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小鼠MyoD基因诱导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为成肌细胞的可能性,本研究用小鼠MyoD-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质粒转染绵羊UCMSCs,在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的同时,检测成肌细胞标记蛋白表达、表达成肌细胞特异蛋白的细胞比率和成肌细胞特异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未转染)相比,在转染MyoD-pcDNA3.1质粒后第21天,大部分细胞呈现似成肌细胞的细长管状;与对照组未表达相关蛋白相比,转染MyoD-pcDNA3.1后第8天,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表达MyoD和Desmin蛋白荧光,转染后第16天,不仅观察到细胞表达MyoD和Desmin,而且观察到MyoG蛋白的表达;对于转染细胞后22 d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表达MyoD、MyoG和Desmin的细胞比率分别达93.5%、97.4%和99.5%;此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转染MyoD-pcDNA3.1后第28天,其细胞中的MyoD、MyoG和Desm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2.046、2.389和5.489倍。上述结果表明,利用小鼠MyoD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具有诱导UCMSCs分化为成肌细胞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microRNA-133(miR-133)在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过程中的作用,试验采用脂质体法以化学合成的miR-133转染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续培养。当细胞呈现成肌细胞的形态特征时,采用qRT-PCR法、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转染细胞中成肌细胞特异性基因Desmin与Myf5 mRNA的相对表达量、成肌细胞标记蛋白Desmin与MyoD的表达情况及表达成肌细胞标记蛋白的细胞比率。结果表明:转染并续培养后第28天,续培养的细胞有序生长并呈现融合趋势;qRT-PCR检测可见,转染细胞中成肌细胞特异性基因Desmin及Myf5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提高;与未转染细胞相比,转染细胞特异性表达成肌细胞标记蛋白MyoD和Desmin;此外,转染细胞中表达MyoD和Desmin的细胞比率分别为99.3%和99.0%。说明miR-133在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最终建立诱导小鼠iP S细胞为成肌细胞的方法,试验在克隆小鼠Myo D基因的基础上,将其与pc DNA3.1载体连接,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免疫荧光检测和流式分析等技术对转染前后细胞的Myo D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克隆获得Myo D基因,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Myo D-pc DNA3.1;转染Myo D-pc DNA3.1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免疫荧光检测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表达Myo D基因的红色;Real-time PCR检测其Myo D基因相对表达量提高至8.926±0.010;经BD Accuri-C6个人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约有93%的转染细胞表达Myo D蛋白,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表达Myo D蛋白而呈现的绿色荧光。说明已成功构建特异表达Myo D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Myo D-pc DNA3.1。  相似文献   

4.
干扰MSTN对绵羊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旨在探讨MSTN基因对绵羊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一步揭示MSTN在绵羊成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重组腺病毒介导shRNA干扰绵羊成肌细胞内源性MSTN基因表达,通过CCK-8法检测成肌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qRT-PCR检测p21基因表达。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后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肌管的形成情况,统计细胞融合率,qRT-PCR检测诱导48、72、96h后MyoD、MyoG、Myf5、Myf6和HACD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发现,干扰MSTN后成肌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并且p2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在对成肌细胞分化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干扰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诱导48h4个生肌调节因子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MyoG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诱导72h干扰组成肌细胞融合率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Myf5和Myf6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yoD基因表达量升高不显著(P0.05),MyoG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诱导96h,Myf5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yoD基因表达量降低不显著(P0.05),MyoG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yf6基因表达量升高不显著(P0.05)。另外诱导72h,HACD1基因的表达量在干扰组中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诱导48和96h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干扰MSTN表达对成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分化有促进作用,HACD1基因与成肌细胞融合相关。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分离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SMSCs),建立绵羊S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种子细胞。以新生健康绵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胶原酶Ⅳ和胰酶两步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并纯化SMSCs。