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参金口服液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参金口服液的安全性,采用Sprague Dawley (SD)大鼠开展了亚慢性毒性试验。1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和空白对照组,药物组分别按64、32、16 g /kg体重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28天,停药后观察14天。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其余相关检测指标均未见异常。表明参金口服液在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大鼠连续给予血根碱30 d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停药后恢复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血根碱分别按高、中、低剂量[21、10.5、2.1 mg/(kg·d)]给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0d,观察给药期间及停药后14 d大鼠的临床体征、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脏器指数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给药30 d后与对照组比较,高、中剂量组体重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P0.05),其他剂量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各剂量组的血液常规、脏器指数均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停药后14 d,高、中剂量组比对照组体重明显增加(P0.05),其他各项检查指标无显著差异性(P0.05)。本研究对血根碱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可为血根碱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考察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靶动物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急性毒性试验中,一次性给小鼠灌胃给药,未测出LD50,故采用24h内多次给药的方式测定最大耐受量。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大鼠以低、中、高(5、10、20g/kg体重)3个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用35d,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临床体征和体重变化,35d称重并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取脏器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按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剂量饮水投服肿节风三清颗粒,连续5d,观察试验鸡的临床体征并按期称重,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小鼠均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为75g/kg体重(以颗粒计)。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给药组大鼠的临床体征、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各用药组鸡的增重、饲料转化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肿节风三清颗粒无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靶动物临床用药在5倍推荐剂量内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加丽素红悬浊液分别对ICR小鼠和SD大鼠进行灌胃试验,研究加丽素红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和对大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丽素红的LD5.为81.43 g/kg体重.根据WHO 1977年颁布的毒性分级标准,加丽素红的LD5.大于5 g/kg体重,因此可判断为实际无毒范围.灌胃后各时间段血液生理指标(白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单核细胞数目等)与灌胃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灌胃后试验组大鼠各时间段胆碱酯酶(CHE)与灌胃前相比,第12小时显著性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AST)与灌胃前相比,第24、36、48小时显著性升高(P<0.05);谷丙转氨酶(ALT)与灌胃前相比,第24小时显著性升高(P<0.05);各时间段ALP(碱性磷酸酶)与灌胃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表明加丽素红虽然毒性小,但一次性大剂量灌胃后的12~24 h内能对肝脏功能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即胆碱酯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著性升高.  相似文献   

5.
药典方剂止痢散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从现代药理学角度评价止痢散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对其进行了毒理学研究。通过小鼠灌胃给药对止痢散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测定;以生理盐水对照组、止咳散低剂量组(4 g/kg)、中剂量组(8 g/kg)、高剂量组(16 g/kg)对大鼠连续灌胃给药4周,记录每日饮水量、饲料采食量及每周体重,测定末次给药后24 h及停药2周后血液生化指标及血常规,做病理切片,评定其长期毒性。结果显示:小鼠口服止痢散的LD50为124.8g/kg,95%可信限111.2~142.5 g/kg,单味雄黄的LD50为10.5 g/kg,95%可信限9.7~11.1 g/kg;且对大鼠连续灌胃给药4周期间,止痢散低剂量组大鼠没有出现可见的毒性反应;中、高剂量组大鼠呈现出明显毒性反应,具体表现为采食及饮水量减少,体重减轻,消化道充血、出血,肝脏存在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水泡变性,肾脏、心脏轻度出血,血清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与碱性磷酸酶升高等;不过高剂量组大鼠用药期间也没有出现死亡;上述毒性反应在停药2周后基本消失。