目和血小板压积均极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1),但其他指标与确山黑猪无明显差异(P0.05)。豫西黑猪精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确山黑猪(P0.05;P0.01),甘氨酸含量极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1)。综上所述,豫西黑猪和确山黑猪在体尺指标、肉品质及血液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在屠宰性能方面豫西黑猪稍优于确山黑猪,均可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的猪肉。  相似文献   

8.
对南方农区舍饲育肥和农田放牧饲养下的波徐杂交羊、波尔山羊和徐淮山羊3个类群的6月龄羔羊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表明:舍饲育肥饲养的波徐杂交羊(Ⅰ)和波尔山羊(Ⅱ)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GR值等指标极显著优于舍饲徐淮山羊(Ⅲ)和农田放牧杂交羊(Ⅳ)(P0.01);舍饲育肥饲养的羔羊与农田放牧饲养的羔羊在肌肉失水率、熟肉率和嫩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舍饲育肥羔羊的肌肉保水力有增加趋势,肌肉嫩度也得到一定提高;农田放牧饲养方式有助于提高羔羊肌肉的红度(P0.05);两种饲养方式饲养的羔羊的肌肉在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质、灰分和水分含量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肌内脂肪含量上舍饲育肥方式更具优势(P0.05),其风味和多汁性更佳;在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方面,农田放牧杂交羔羊(IV)肌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舍饲的各个组(P0.05),舍饲的3个组中,波徐杂交羔羊(I)和波尔山羊羔羊(II)肌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徐淮山羊羔羊(III),但差异不显著(P0.05),I组与II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舍饲育肥饲养的羔羊肌肉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及羊肉风味优于放牧加补饲的羔羊(P0.05)。在不同类群方面,同在舍饲育肥条件下,波尔山羊和波徐杂交羊比徐淮山羊表现出较高的胴体品质(P0.05)和肌内脂肪含量(P0.05),但肉色的红度值低于徐淮山羊(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舍饲与放牧条件下藏猪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测不同饲养方式对藏猪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舍饲(10头)和放牧(8头)饲养的藏猪共18头,于300日龄左右屠宰,并测定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舍饲组藏猪活体重、胴体重、活体背膘厚及屠宰后背膘厚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头、肾、胃、皮重率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肝重和花板油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与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肌肉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2组藏猪肉色评分均为3分左右,属于优质猪肉。综上表明,舍饲可提高藏猪的个体体重和胴体重,增加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纹评分,改善肌肉嫩度。考虑到放牧饲养藏猪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建议在推广藏猪舍饲模式的同时,可以适当放牧,保持藏猪原有的习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圈养和放养对松辽黑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质性状以及肉质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选用30头(99.0±3.0)kg去势松辽黑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饲喂相同日粮,自由采食,试验期75 d。结果表明:与圈养组相比,放养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耗料增重比极显著降低(P0.01);放养组的胴体重和瘦肉率分别显著提高了5.42%和6.06%(P0.05),背膘厚度显著降低了11.95%(P0.05);放养组肌内脂肪含量明显提高(P0.05),含量达4.03%;剪切力明显降低了2.84%(P0.05);放养组肉质中铅、砷、铬、镉的平均含量较低,且含量远远低于国家猪肉卫生标准。综上可知,适当的林下放养增大了松辽黑猪活动空间,改善了生长环境,促进了猪只快速生长,提高了屠宰性能,提升了猪肉品质,降低了肉中重金属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林下放养与舍饲两种养殖模式对松辽黑猪健康水平及新陈代谢的影响,试验测定了两种养殖模式下松辽黑猪血常规、血清生化及盐离子浓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放养可引起松辽黑猪血液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嗜碱性粒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5),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P0.05);放养可引起松辽黑猪血液直接胆红素(D-BIL)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CO2含量显著降低(P0.05);对其他血液生化和无机盐离子等指标影响不大。