用RT-PCR和免疫荧光法鉴定SMSCs标记基因配对盒基因7(paired box 7,Pax7)、结蛋白(Desmin)和生肌调节因子1(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s 1,MyoD1)的表达情况;用血清撤离法诱导SMSCs向成肌细胞方向分化,成肌诱导后观察肌管的形成,免疫荧光法检测成肌分化特异性标志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扩增条带与预期相符,所分离细胞表达SMSCs标记基因Pax7、DesminMyoD1;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细胞表达SMSCs标记蛋白Pax7、Desmin和MyoD1;成肌诱导后镜下可见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的肌管,并表达成肌特异性标志MHC。本试验分离了绵羊SMSCs,建立了适用于绵羊SMSCs的体外培养体系,并成功进行了成肌诱导分化,为今后研究绵羊骨骼肌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试验材料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传代培养;取第4代纯化的MSCs在成脂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分化的成脂细胞用形态学和油红O染色法进行鉴定;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成脂分化标志基因PPARγ2和LPL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猪MSCs细胞经连续传代形态上无明显改变;MSCs在成脂分化培养液中诱导分化2d开始有少量脂滴出现,油红O染色成阳性,诱导18d成脂转化率可达59.8%;在诱导分化第5、10、15天时,PPARγ2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5.065±0.159)、(6.268±0.340)、(9.277±0.261),LPL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10.995±1.473)、(13.130±0.712)、(15.762±0.934)。结果表明,用本诱导条件诱导猪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经形态学和油红O染色鉴定,成脂细胞分化率可达60%,且随分化时间的延长,脂肪细胞标志基因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lncRNA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MSCs)增殖及成肌分化的影响,试验选择前期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的一个牛MSCs分化前后表达差异的lnc0803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验证测序获得的牛MSCs分化前后表达差异倍数;Ensembl数据库比对分析lnc080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以及通过细胞核质分离试验后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对lnc0803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并设计合成lnc0803基因的干扰RNA(siRNA),筛选有效的siRNA转染牛MSCs,采用EdU染色方法检测干扰lnc0803基因对牛MSCs增殖的影响;进一步对牛MSCs进行体外成肌诱导分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分化标志因子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肌球蛋白重链(MyHC)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从而综合分析干扰lnc0803基因对牛MSCs成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分化后的牛MSCs中lnc0803基因的表达量比增殖期高2.26倍;lnc0803基因由牛基因组的28号染色体转录而来,是一条不具有蛋白编码能力的长链非编码RNA,在牛MSCs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牛MSCs干扰lnc0803基因表达后,EdU阳性细胞比率极显著下降(P0.01),显示下调lnc0803基因表达可以抑制牛MSCs的增殖;成肌诱导分化后,分化标志因子MyoG与MyHC在基因表达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MyoG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MyHC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显示下调lnc0803基因表达可以促进牛MSCs的成肌分化。说明干扰lnc0803基因可以抑制牛MSCs增殖,并促进其成肌分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并完善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SCs)的原代分离培养技术,试验通过对SCs的取材、分离、消化、培养等步骤的改进获得SCs,并应用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从形态学、生长曲线、克隆形成能力、冻存复苏活力、SCs表面标记物的检测、成肌细胞分化能力及RT-PCR鉴定等方面对SC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小鼠骨骼肌SCs呈梭形或纺锤形,细胞饱满且折光性强,生长曲线呈标准的"S"型,克隆形成率高达(56.11±1.73)%,冻存复苏后细胞活率为(96.67±0.87)%,表达desmin、c-Met、Myf5、Myo D等S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后能形成多核肌管并表达成肌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物Mylpf。说明小鼠骨骼肌SCs体外培养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为了阐明FGF10基因对山羊成肌细胞分化的影响,试验以简州大耳山羊羔羊的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为肌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GF10基因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腺病毒过表达和SiRNA干扰技术、形态学观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GF10基因功能获得和缺失对成肌细胞中肌管形成的影响,以及分化相关基因MyoD1、Myf5、Myf6、MyoG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肌细胞在分化第2~4天时,出现大量肌管,诱导分化成功。FGF10基因随着成肌细胞分化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诱导分化第2天时极显著高于分化前(P<0.01)。过表达FGF10基因时成肌细胞中的肌管形成减少,极显著下调MyoD1(P<0.01)和显著下调Myf5(P<0.05)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而干扰FGF10基因时成肌细胞中的肌管形成增加,极显著上调MyoG(P<0.01)和显著上调Myf5(P<0.05)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说明FGF10基因可能是山羊成肌细胞分化的负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0.