以上结果表明,止痢散的毒性较低,按兽药典规定剂量用药是安全的,但长期使用能引起蓄积作用,造成肝肾损伤,其毒性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新兽药板芪口服液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评价其安全性。小鼠灌服板芪口服液进行急性毒性预试验,未获得动物的半数致死量,遂以最大给药剂量(270 g生药·kg~(-1)体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板芪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进行长期毒性试验。分别以10 g生药·kg~(-1)体重(猪临床推荐剂量的20倍)、20 g生药·kg~(-1)体重(猪临床推荐剂量的40倍)、40 g生药·kg~(-1)体重(猪临床推荐剂量的80倍)给大鼠灌服,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给药容积为1 m L·100 g~(-1)体重,每天1次,连续给药30 d,期间观察大鼠外观体征及行为活动。停止给药24 h和15 d后进行剖检、血液生化检查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板芪口服液急性毒性试验评价为无毒,长期毒性试验中各剂量组大鼠的观察指标和测定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板芪口服液安全无毒,可用于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7.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3个剂量组(以人参皂苷计)分别按40、80、160 mg/kg体重给大鼠灌胃,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28 d,记录大鼠毒副反应.停药后继续观察14 d,测试大鼠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脏器指数.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给药期与恢复期的体重增长,血液...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短时间大剂量给予蒲地蓝消炎颗粒和长期使用蒲地蓝消炎颗粒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以便评价临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进行了蒲地蓝消炎颗粒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药物浓度和给药体积的限制,未能测出小鼠蒲地蓝消炎颗粒的LD50,测得蒲地蓝消炎颗粒小鼠最大给药量为360g生药/kg体重;长期毒性试验,大鼠给药后一般行为活动、粪便等均无异常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和主要脏器病理学检查等均无明显变化,大鼠连续灌胃给药蒲地蓝消炎颗粒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以上结果表明蒲地蓝消炎颗粒具有较高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黄连解毒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将80只黄羽肉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分别添加1、3和5倍推荐剂量(3g /L、9g /L、15g /L) 的黄连解毒颗粒,连续饮水给药7天,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试验期间观察记录各组鸡的精神、饮食、粪便情况与试验前后的体重变化,测定给药前、给药第7天及停药后第7天各组鸡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同时在停药第7天进行剖检,测定脏器指数,观察病理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黄连解毒颗粒各剂量组鸡的临床体征均正常。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药第7天及停药第7天各给药剂量组血液生化指标,仅丙氨酸转氨酶显著降低(P<0.05),血常规指标变化在正常范围内,1倍剂量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解剖5倍剂量组,肉眼及组织学观察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法氏囊均未发生病变。结果表明,黄连解毒颗粒在5倍(15g/L)剂量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苦参素(OMT)对硫代乙酰胺(TAA)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和OMT高、中、低剂量给药组以及水飞蓟素阳性对照组。除阴性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OMT和水飞蓟素分别对OMT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和水飞蓟素阳性对照组大鼠灌胃抑制大鼠肝纤维化,同时对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灌胃结束后采血并取肝组织,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以及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含量。[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GSH水平极显著(P<0.01)降低;肝组织中TGF-β1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与模型组相比,OMT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和水飞蓟素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显著(P<0.05)降低,OMT高剂量和中剂量给药组GSH水平极显著(P<0.01)升高,而OMT低剂量给药组GSH水平显著(P<0.05)升高;同时,OMT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和水飞蓟素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含量显著(P<0.05)降低。