说明放养可以显著提升猪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雏鹰黑猪的血液生理指标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为雏鹰黑猪的选育和保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了15头育肥猪(101.9±7.4kg)对其屠宰性能、肉质性状和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雏鹰黑猪12项血液生理指标中HBGX、HCT、PLT、MCH和RDW等指标与肉质性状和屠宰性能指标显著相关(P0.05),其它血液生理指标与肉质性状和屠宰性能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在屠宰性能方面,屠宰率与HBGX、脂肪率与HCT、眼肌面积与PL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29、0.528,与HCT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643;在肉质性状方面,系水力与HBGX和RDW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579,剪切力和MC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34。试验结果提示雏鹰黑猪血液生理指标与其肉质品质和屠宰性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选择6月龄左右努比亚山羊公羊30只,随机分成舍饲育肥组和放牧补饲组,进行65d的短期育肥试验,研究不同养殖方式对当年出生当年出栏山羊的育肥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育肥前期(35d)2组日增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牧补饲组较舍饲组提高3.62%;育肥后期(30d)2组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补饲组较舍饲组提高10.89%;2组全期育肥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补饲组较舍饲育肥组提高7.63%。舍饲组精粗料比为41.6:58.4,日采食干物质占体重4.76%。试验羊血液生理指标均在山羊血液生理指标正常范围内,差异均不显著(P>0.05);2种育肥方式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放牧补饲组总蛋白、白蛋白低于正常值,在育肥日粮中要提高粗蛋白水平,这样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育肥效果。2种育肥方式增重成本舍饲组(18.89元/kg)较放牧补饲组(13.64元/kg)增加5.32元/kg,放牧补饲组育肥收益(391.4元/只)较全舍饲组(311.1元/只)高80.3元/只。选择适宜季节和放牧场地,小群放牧补饲育肥效果要优于全舍饲育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环县绒山羊冬季饲养效果,把6月龄的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和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杂种一代羔羊(简称F1代羔羊)作为试验对象,以环县农民群众传统采用的饲养模式——放牧加少量补饲(简称"放牧+补饲")作为对照,采用全舍饲方式对两个试验群体进行60d的育肥试验,综合测定绒山羊羔羊的生长结果、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计算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两个试验群体内,全舍饲组的育肥末重、育肥期增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均极显著高于"放牧+补饲"组(P0.01)。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全舍饲组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是102.5g、10.75kg和47.66%,分别较"放牧+补饲"组提高了87.2g、3.46kg和12.54%。F1代羔羊全舍饲组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是117.2g、11.71kg和49.62%,分别较"放牧+补饲"组提高了96.7g、4.16kg和13.83%。全舍饲组的失水率和嫩度显著低于"放牧+补饲"组(P0.05),其它肉品质指标在全舍饲和"放牧+补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和F1代羔羊全舍饲组的纯收入较"放牧+补饲"组同类型羔羊分别提高了110.2和75元。因此,较传统饲养模式,全舍饲育肥能够明显增加环县绒山羊羔羊冬季生长效果和产肉性能,改善部分肉品质,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霍尔巴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60只体重(11.00±3.00)kg的3月龄霍尔巴羊,随机分为放牧组和舍饲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放牧组采取放牧养殖模式,舍饲组采取舍饲养殖模式。结果表明,舍饲组屠宰率、净肉重、肉骨比、眼肌面积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内脏比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舍饲组羊肉中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维生素B6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舍饲养殖显著提高霍尔巴羊的屠宰性能。 [关键词]养殖模式|霍尔巴羊|屠宰性能|肉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6.