采集健康猪股骨骨髓,利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并用不同代数细胞进行了细胞生长能力、膜表面抗原(CD105、CD90、CD45)及诱导分化能力的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单个核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及涡旋状克隆团;细胞传代至第17代生长状况仍然良好;用F3代细胞进行膜表面抗原标记显示,CD90和CD1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4±1.8)%和(99.6±0.9)%,而CD45阳性表达率仅为(1.8±0.55)%,证实这些细胞具有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表面抗原;经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磷酸甘油等诱导F3代细胞,21d后出现钙物质沉积细胞群,用茜素红和Von kossa染色呈阳性,证实这些细胞已分化形成成骨细胞;经地塞米松、IBMX、胰岛素及吲哚美辛等诱导F3代细胞,21d后细胞质出现脂滴样结构,用油红O染色呈阳性,证实已分化形成成脂细胞;冷冻-解冻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及多能分化能力与未冻存细胞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证实,从猪骨髓中分离培养及经传代扩增获得的贴壁细胞是纯化的MSCs.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裂解法分离获得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传代纯化培养并进行生物特性的鉴定。不同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0、0.5%、1%、2%、4%)作用于贴壁前、贴壁后的兔BM-MSCs,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DMSO体外诱导P3代兔BM-MSCs分化为胰岛细胞,观察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双硫腙染色法初步鉴定胰岛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胰岛素的表达;ELISA检测胰岛素的分泌。结果显示,原代、传代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良好。DMSO对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细胞贴壁前、后的2种处理方法相比,DMSO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而言,DMSO浓度1%对细胞的生长损害作用较小。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变圆,逐渐聚集,6d出现细胞聚集,随着诱导的继续,形成细胞团样结构,细胞团数逐渐增多;终末阶段试验组双硫腙染色呈明显的猩红色、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胰岛素表达显示阳性,ELISA检测细胞分泌胰岛素,诱导组7d和12d的胰岛素含量分别为(31.32±0.14)mU/L和(32.85±0.21)mU/L,与对照组的(25.02±0.55)mU/L和(25.06±2.46)mU/L比较,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DMSO可以用于诱导BM-MSCs分化,终末阶段形成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细胞,未来可以针对其诱导的高效性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兔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成肌诱导分化效果,试验采用1日龄幼兔腿部肌肉组织,利用胶原酶联合胰酶消化法分离肌卫星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对原代细胞进行纯化,对纯化后的兔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低血清诱导分化,于培养皿中培养至形成成熟肌管,观察肌管形成状态,分别采用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成肌分化标志性基因肌细胞生成素(Myo G)和肌球蛋白重链(MHC)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新分离出的兔骨骼肌卫星细胞呈梭形,折光性强,2%马血清分化培养液培养3 d后开始出现大量肌管,状态良好,大部分肌管出现收缩跳动现象。RT-PCR检测结果显示,Myo G基因在肌管中表达量较高,在未分化的兔骨骼肌卫星细胞内未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MHC基因在成熟肌管内呈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体外细胞水平模拟多浪绵羊肌肉生长发育过程,本研究以多浪绵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胶原酶和胰酶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多浪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SCs),并利用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分离得到的SCs。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Cs标记基因Desmin、Pax7和MyoD1的表达情况,鉴定分离得到的SCs。采用血清撤离的方法诱导SCs向成肌方向分化。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成肌分化标记基因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的免疫荧光,检测肌管的形成情况。通过对SCs标记基因Desmin、Pax7和MyoD1的免疫荧光鉴定,确认本研究成功分离得到多浪绵羊SCs。采用血清撤离的方法诱导SCs成肌分化,显微镜观察和MHC免疫荧光可以明显观察和检测到肌管的形成。本研究对多浪绵羊SCs成功地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建立了体外培养条件下多浪绵羊SCs的成肌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14.