[结论]苦参素在肝纤维化大鼠体内能明显下调其肝脏组织中TGF-β1的基因表达,这一结果提示OMT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苦参素对肝组织中TGF-β1表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旨在考察西潘莲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大鼠的亚慢毒性作用,以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分不同浓度给小鼠灌胃给药,测试西番莲颗粒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西番莲颗粒以3.3、1.65、0.825g/kg的剂量对SD大鼠连续灌胃4周,并观察其生理状况及其体重变化情况,在第4周周末对大鼠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指标和血常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西番莲颗粒各剂量组均不引起小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剂量为16.5g/kg体重;在对大鼠的亚慢毒性试验中,连续给药期间未见大鼠有不良反应,试验组大鼠在增重、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或均在95%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在各脏器未发现异常组织病理学变化。说明受试药物西番莲颗粒实际无毒,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评价当归补血汤提取物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试验依据。选取1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药物组分别按60、30、15 g/kg体重剂量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28 d,停药后观察14 d。结果显示,给药结束时,高剂量组雄性大鼠出现体重增长减缓(P < 0.01)和饲料消耗量降低(P < 0.01),雄性大鼠白细胞数(WBC)、淋巴细胞(Lym)均显著升高(P <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葡萄糖(GLU)均极显著降低(P < 0.01),血小板(PLT)显著减少(P < 0.05);雌性大鼠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ALT均极显著减少(P < 0.01)。中剂量组大鼠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 < 0.05;P < 0.01)。停药第14天雄性大鼠网织红细胞(RET)显著增多(P < 0.05),雌性大鼠HGB显著减少(P < 0.05)。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其余相关检测指标均未见异常。各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异常。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提取物毒性低,可以安全用于动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烟酸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的安全性,选用100只小鼠和40只大鼠灌胃给药进行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改良寇式法进行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小鼠以5000 mg/kg.bw灌胃给药时,死亡率为0,测不出LD50,故进行最大给药量试验。最大给药量试验中小鼠一次性灌胃5000 mg/kg.bw,连续观察7d。结果:小鼠无死亡,无明显毒性反应。表明该药毒性低;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大鼠连续灌胃给药28d,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服4800mg/kg.bw、2400mg/kg.bw、1200mg/kg.bw的药液,对照组灌服蒸馏水。试验结束时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体重、血液生化指标、血液学指标,并剖解观察各脏器形状、颜色、大小等组织病变情况。取肝、双肾称重,计算脏器系数(脏器重量g/g),并进行肝、肾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检查。结果:试验组所有大鼠全部健活,口、鼻、眼均无异常分泌物,且生长良好,活动、饮食和排便均为正常,且心、肝、脾、肺、肾、胃和肠的形态、颜色、质地等均未见异常;各试验组体重变化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剂量组白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中剂量组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总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指标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停药10d时,试验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长时间大剂量用药,对肝、肾有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可以通过机体自身恢复。建议临床使用时注意控制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观察紫菀不同极性段提取物对SD大鼠的肝脏毒性损伤。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石油醚组、乙酸乙酯组、正丁醇组、母液组、75%乙醇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0.34g生药/kg体重,连续28 d,观察对大鼠摄食量、体增重、脏器系数、尿液指标、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组织抗氧化酶、病理切片等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体增重、肝脏组织抗氧化酶、尿液指标、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雄鼠乙酸乙酯组、母液组白细胞计数(WBC)显著降低(P<0.05),正丁醇组极显著降低(P<0.01),雌鼠石油醚组、乙酸乙酯组WBC极显著降低(P<0.01),正丁醇组显著降低(P<0.05);雌鼠乙酸乙酯组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石油醚组和乙酸乙酯组大鼠肝脏出现轻微的肝索紊乱、颗粒变性,其余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在0.34g生药/kg体重给药条件下,紫菀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产生轻微的肝脏毒性。  相似文献   

15.