舍饲与放牧育肥对绒山羊成年母羊育肥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主要研究了放牧育肥与舍饲育肥两种饲养模式对绒山羊育肥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屠宰性能的影响。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淘汰母羊中选择平均体重为(40.38±0.84)kg的5岁阿尔巴斯白绒山羊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进行放牧育肥,试验组进行舍饲育肥,饲喂全混合日粮。育肥期为60 d。在育肥试验开始20 d和试验结束时,分别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选择6只羊进行消化试验,采用内源指示剂法测定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在育肥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对照组和试验组中随机选取6只羊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与放牧育肥相比,舍饲育肥可显著增加绒山羊成年母羊的全期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DMI)与饲料转化效率(P<0.05),分别较放牧育肥组增加了1.02%、137.50%与107.58%;显著增加母羊对日粮总能(GE)、消化能(DM)、粗蛋白(CP)、钙(Ca)和磷(P)等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P<0.05);但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消化率(P<0.05)。舍饲育肥组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放牧育肥组(P<0.05),分别较放牧育肥组提高了55.57%、25.89%、67.97%、35.64%和46.18%。舍饲育肥母羊的内脏总重、胃重、肠总重与皮重显著高于放牧育肥组(P<0.05),但所占体重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放牧育肥母羊(P<0.05)。按照代谢体重表示,舍饲育肥母羊的营养物质进食量DE为1.18~1.25 MJ/(W0.75·kg)、CP为12.37~16.29 g/(W0.75·kg)、Ca为0.43~0.63 g/(W0.75·kg)、P为0.17~0.25 g/(W0.75·kg)时,绒山羊成年母羊具有较好的育肥性能与屠宰性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阐明在极端寒冷缺氧的西藏羌塘高原,放牧和舍饲2种饲养方式对西藏山羊背最长肌肉品质、抗氧化指标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将同一时间出生的50只、平均初生重23 kg的雄性羔羊平均分配到完全放牧组和舍饲组饲养1年,每组25只。每组随机挑选5只西藏山羊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分析肉品质、抗氧化指标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舍饲组屠宰重(21.84 kg)极显著高于放牧组(14.71 kg);舍饲组山羊的肌间脂肪含量高于放牧组(P<0.01),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放牧组西藏山羊肌肉的pH和剪切力低于舍饲组(P<0.05),熟肉率和失水率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肌肉中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十六碳烯酸甘油三酯(C16:1 n9)、油酸(C18:110c)和油酸(C18:112c)低于舍饲组(P<0.05),支链豆蔻酸(C14:0 iso)、十四碳烯酸(C14:1)和共轭亚油酸(9c,13t CLA)含量高于舍饲组(P<0.05)。综上所述,2种不同的饲养系统不会引起动物屠宰后肌肉内的氧化反应差异,放牧条件下西藏山羊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增加,从而提高羊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选择75 kg左右的松辽黑猪60头,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2%由维生素C、维生素E、甜菜碱、牲血素组成的复合添加剂进行生长肥育试验,在体重达到120 kg左右时每组随机选取3头屠宰测定各项指标,研究复合添加剂对松辽黑猪肌肉品质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肉色评分、肉色红度(a)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10.64%和8.39%(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对照组21.87%(P0.05);pH45 min、pH24 h、滴水损失24 h、滴水损失48 h、滴水损失72 h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总蛋白、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17.55%、11.01%、43.64%,差异显著(P0.05);尿素氮的含量低于对照组33.97%,差异极显著(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低于对照组20.16%、50.79%,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饲粮中添加复合添加剂能够改善松辽黑猪肉色、改善肉嫩度、提高肌肉系水力,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19.
牦牛低海拔舍饲是解决藏区草畜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冷季牦牛生长发育,改善牦牛肉品质。旨在探讨低海拔区域开展牦牛舍饲模式对牦牛生长发育、屠宰性能、肌肉品质以及血清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低海拔舍饲影响牦牛肌肉品质的可能因素。选用10头36月龄体重、体况相近的健康公牦牛,随机均分为舍饲组与放牧组,舍饲组于广汉农区(海拔:600 m)进行全舍饲育肥,放牧组于红原县牦牛科技园区(海拔:3500 m)按传统模式天然放牧,试验期150 d。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增重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其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背最长肌食用品质显著改善:亮度(L*)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熟肉率和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舍饲组背最长肌营养品质显著改善: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反式脂肪酸(T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鲜味氨基酸(FAA)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血清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舍饲组血清中血糖(GLU)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β-羟基丁酸(BHBA)含量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性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冷季低海拔舍饲可达到牦牛生长肥育的效果;可激活牦牛血清中脂沉积相关酶活性,促进肌肉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改善牦牛肉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20.
选择健康无病、体重相近、年龄6月龄左右的努比亚黑山羊公羊30只,随机分为放牧补饲育肥和全舍饲育肥2组,育肥期65d后进行屠宰测定和肉品质分析。结果显示,屠宰率、净肉率以及羊肉中蛋白质、粗脂肪、18种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脂肪酸中的油酸含量舍饲组(43.6%)高于放牧补饲组(38.35%)5.25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而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放牧补饲组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羊肉中微量元素铁含量放牧补饲组较舍饲组高47.02%,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铜含量放牧补饲组较舍饲组高64.71%,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努比亚黑山羊采取放牧补饲育肥和全舍饲育肥方式羊肉主要营养指标相当,其中放牧补饲育肥羊肉中所含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物质更丰富。山羊适度放牧补饲育肥是目前一种可行的育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