<正>【目的】探讨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冷冻保存的最佳冻存保护剂种类和浓度。【方法】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DMSO、EG、PG、G和PVP作为冻存液,对原代培养的绵羊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冷冻保存后,检测复苏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能力、细胞中脂肪沉积量,测量GPDH活性,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和LPL mRNA的表达水平,最后对复苏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各种冻存保护液中,10%DMSO和5%DMSO+5%PVP  相似文献   

15.
来源于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淫羊藿苷(ICA)体外诱导处理,移植到心梗大鼠体内,研究心梗大鼠受损心肌的心肌结蛋白(Desmin)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情况。把分别经ICA(10-7mol/L)和5-aza(10μmol/L)诱导24 h+1周的MSCs,按照4×106的密度植入心梗大鼠体内2周或4周,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心肌Desmin和cTnT的表达。与2周组比较,注射4周的心梗大鼠Desmin和cTnT表达更加理想。在体外经10-7mol/L浓度的ICA诱导24 h+1周的MSCs经尾静脉注射治疗4周,能更有效地修复急性心梗大鼠的受损心肌。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猪去分化脂肪细胞(DFAT)再分化过程中Krüppel样因子2(KLF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模式,为揭示猪DFAT细胞再分化机制奠定基础。采集猪成熟脂肪细胞,经"天花板"培养法获得DFA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形态学和油红O染色提取法检测成脂分化程度,Real-time PCR检测KLF2和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猪成熟脂肪细胞接种第3天,可见明显的去分化迹象,即细胞形成犄角状突起,大脂滴分解成小脂滴并向细胞外排出脂滴,接种至第9天脂滴基本排出完毕,接种至第12天原代细胞长满底壁;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和CD105的阳性表达率分别达到99.0%、97.8%和99.5%,而造血干细胞表面抗原CD45和CD34的表达仅为3.55%和4.55%;将F3代细胞成脂诱导3d,胞质中出现脂滴,并随诱导时间增加,脂滴数量增多,体积增大,诱导至12d诱导率达80%以上;成脂诱导2、5、10和15d时,KLF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7±0.02、0.35±0.07、0.31±0.09和0.11±0.07,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2±0.01、2.03±0.04、3.22±0.04和3.49±0.06。本研究成功获得高纯度的DFAT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和成脂再分化能力;KLF2 mRNA的表达在成脂分化过程中随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而PPARγmRNA的表达量随诱导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表明KLF2在DFAT细胞的成脂再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抑制作用,而PPARγ可能会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旨在进一步揭示MSTN在绵羊成肌细胞中的调控机制,制备可有效失活MSTN基因的工具,为通过RNA干扰技术提高绵羊产肉量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绵羊成肌细胞为试验材料,构建特异靶向绵羊MSTN基因的shRNA干扰质粒载体,将干扰效果好的质粒进一步包装为重组腺病毒,转染细胞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STN基因以及生肌调节因子和干扰素反应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质粒ShR218和ShR511干扰MSTN基因效率分别达到35%和48%,双元干扰质粒ShR3+4干扰效率最高达到85%。成功包装shRNA重组腺病毒载体Sh511和Sh3+4,病毒滴度达到1×10~8 pfu·mL~(-1),对成肌细胞的感染效率达到90%以上。Sh511和Sh3+4对MSTN基因mRNA的表达抑制分别达到53%和76%,对蛋白表达抑制分别达到55%和64%。MSTN基因沉默后,伴随着Myf5、MyoD、MyoG、Myf6基因mRNA水平的极显著性下调(P0.01),但只引起MyoG蛋白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未引起Myf5、MyoD、Myf6蛋白水平的显著变化;腺病毒感染成肌细胞未引起OAS1基因mRNA水平的显著变化,但引起IFNGR1基因mRNA水平的极显著升高(P0.01),对二者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成功构建靶向MSTN基因的shRNA腺病毒载体,能有效抑制成肌细胞MSTN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影响生肌调节因子Myf5、MyoD、MyoG、Myf6基因和干扰素受体基因IFNGR1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禽类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来源MSCs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潜力。【方法】培养白来航鸡4种不同组织器官骨髓(BM)、脂肪(AT)、脐带(UC)和脾脏(S)衍生的MSC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采用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种群倍增时间变化,利用噻唑蓝细胞毒性检测法(MTT)确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不同来源MSCs的细胞毒性,并选用细胞小室检测MSCs体外迁移情况,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方法确定MSCs体外迁移影响因素,最后选用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观察不同来源MSCs的体外分化情况。