肿节风三清颗粒安全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考察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靶动物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急性毒性试验中,一次性给小鼠灌胃给药,未测出LD50,故采用24 h内多次给药的方式测定最大耐受量。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大鼠以低、中、高(5、10、20 g/kg体重)3个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用35 d,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临床体征和体重变化,35 d称重并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取脏器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按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剂量饮水投服肿节风三清颗粒,连续5 d,观察试验鸡的临床体征并按期称重,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小鼠均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为75 g/kg体重(以颗粒计)。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给药组大鼠的临床体征、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各用药组鸡的增重、饲料转化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肿节风三清颗粒无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靶动物临床用药在5倍推荐剂量内安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防制奶牛隐性乳房炎中药"乳宁散"的安全性。将"乳宁散"制备成相当于原药材1.0 g/mL的水煎提取浓缩液,选取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以5000、7500、10000、15000 mg/kg体重的剂量1次灌胃给药,观察中毒症状,记录死亡数和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另取4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给药组以最大浓度(1.0 g/mL)、最大容积(0.04 mL/g)1次灌胃受试药物,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后连续观察7 d,测定最大给药量;再取80只大鼠,随机分成药物处理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按大鼠体重3000、1500和750 mg/kg剂量灌胃给药,连续30 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检测大鼠体重、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均无小鼠死亡,无法计算LD50,经口给药的最大剂量为40.0 g/kg体重,表明该产品实际无毒;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药物处理组大鼠体增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提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乳宁散"不会对靶动物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益母康颗粒的安全性,采用SD大鼠进行了亚慢性毒性试验,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雌雄各4组,每组10只。按给药剂量不同将雌、雄各组又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体重给药15.0,7.5,1.5 g/(kg·d),对照组用纯化水替代药物,每天灌胃给药,连续给药30 d。观察大鼠生活状态等行为,测量体重,计算器官指数,测定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在给药期间大鼠表现均正常,处死后器官指数和血清学、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无异常。说明益母康颗粒无亚慢性毒性,在临床应用上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评估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口服急性毒性,使用OECD修订的改良上下法(UDP)测定半数致死量(LD_(50)),通过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临床化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在急性暴露下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生物系统和主要器官的不良影响。根据氟苯尼考的LD_(50)5 000 mg/kg,选择上下法的限度试验,使用固定数量(5只)的动物,给药剂量为2 000 mg/kg,连续观察14 d,记录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并由AOT425StatPgm程序计算得到LD_(50),另外用3只大鼠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5只大鼠均未死亡,LD_(50)2 000 mg/kg;试验期间,给药组未表现出可见的毒性反应迹象;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的血液学参数无显著性变化;在临床化学检查中,给药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药物制剂对肝脏存在毒性损伤;剖检观察中无明显的眼观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给药组对主要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十二指肠均无毒性损伤作用,暂无法确定其毒性靶器官。结果表明,氟苯尼考预混剂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使用是安全可靠的,更多的毒性信息仍需进行长期毒性试验来确定。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清营颗粒的急性毒性效应,选用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限量法进行试验,经口单次给予雌雄各10只SD大鼠受试品清营颗粒,给药剂量为30 g/kg体重,然后分别于染毒前0 d、染毒后1、2、7、14 d测定大鼠体重,并连续14 d进行详细临床观察。观察期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大体剖检。雌雄大鼠在给予30 g/kg体重剂量的清营颗粒后,精神状态良好,采食、大小便及体重增长正常,直至试验结束时无异常临床症状出现。雄性大鼠在给药1、2、7、14d后,体重持续增长;仅有4只雌性大鼠在给药1 d或2 d后体重降低,其他雌性大鼠体重持续增长。剖检结果显示,无肉眼可见病变。综上所述,清营颗粒对雌性和雄性SD大鼠的经口急性毒性耐受剂量大于30 g/kg体重。根据化学物急性毒性(LD50)剂量分级标准依据,表明清营颗粒无毒。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菍总黄酮的急性毒性及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活性。试验以单次最大给药剂量(5.6 mg/g体重)和最大给药体积(40μL/g体重)的地菍总黄酮混悬液对正常小鼠进行灌胃。24 h内给药2次后连续观察14 d,记录小鼠的存活情况及一般状态,给药14 d后采集小鼠血清并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及肌酐(Cre)、尿素氮(BUN)含量,计算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的质量系数。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0.160 mg/g体重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验证地菍总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的保护作用。试验设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6 mg/g体重)、地菍总黄酮高剂量、中剂量及低剂量组(1.2、0.8、0.53 mg/g体重),连续给药21 d后,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体重、采食量、饮水量及24 h尿蛋白含量。地菍总黄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地菍总黄酮灌胃给药的日最大给药量为11.2 mg/g体重;给药后14 d,与正常组相比,给药组小鼠体重、各脏器质量系数、血清中AST、ALT活性及Cre、BUN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验证地菍总黄酮降血糖活性试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地菍总黄酮给药组小鼠FBG、饮水量、采食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上述结果证实地菍总黄酮安全性高,未引起试验小鼠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并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含量,缓解小鼠糖尿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