【结果】不同来源的MSCs细胞形态基本一致;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71、CD90和CD105等基因呈阳性表达;不同来源的MSCs表面标记物的相对表达量不同,CD2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基本相同,CD44基因在AT-MSCs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BM-MSCs(P<0.05),CD71基因在UC-MSCs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BM-MSCs(P<0.05),CD90基因在UC-MSCs和S-MSCs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藏绵羊Krüppel样因子7(Krüppel-like factor 7,KLF7)基因表达特征,研究过表达该基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分离前脂肪细胞进行培养及成脂诱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大脑、皮下脂肪、肾脏、背最长肌、瘤胃、睾丸和回肠)和前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第0、2、4和8天)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应用RT-PCR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扩增KLF7基因CDS区序列,并将其连接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获得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标志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EdU和CCK-8方法分别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对EdU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后脂肪细胞脂滴生成量。【结果】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大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皮下脂肪和肾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诱导分化第2、4和8天脂肪细胞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分化前(P<0.05),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2 d后显著或极显著抑制增殖标志基因CDK4、CyclinB1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P<0.05;P<0.01),极显著降低细胞活力及EdU阳性细胞数量(P<0.01);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8 d后,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PPARγ、Glut4和ELOVL6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P<0.01),且脂质沉积极显著减少(P<0.01),表明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结论】KLF7基因在藏绵羊多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大脑、皮下脂肪、肾脏中表达量较高;诱导分化后脂肪细胞表达量显著高于分化前,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试验结果为阐明藏绵羊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GSPE)对绵羊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选择1月龄健康小尾寒羊公羔羊,屠宰后取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分离绵羊前脂肪细胞,并进行原代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后,进行油红O的染色鉴定。将传代培养后的绵羊前脂肪细胞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培养基内添加不同浓度GSPE(0、6.25×10~1、1.25×10~2、2.5×10~2、5×10~2、1×10~3ng/mL)。培养结束后,用CCK-8法测定GSPE对绵羊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绵羊前脂肪细胞由诱导分化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处理后,再用含不同浓度GSPE(0、6.25×10~1、1.25×10~2、2.5×10~2、5×10~2、1×10~3ng/mL)的培养基培养。培养结束后,测定甘油三磷酸脱氢酶(G3PDH)、脂肪酸合成酶(FAS)以及FASmRNA、激素敏感脂肪酶mRNA(HSLmRNA)。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GSPE具有促前脂肪细胞增殖的作用,且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效应;在分化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GSPE能明显抑制TG合成,但在诱导分化第8天,仅6.25×10~1、1.25×10~2 ng/mL的GSPE对TG的合成有抑制作用;在诱导分化后期,GSPE降低了脂肪沉积过程中关键酶G3PDH、FAS的活性,对FAS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显著降低HSL mRNA的表达(P0.01),并且GSPE是通过同时作用脂类生成与脂解来抑制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